世界最大舰队扬帆:1405年,中国如何领先全球航海?
当浩大的明朝舰队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当地官员吓得手足无措,火速向当时日本的最高实权人物,足利义满报告。
说起足利义满,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提到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那位常被小和尚捉弄的足利将军,大家便会心一笑,原型正是他。
作为室町幕府时代最具权势的将军,他闻讯立即以最高规格的礼仪,在金阁寺接见了郑和。
郑和向足利义满赠予了刻有“日本国王”字样的龟钮金印与冠服,足利义满欣然接受,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向明成祖朱棣称臣。
一片祥和之中,郑和却突然话锋一转,严肃说道:“但眼下,两国的朝贡贸易恐怕得暂停。
倭寇屡犯我大明海疆,屠戮百姓。贵国何时肃清海寇,何时再复贸易。”
足利义满当即承诺出兵清剿。
仅两个月后,二十名倭寇头目被押送至大明。
朱棣大为满意,不仅重赏足利义满,还做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决定,将这些倭寇交还日本处置,以示尊重对方司法。
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押解倭寇的日本使团行至宁波,突然接到足利义满的命令:不可带回国内,必须就地以甑蒸之,向大明展示日本肃清倭寇的决心!
于是日本使节亲自动手,在宁波将这些头目全部处决。
这场高效且残酷的外交操作,不仅解决了倭寇问题,也奠定了郑和日后七下西洋的基础。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中国古代最宏大的航海壮举,竟发生在明朝最严厉的“海禁”政策背景之下。
朱元璋在位时推行“片板不得入海”,严禁民间造双桅以上海船,彻底阻断了私人海上贸易。
但大明不开门,不等于别人不能来,只要你肯认大明为宗主国、按时朝贡,就能光明正大来“送礼”。
明朝则实行“厚往薄来”,回赠往往远超贡品价值,各国因此趋之若鹜,实质形成一种由国家主导的特许贸易体系。
朱棣夺位后,不满足于被动等待。
他决定主动出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打造一支超级舰队,“上门怀柔”。
一手展示武力,一手给予厚利,堪称古代版“胡萝卜加大棒”。
除了拓展朝贡体系,《明史》还记载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有另一目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不过这一点历来争议颇大,可信度存疑。
要实现如此宏大的计划,最关键的是选对统帅。
此人必须绝对忠诚、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既能开展贸易又能威慑四方,甚至还要相貌堂堂,因为他代表的是大明国家的形象。
袁盛赞郑和“才智无双,内官中莫及”,与朱棣的判断不谋而合。
郑和出身特殊,其父死于明军之手,自己幼年被阉,成为随军宦官。
但他凭借过人能力一路晋升,最终被赐姓郑,官至内官监太监。
奉命出使前,他特意请人为父亲撰写墓志铭,了却一桩心愿,也仿佛向父亲默默诉说自己二十多年来的艰辛与荣光。
接下重任后,郑和全力投入筹备。
首先是造船。据《明史》记载,郑和宝船长达44丈(约139米),宽18丈(约57米),比足球场还大。
尽管现代学者对尺寸存疑,推测实际应为两千料海船(约长63米),但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舰。
这样的宝船共62艘,加上战船、补给船等总计超两百艘,规模堪称骇人。
人员方面,郑和组织起一支两万七千多人的精英团队:官兵、航海长、舵手、翻译、医官、阴阳官,甚至还有擅长缝补的老婆婆。
郑和考虑周到,既避免水手长期航海缺乏后勤,也防止男女混住引发事端。
西方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曾评价:“明代海军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同时代的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也无法与之匹敌。”
1405年6月15日,郑和船队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完毕。
整个港口人声鼎沸,旌旗蔽空。无论是船上的官兵,还是岸上看热闹的百姓,无一不精神振奋。
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明帝国,和一个敢于走向世界的华夏民族。
郑和登上主帅船,扬帆下令,数百艘巨舰依次驶离港口,拉开人类航海史上最宏伟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