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之最

平和打包厂:重回少年时

2025-09-02 11:03商业之最

假设你是一个年轻人,打算来武汉旅游,“老汉口”毫无疑问将是你旅程中的重要一站;你在小红书上做攻略,惊讶于汉口历史风貌区那星罗棋布的异国风情建筑,而在这些成为银行、酒店、博物馆的老建筑里,改造为创意园区的“平和打包厂”仿佛一个风格鲜明的少年,浑身散发着既“新”又“旧”的气息。抛开它120年的年龄不论,只需花5分钟在社交平台浏览它的照片,你可能会迅速做下决定,标记它将承载此行最关键的任务之一是“出片”。

镜头下的平和打包厂。徐正刚供图

不仅仅是“出片”

8月的武汉,游人如织的江岸区青岛路10号,每次来到平和打包厂旧址,记者都能碰见正在拍照的模特、摄影爱好者、视频创作者。社交网站上,有摄影师称其为“光与影的诗歌”,有博主将它作为解读汉口历史建筑群的第一章,有网友甚至总结了最适合这里的穿搭:黑色朋克风或红裙子。

即便是在步步是景的汉口历史风貌区,平和打包厂有其摄人眼球的魅力。作为武汉现存最久远、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百年工业遗址,每有人路过,往往都会忍不住回头仰望。这栋高大宏伟、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建筑,有着漂亮的清水红砖外墙,雕工精巧的拱券与敦实的古典圆柱,在树根已深深盘错入水泥地里的参天梧桐树叶掩映下,简洁方正的工业风玻璃钢窗镶嵌其中,阳光下,四层楼高的砖红色建筑体,一派明媚硬朗。始建于1905年,杂糅了西方不同时期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今天看来,依然常看常新,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网友镜头下的平和打包厂。博主“悦游记”供图

在门口打卡完,跨入平和打包厂内部,又会有别有洞天之感。站在中庭空旷的混凝土地面上,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抬头,右侧的整面清水砖墙足有20多米高,嵌有燕子形状的加固金属锚栓,从视线正前方一路斜穿而下,保存完好的钢结构打包运货滑道、粗大的蒸汽阀门和裸露在外的消防管道以及墙上的大字标语,无不向来访者诉说着它的工业历史。

平和打包厂的消防栓。记者胡冬冬 摄

平和打包厂保存至今的打包传送带。记者胡冬冬 摄

平和打包厂墙上的标语。记者胡冬冬 摄

当我们漫游在四通八达的连廊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坡道和厂房,不妨想象一个多世纪以前,这里的热闹与蒸汽机的轰鸣。汉口开埠后,外商涌入,洋行设立,武汉一跃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资料显示,辛亥***爆发前,西方各国在汉创办的工厂近80个,这些商户开始在汉口建立各类仓库。

湖北是华中的著名棉产区,繁荣的市场催生了汉口的棉花打包业。1905年,英国商人Liddle(黎德尔)兄弟在汉口青岛路设平和打包厂。“初仅英商平和洋行一家设立,除代客将棉花打包外,兼打苎麻、猪鬃、牛羊皮等,独家经营,获利颇丰……”《汉口棉花打包业概况》上记载。当时,老百姓也称平和打包厂为“棉花打包厂”。从江汉平原收购来的棉花运到汉口,经平和打包厂机械打包后,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海运至欧洲……

“作为码头城市的武汉,工业主要以加工为主,打包又直接为运输服务,所以平和打包厂具有典型的口岸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工业史的教授严鹏说。

今天的平和打包厂,实际上由7个单体建筑组成,分别建造于不同时期。1918到1933年,英商陆续扩建了打包与行政办公区域。1941年,平和打包厂被日本人占领。新中国成立后,平和打包厂在1953年底,由武汉市国营商业仓储公司接管。此后,平和打包厂的部分建筑作为商铺出租,有的被改造成宾馆,而主体一直作为仓储和运输的载体沿用至今。

在平和打包厂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它的主体功能相对单一,不过,有几件特殊的故事值得追溯。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瑰宝免受战火侵袭,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将文物紧急南迁。这次文物迁移分为三路,其中,中路经水路从南京紧急抢运至汉口,几千箱文物被暂时存放在了平和打包厂的仓库里。《烽烟南迁》一书中记载:(平和打包厂)仓库宽敞,容积很大,文物在战乱中存放于此,省去了以前南迁文物存放分散、潮湿等条件的不便与担心。

“在平和打包厂的历史中,有一位中国人特别值得被记住。”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彭蛟向记者介绍,这个中国人就是主持平和打包厂最早两栋建筑施工的爱国实业家沈祝三。

沈祝三于1908年在汉口创办的汉协盛营造厂,是旧时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之一。资料表明,武汉三镇的300多座著名建筑中,有建筑商可考的有107处,其中56项为“汉协盛”所建造,其中包括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汉口水塔等。

沈祝三本是上海协盛营造厂的雇员,被委派至武汉主持施工平和打包厂项目。因为打包厂项目的成功,他在武汉声名大振,由此开始了沈祝三的“汉协盛”建筑辉煌期。

沈祝三对所承建工程的质量要求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以上”,这一承诺,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

不仅仅是“修旧如旧”

2016年,经过几轮竞标,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开始着手平和打包厂的改造工作。彼时,百年间多次易主和改扩建的大楼虽保存完好,但存在结构老化和零件损坏问题,面对“汉口文创谷”的整体规划和自身发展要求,平和打包厂的保护修缮工程迫在眉睫。

对优秀历史建筑的有效干预中,最少永远是最好。设计方与文保部门最终决定,充分尊重保护建筑的历史原貌,慎重权衡它的现状。

平和打包厂部分外墙。 记者胡冬冬 摄

原项目设计总负责人肖伟介绍,平和打包厂的施工技术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相当精妙。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框架柱受力筋和分布筋的构造与现代建筑几乎一样;所采用的消防喷淋系统,和现在的报警工作原理一致;工字型钢梁结构,也体现出很高的建筑水准。

“虽然百年已去,但平和打包厂仍然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武汉近代建筑的杰出代表。”肖伟说。

8月下旬,记者跟随中信第三设计院副主任建筑师、平和打包厂项目主创李宇庭再次造访这里。这位花了两年时间投入到改造工作里的年轻设计师,不无自豪地带着记者沿着建筑外围环绕了一圈。

“平和打包厂的7栋建筑按建成时间排列为:B、G(1905)——A(1918)——E、F(1933)——C(1949)——D(新中国成立后)。”值得一提的改造亮点之一,就是通过三条文化通廊、透光遮雨的钢结构玻璃顶棚,将不同年代的工业遗产进行“空间串联”,组成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封闭堡垒,这与平和打包厂历史上长期的仓库属性一致。

“80后”教授严鹏小时候常常从平和打包厂内部穿过。他印象中,从青岛路穿到鄱阳街,经过平和打包厂时,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乌漆麻黑的,大概能看出是仓库,但不会多留意。”他回忆,当时的青岛路,“就像一个城市被遗忘的老街区,谈不上多衰败,但绝对说不上繁华”。

“武汉有辉煌的工业史,但近代真正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并不多。”严鹏说。120岁的平和打包厂得以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而又焕发新生,既是先天的奇迹,也有后天的匠心。

“我们打个比方,平和打包厂就像一个人的家里,它反复反复地在装修,有些地方就会破坏了原来的美感。”李宇庭打比方说,在F栋,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宾馆,且顶部加盖一层,经典质朴的原Art Deco风格搓沙灰外墙面、立面柱式、檐口线脚、门窗洞口卷心石等装饰被瓷砖、大理石和涂料覆盖,于是需将涂改后的表层剥离,恢复至搓沙灰外墙表层,再进行修缮。

今天,恢复历史原貌后的F栋,能看到用于消防疏散的室外平台与爬梯,这里也与周围的保安洋行旧址、麦金利银行旧址一起,构成了西洋范十足的街景,成为社交平台上“这是在武汉,不是在欧洲”的网红打卡路口。

平和打包厂部分建筑路口街景。记者胡冬冬 摄

“当然不仅仅是修旧如旧,历史文物修复也要考虑它的当代性。”李宇庭介绍,如今被游客们竞相打卡的主入口大门,由几块三角形耐锈蚀钢板材料制成,铁锈红的颜色既与红砖墙浑然一体,又彰显工业风,而原大门仅是简单用砖砌了一两米高、看起来有些简陋的铁皮门。“大门的设计我们都做了十几版方案,文物部门的专家是非常谨慎的,一开始不同意,最后力排众议选用了,后面证明成了今天的标志之一。”

多牛世界主入口大门。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人彭敏学摄影不久,她喜欢跟着视频博主教的方法,拍摄平和打包厂的“网红走廊”,在晴天时捕捉人经过走廊的剪影。在她的镜头里,蓝天、白云、红墙,人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一缕阳光往两栋楼间的空白处洒下,电影感滋生出来。

彭敏拍的走廊与剪影。受访者供图

山西人王悦则对这里的“砖墙”格外钟情。她来武汉旅游时专门拍下了平和打包厂的不同墙面,并如愿找到了刻有“阜成”字样的清水红砖。“阜成”砖来自当时湖北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汉阳阜成机制砖瓦厂,它由沈祝三于1911年创办,在轮窑焙烧基础上,1916年就采用了蒸汽机制砖。

有“阜成”字样的清水红砖。博主“悦游记”供图

单是为了修复这些“砖”,改造团队就花了整整8个月。李宇庭介绍,对于轻微风化的砖,要采取对文物伤害最小的方式进行打磨清洗;表面破损范围在5毫米以下的,在喷淋增强剂后,仍保留其历史原貌;损伤在5毫米到20毫米之间的,就要把同代老红砖磨成粉,修补墙面后,再补嵌灰缝;如果破损范围超过20毫米,则要采取贴砖工艺,采用与原始砖在材料、强度、颜色均一致的同时代旧砖替换缺损。

平和打包厂的部分砖墙。记者胡冬冬 摄

工人们站在脚手架上,一丝不苟地将不计其数的砖细细打磨。完工后,人们看到的清水红砖墙,在经历百年风霜后,既能找到岁月痕迹,也相对干净完整。

2019年10月,“平和打包厂保护与再利用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评审专家表示,该项目为中国丰富多样的工业遗产及正在消失的20世纪初期的建筑风貌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傍晚时分的平和打包厂。记者胡冬冬 摄

不仅仅是“文艺”

2018年底,改造后的平和打包厂开始有了新的故事,也有了新的名字——多牛世界时尚创意产业园。近100家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科技创意、网红孵化企业相继入驻。工业建筑的粗犷感与入驻企业的新锐感交杂,往往给人带来奇妙的感受。

改造后的多牛世界内部。杨桐旭供图

2019年,占地1100平方米的鹅社书店在多牛世界D栋开业,书店内壁刻意露出原始的红砖,配了暖色灯具,书店又专门去搜寻旧的木地板,一条条拼接起来,人们走上去有“吱吱呀呀”的声音。在木质框架的玻璃窗下,摆了一张小阅读沙发,窗户上印着今夏的文学主题展: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作家余秀华在鹅社书店与读者交流。受访者供图

4月19日,记者前往鹅社书店,在书店与《新周刊》合办的2025年度刀锋文化季活动上见到了喜欢的小说作者。这场“女性故事写作”沙龙吸引了满屋的出版、文学爱好者及媒体人。作家辽京感慨:“我发现武汉的读者提问质量都好高。”策展人祝羽捷无意间在手边的书架上找到了自己的译作,她惊呼:“这个书店也好棒。”

在这里,以几乎每周一场的频率,上演着各类读书沙龙、音乐会、艺术展。“我们有了稳定的顾客群:25岁到45岁的哲学、人文社科爱好者。”鹅社书店负责人李凌介绍,书店“本身就不是高收入行业”,但目前已稳定盈利。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也是鹅社的常客,本土的青年艺术家、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常来此举办艺术展,一个展的人流量动辄过万。

“平和打包厂有着百年汉口的经典文化和高雅摩登的气质,我们希望它成为城市青年文艺的发祥地。”李凌给记者发来近期与园区一家原创婚纱品牌Prochaine(宝时)的活动合作照片,模特们身着法式剪裁的礼服在红砖旧墙与层叠书架间亮相。建筑与时尚,似乎天然就是视觉的好搭档。

园区内的企业合作活动。受访者提供

ICEC BOUTIQUE店长魏畅也明显感到,这几年,青岛路的人流在增加。2021年起,这个主打国内外小众品牌服饰的买手店入驻,他们被平和打包厂的黄金地段与“氛围感”所吸引。

大批文创、传媒、设计企业也是冲着这份“氛围感”而来。“这里层高很高,实际上空旷的空间,是非常适合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去创作的。”多牛世界运营方总经理段燕婷总结。

开饭喜剧的主理人、脱口秀演员马光远租了一个可以容纳300人的剧场,去年底,这里上演了一场长达10天的即兴戏剧节,集齐了来自全国33个城市的67个戏剧团队。马光远观察:“在老房子里看脱口秀的观众往往在开场前就可以欢呼鼓掌;而开在商圈里的剧场,观众进入状态的节奏就稍慢些。”

武汉六条鱼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针对年轻人的垂钓装备品牌互联网企业,他们每月研发或改进一款新品,年营收超5000万元。品牌创始人周骏说,多牛世界是公司员工集体投票选择的办公地点。“在老房子里研发新品,思维更自由,放得开。”

“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区,想找一个工业厂房来办公,说实话这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对吧?”段燕婷对记者说。

2022年,江岸区对青岛路进行了“汉口历史风貌区特色街巷建设项目”升级改造。几年间,多牛世界原正门对面的废品回收站不见了,几家老旧的五金店、修车店,被装修成独具风格的汉堡店、糖水铺,老板大多是30岁左右,冲着青岛路的人流与“气质”而来的年轻人。“每到节假日,你看看周边的人流,这是非常直观的热度,去年到今年,我们的营业额一直在上涨。”店里装饰了满屋的卡通人物蜡笔小新,“尝点甜头糖水铺”老板薛璐君告诉记者。

改造后的江岸区青岛路店铺门口。受访者供图

“非标性商业,最关键的是它的调性和气质,实际上并没有刻意去筛选商户,但是商户会捕捉到商机,觉得这里适合开展一些高端的商业,老的铺面慢慢就被替代掉了。”段燕婷说:“升级完成后,周边街区就更漂亮了,气质也和平和打包厂相符了。它与不远处的咸安坊、巴公房子,一个一个串联了起来,从游客的感受而言,我们不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罗田甜】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