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老兵的观礼台:当伤疤成为勋章,和平才是最亮的国
北京,9月3日。天安门广场,秋阳如金。观礼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静静坐着,右手不自觉地抚在胸前。99岁的翟维俊,这位身负40多处枪伤、体内残留4块弹片的抗战老兵,今年以支前模范代表的身份,与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起,见证这场属于他们的胜利庆典。
十年前,他坐在抗战老兵方队的车上,从天安门广场缓缓驶过。那时,他胸前挂满勋章,却不敢多看一眼天安门城楼。因为每经过一处,他都仿佛看到牺牲的战友在向他招手。
当年,我们连队300人,最后活着回来的不到30个。老人声音轻缓,却重如千钧,那时候,我们只盼着能活到胜利那天,能看见新中国。
1943年,18岁的翟维俊在翼城县加入抗日游击队。他记得第一次上战场,手抖得握不住枪;记得在一次突围中,战友为掩护他而中弹;记得1944年营救美军飞行员的战斗,他和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奔走,只为把一个外国飞行员从日军手中救出来。
那些年,我们没有武器,没有装备,只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老人轻轻解开上衣,右胸一枚硬币大小的伤疤赫然在目,这些伤疤,就是军人最好的勋章。
他说话时,广场上正播放着海上作战群的震撼画面。三个方队整齐列队,舰载激光武器系统在阳光下闪耀着科技的光芒,精准毁伤、持续打击,成为打造海战新规则的光之利刃。
当年我们用步枪和手榴弹,现在他们用激光和导弹。翟维俊喃喃自语,但目的没变,都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
广场上,观众席中传来一阵阵掌声。一位年轻军官站在翟维俊身后,眼中含泪。他刚从海军某舰艇上下来,参与了舰载激光武器的测试工作。他想起自己在部队的誓言: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我们用实力去守护。
当年,我们用血肉之躯阻挡侵略者;如今,我们用科技与智慧捍卫和平。翟维俊轻声说,这才是真正的未战之勇。
1945年,他正式参军,先后参加解放晋南、吕梁战役和淮海战役等大型战役,参加战斗百余次,立功十次。但最让他难忘的,是1944年营救美军飞行员的战斗。那时,他和战友们在敌后穿行,冒着生命危险将美军飞行员安全送回。
那个飞行员后来写信给我,说中***人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老人眼中泛起泪光,可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如今,他看到的不再是一支支冒着硝烟的队伍,而是一支支在和平年代默默守护的钢铁长城。从小米加步枪到激光武器,从血肉长城到科技强军,中***事力量的蜕变,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好证明。
这些伤疤,就是军人最好的勋章。这句话,翟维俊在99岁这年,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这些伤疤,让他看到了一个国家从战火中走向和平的历程;这些伤疤,让他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观礼台下,阅兵式正在进行。当中国海军舰载激光武器方阵驶过,翟维俊轻轻拍了拍胸前的伤疤,仿佛在对那些牺牲的战友说:我们做到了,和平来了。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在二战中牺牲3500万,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总伤亡的三分之一。今天,中国用军事现代化守护和平,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未战之勇,方显大国风范。和平发展,才是中***事力量最动人的注脚。
当翟维俊老人在观礼台上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他明白: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阅兵,而是一个民族对和平的庄严承诺,是对所有牺牲者的最好告慰。
99岁,他依然记得那些牺牲的战友;99岁,他依然为这个和平的国家骄傲。
因为,真正的军事力量,不是用来发动战争,而是用来守护和平。而这份和平,正是无数像翟维俊这样的老兵用生命换来的。
和平,才是最亮的国徽。老人轻声说,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光芒,穿越了80年的战火硝烟,照亮了今天的盛世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