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的一首小诗,想象奇特,富有情趣,后两句可谓神来之笔!
季节的转身总藏在风的褶皱里。或许是黎明时分,窗帘缝漏进的第一缕风忽然带了凉意,像谁悄悄掖了掖被角;又或许是午夜梦回,檐下的雨丝斜斜掠过窗纱,把蝉鸣洗得淡了三分。
它从不是仓促的告别,而是踮着脚走过青石板路的轻响 —— 阶前的青苔浸了新露,廊下的竹席褪了暑气,连傍晚的晚霞都染了层薄纱般的朦胧。
时光就在这样的细微里悄悄翻页,像荷叶上滚动的水珠,不经意间便坠入另一片清凉。
不妨循着清代诗人陈文述的笔墨,走进他的《夏日杂诗》,去感受夏末初秋的温柔。
陈文述〔清代〕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
打开窗户,窗户临水敞开,躺在寝卧的凉席上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之意。
一夜的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
陈文述,字谱香,号颐道居士,钱塘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
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首句描绘了一幅夏日静谧的画面,水窗低低地傍着画栏而开,透露出一种闲适与雅致。
水窗低低地傍着画栏而开,既展现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宁静。
水窗与画栏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夏夜的凉爽,又暗含了时光匆匆的感慨。
枕席清凉,给人以舒适之感;而玉漏的滴水声,则仿佛在催促着时光的流逝,让人不禁对岁月的匆匆产生深思。
三句为全诗点睛之笔,一夜的雨声不仅带来了凉爽,更仿佛凉到了人的梦境之中。
雨声作为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梦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夏日凉爽的渴望与享受,富有想象力。
结句寓意深远,荷叶作为夏日的象征,而秋天的到来则预示着夏日的结束。
万片荷叶上,似乎正送来秋天的气息,这种对比与转换,不仅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象,更寓含了时光流转、季节更替的哲理,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
后两句描写了诗人夏日雨夜中对连绵细南的联想和感受。
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到”和“送”将雨人格化,想象奇特,富有情趣,可谓神来之笔。
这两句诗意境清幽秀美,语言清新活泼,耐人寻味。
此诗通过描绘夏日夜晚的雨声、凉爽、荷叶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的感慨与思考。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