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之最

记者手记丨那巴龙格河的日与夜

2025-09-16 11:39机械之最

新华社基加利9月14日电 记者手记丨那巴龙格河的日与夜

新华社记者吉莉

山谷深处传来轰隆声响,巨大的混凝土搅拌机不停运转。远处,挖掘机挥动机械臂,给这片土地雕刻着发展的轮廓……

这里是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现场。工地现场一片繁忙,电站建设稳步推进。

该项目是中非合作论坛2018年北京峰会“八大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卢旺达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项目由中国水电(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承建,2022年正式开工,建设内容涵盖大坝、泄洪系统、引水发电系统及输变电线路等。据项目经理刘乾坤介绍,施工整体进度已完成过半,地下工程已全部完工。

这是9月13日拍摄的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厂房结构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国水电项目组供图)

卢旺达10月就会进入雨季,大雨会迫使大量作业停摆。所以此刻的工地,正实行白班、夜班24小时轮班制,夜以继日。

在拌合站区域,调度员哈特盖基马纳·埃费斯托恩正指挥作业。3年前,他还是一名普通工人,如今已成长为中方站长卢兆东最得力的助手。“有我在,沟通很清晰。”埃费斯通自信地说。

记者驱车沿着山路而上,几分钟后便抵达发电厂房施工区域。电钻嗡鸣、钢管敲击,各种声响交织成厂房建设的“背景乐”。

这里由驻非工作已达18年的工程师孙忠田负责。他每天调度上百名工人作业。孙忠田曾在非洲6个国家参与建设,是一位“老非洲”。每天早7时,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工地,召集工人开晨会,布置当日任务,并反复强调安全规范。

这是9月13日拍摄的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国水电项目组供图)

“安全帽、安全背心、安全鞋,必须要配备,不配备不能上岗,安全第一。”孙忠田语气坚决。

在项目部实验室里,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密集的数字和曲线。33岁的乌维林吉伊马纳·萨代凝视着屏幕,等待检测结果跳出——那将是判断混凝土试块是否达标的关键数据。

这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有时,他连续数小时在实验室里记录、分析;有时,则需要携带取样工具奔赴工地,现场采集混凝土、钢筋或土方样品,再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每一种材料的参数都不同,每一组数据都必须精准。”萨代说。

“电脑上的中文你都看得懂吗?”记者问。他笑了笑,点点头:“常用的这些都知道。”他指着一列数字解释说:“当这个数值达到标准,就说明这批混凝土质量非常好。”

萨代7年前自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中国水电,曾参与公路项目建设。“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水电站项目。”他的语气里带着兴奋。多年的历练,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检测经验,更在中国同事的帮助下掌握了大量专业技能。“从公路到电站,我学到了不同的技能,也有了更多成长。”

9月2日,在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拌合站内,中方站长卢兆东(左)与调度员哈特盖基马纳·埃费斯托恩交流工作。新华社记者 吉莉 摄

萨代的家距离工地200公里。他定期回家探望父母,“他们为我感到自豪,因为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说,自己正在老家建新房,打算明年结婚。“我可以支持父母的生活,也能让自己未来的家庭过得更好。”

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好似一座连接中卢友好与信任的桥梁。两国建设者用砂石、钢筋与水泥打造点亮卢旺达未来的光明工程,共同书写奋斗的故事……

9月2日,在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项目部实验室中,质检员乌维林吉伊马纳·萨代操作机器进行质量检测。新华社记者 吉莉 摄

猜你喜欢

  • 记者手记丨“智慧伙伴”集体“上岗”国际电子展

    新华社柏林9月9日电 记者手记|“智慧伙伴”集体“上岗”国际电子展新华社记者褚怡 杜哲宇 张毅荣在今年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科幻设想走进了客厅和阳台:从会端茶的机器人,到能“听懂人话”的智能家电,人工智能(AI)“智慧伙伴”集体上岗,把电影中的未来场景带入现实生活。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

    2025-09-11
  • 世界记录

    11787架!中国无人机表演缘何能一再刷新吉尼斯纪录,记者独家揭秘幕后故事

    每经记者:陈利 黄婉银 每经编辑:何小桃,陈旭无人机表演现场6月的重庆,闷热潮湿。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广场上,一群人正围着一堆“无人机机巢”忙碌着,那里面装着11800架等待起飞的无人机,它们即将进行一场吉尼斯纪录的挑战。一场表演的成功需要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对无人机表演来说同样如此。要完成..

    2025-07-07
  • 记者手记:一座长江大桥的拔节“生长”

    新华社南京7月2日电 记者手记:一座长江大桥的拔节“生长”新华社记者叶昊鸣、杨绍功万里长江,丰沛的水量哺育了沿岸儿女,宽阔的水道却阻隔了两岸人民。为了互联互通,勤劳的中华儿女架起了一条条“长龙”。正在建设中的张靖皋长江大桥,是其中的佼佼者。夏日,走进大桥施工现场,林立的塔吊、轰鸣的机械、忙碌的工人,展..

    2025-07-07
  • 世界记录

    11787架!中国无人机表演缘何能一再刷新吉尼斯纪录 记者独家揭秘幕后故事

    每经记者:陈利 黄婉银 每经编辑:陈旭6月的重庆,闷热潮湿。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广场上,一群人正围着一堆“无人机机巢”忙碌着,那里面装着11800架等待起飞的无人机,它们即将进行一场吉尼斯纪录的挑战。一场表演的成功需要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对无人机表演来说同样如此。要完成这次挑战,需要无人机“..

    2025-07-05
  •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新华社记者胡喆提出“七不”治学与处世原则的钱学森、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捐赠出来的郭永怀、不要“原子弹之父”称号的钱三强……近日,当记者得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迫不及待翻开这本还散..

    2025-07-04
  • 世界记录

    在天山之巅刷新三项世界纪录,《环球时报》记者直击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贯通

    【环球时报赴新疆特派记者 梁希理 李正儒】作为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之一,位于新疆的天山胜利隧道工程继去年底全线贯通后,再次迎来重要节点,2号通风竖井日前正式贯通落底。至此,天山胜利隧道项目8座竖井实现全部贯通,对后续通车运营奠定了基础。这一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的贯通落底,由中交集团自主研..

    2025-07-02
  • 记者手记:让科学之光在争鸣中更加璀璨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手记:让科学之光在争鸣中更加璀璨新华社记者胡喆、彭韵佳“开放、交融、求真、创新”,走进位于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理论物理研究所北楼的报告厅,墙上八个大字分外醒目。6月24日,一场充满思考的对话,在这座创建于1978年的学术殿堂上演。承继于彭桓武、周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如今..

    2025-06-27
  • 机械之最

    从汗水到智慧!记者蹲点调查新型工业化“临朐之窗”

    群山叠翠、千里松涛。作为南部山区、革命老区的临朐县,曾用千里苍翠守护了红色火种;如今,“绿水青山”注脚下的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方安康富足。连续两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全市唯一。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发展答卷,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临朐县这样一个四面环山,不靠海不靠边的山区县,瞄定高质量发展,咬定青山..

    2025-06-1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