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10亿豪赌:武商MALL如何重塑鄂西北商业版图?
10亿砸下,一张合同在90天跑完全部手续,85。96%的股东只花几分钟按下赞成键——襄阳商业版图的主角,突然换成了武商集团。
揭牌仪式尚未开始,打桩机已经轰鸣。樊城人走到工地围挡旁,只需抬头,就能看到“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的大字。这个结果几乎没人料到,因为就在半年前,武商还在为民发广场店的续约纠结。这场谈判以失败告终,18年的积淀差点归零。武商选择破釜沉舟:不再租,直接买地盖楼。
风险留给自己,回报放进城里人的口袋。
从结局往前推,最难复刻的是“襄阳速度”。2025年3月拿地,5月签合同,6月就开始地质勘察。整个流程本该拖一年,却在樊城区专项指挥部的“每天一碰头”中,被压缩到不足100天。土地出让、规划审批、施工许可一条龙,同城企业听完啧啧称奇:原来项目落地可以快到这样。
速度换来什么
一是投资信心。10亿现金不是小数目,提前落槌让武商内部无需再讨论租金风险。二是定位主导权。自建物业让武商有底气引入会员店,试水高端零售+仓储式超市的混合业态。这一步让襄阳跳过“先补课再升级”的阶段,直接对接一线城市的消费公式。三是政企共赢的示范。审批提速换来稳税源,平均每年1到1。5亿元税收,樊城账本很快就能见红。
市民最敏感的不是税,是距离。东津万达再好,也需要“打车30块+排队停车”。武商MALL落在樊城区西侧,周边常住人口50万。到2027年,15分钟生活圈里的高端商场不再是想象。威士忌体验吧、买手制香氛、国际买手集合店,这些在小红书上才能看到的场景,会出现在唐城与六〇三文创园之间。
外界疑问也同时冒出
会不会供过于求
襄阳城区已坐拥多个购物中心,彼此间竞争激烈。但武商另辟蹊径,会员店+高端零售的组合在本地几乎空白。加之唐城景区的外溢客流、后续地铁衔接,重叠度有限。
10亿投入多久回本
以行业平均净利率3%测算,年销15亿对应4500万利润,算上租金收益和增值税返还,8到10年属于合理区间。对上市公司来说,这个静态回收期完全可接受,更何况武商还有品牌价值的二次放大。
施工能不能准时
如今审批已过大半,岩土勘察8月定案,招标文件把节点压到天。每周一次政企协调会,流程卡在哪,领导名字直接挂在墙上。襄阳速度若是断档,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商场,更是整座城市的效率口碑。
风向正在变
襄阳过去的标签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非“消费打卡之城”。高铁与高速改变了人流,武商MALL则在改变消费心智。外地客到襄阳不再只看古城墙与影视城,购物本身也能成为目的。
体验***,把襄阳的消费天花板再顶高一点。
城市竞争进入存量时代,拼的不只是GDP,还要看谁能留住人。一个能持续制造新场景的商业体,是最稳的留人手段。樊城数十年的住区密度和旅游体量,正缺一把点火器。武商想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对股东而言,这是一场性价比极高的豪赌。对政府而言,这是一次把行政效率变现的展示。对市民而言,则是“家门口的世界商场”从 PPT 变成现实。三方的利益交叉点,恰好落在这12。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
如果项目如期在2027年春节前后开业,襄阳人会在本地第一次见到集合旗舰、首店、会员制仓储超市、24小时开放式街区的完整商业生态。那一天走进商场,可能会觉得和武汉、长沙已无差距。
回到最初的问题
为什么是一家在襄阳经营18年的百货公司,敢丢掉原店面,用10亿重新开局
答案很简单:租赁时代的安全感正在消失。长租短续、物业方说翻脸就翻脸的案例比比皆是。对武商这种老牌上市商企来说,重复同一条路等于自废十八年。自持物业是唯一解,也成为襄阳商业史上的一次转向。
这场变革才刚开始。政府规划的交通微循环将随项目同步升级,唐城景区的客流会被引进商场,六〇三文创园的夜经济会被延伸,樊城原本分散的客流被浓缩到一条轴线上。等生态成型,商场之外的二级街区、青年公寓、酒店集群都会被激活。
一个项目,带火一片城区,是城市更新的最短路径。
襄阳人已经在工地周边开出第一家“蹲守咖啡店”。这家小铺老板告诉我,他不担心生意起伏,因为“人流肯定一波接一波”。建造声此起彼伏,咖啡香混进尘土味,像极了一座城市生长时的味道。
等到三年后大幕拉开,人们也许记不清那些漫长的股东会与审批文件,但一定会记得樊城路口那一天突然亮起的灯光。它宣告一个简单事实:襄阳不再满足于跟随。它要用最快速度,把自己抬进中部商业第一梯队。
那是钢筋水泥写下的雄心,也是这座老城给未来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