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之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的战略准备
1875年5月,清廷发布上谕,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这道谕令标志着持续一年多的海防与塞防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左宗棠的塞防海防并重主张获得采纳,收复新疆的国家战略得以确立。
然而,摆在左宗棠面前的是极其严峻的挑战:新疆远离中原核心区域,距离最近的补给基地兰州也有2000多里;沿途多为戈壁荒漠,自然环境恶劣;军费开支浩大而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对手阿古柏军队装备英国提供的先进武器且以逸待劳;沙俄占据伊犁虎视眈眈。
面对如此困境,左宗棠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的筹备能力。他并未急于出兵,而是提出了缓进急战的总体方针,即用充分时间做好战前准备,一旦出兵就力求速战速决。这一准备过程持续了近一年时间,从军事、后勤、财政、外交等多个方面为西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军事整编与兵力部署
左宗棠接手西征军时,部队状况令人担忧。据《左文襄公全集》记载,当时在甘肃的各路清军兵多疲弱,器多残缺,粮饷匮乏。左宗棠首先对部队进行大规模整编:
他坚决淘汰老弱病残,将原本庞杂的军队精简为能战之兵。通过整顿,裁撤冗员超过万人,节省了大量粮饷。同时,他从湖南旧部中抽调精锐,组成了约2000人的亲兵营,作为全军核心战斗力。
左宗棠特别重视部队纪律整顿。他颁布《行军须知》和《严禁令》等规章,严禁军队扰民,规定买卖公平,不强取民间一草一木。这些措施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后续筹粮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至1876年初军事准备基本完成时,左宗棠直接指挥的作战部队约计80营,总兵力近6万人。这些部队被分为三个梯队部署:
前锋主力由刘锦棠统率,包括湘军25营、蜀军10营,共约2.5万人,集结于肃州(今酒泉)一线,准备首先出关;第二梯队由张曜统率的豫军14营、徐占彪统率的蜀军5营组成,屯驻于哈密一带,负责巩固后方并准备策应;第三梯队为金顺部20余营,部署于巴里坤至古城一线,威胁乌鲁木齐北部。
左宗棠精心规划了进军路线:主力从肃州出发,经嘉峪关、玉门、安西到达哈密,然后分南北两路向西推进。这条路线虽然较长,但沿途有少量水源和草场,适合大部队行军。
二、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
左宗棠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估计全军每年需粮4000万斤,饷银800万两,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为解决粮饷问题,左宗棠多管齐下:首先,他通过胡雪岩向外国银行借款。1875-1877年间,共借得外债1075万两,其中1875年的第一次西征借款就达300万两,利率高达10.5%,可见筹款之艰难。
其次,他在西北地区推行屯田政策。1874-1876年间,清军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东部垦荒数十万亩,仅张曜军在哈密就垦荒2万亩,年产粮食数百万斤。左宗棠奏报朝廷:屯田之利,不但可省转运,亦且寓兵于农,此乃长治久安之策。
运输问题是最大挑战。左宗棠建立了庞大的运输系统:在河西走廊设置五个粮台(转运站),雇用民夫3万余人,骆驼、骡马等大牲畜4万多头,大车5000余辆。他还创新性地使用以驼代运方法,因为骆驼比大车更适合沙漠运输。据估算,每运一斤粮食到前线,途中就要消耗掉十余斤,可见运输之艰难。
左宗棠高度重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先进武器:一是从国外购买,通过上海采办局向德国、英国购买后膛枪、火炮等;二是自设工厂制造,兰州机器局仿制成功德国后膛大炮、后膛七响枪等;三是调配其他地区武器,从江南制造局调拨各种火炮100余尊。
到1876年初,西征军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主力部队基本配备了后膛枪,取代了原有的前膛枪;炮兵拥有各类火炮100多门,包括24磅重炮和山炮、劈山炮等轻型火炮;还专门组建了工兵部队,配备架桥、筑城等工程设备。
左宗棠特别重视训练士兵使用新式武器。他在肃州大营设立训练场,聘请外国教习指导射击技术,规定各营每日必须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清军的火力优势,为后来对抗阿古柏军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政治与外交准备
左宗棠深知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复杂,战前特别注重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他提出只打阿古柏,不扰老百姓的原则,规定军队不得骚扰当地民众,特别是维吾尔、回等少数民族。
他对新疆各民族采取区别对待政策:对受阿古柏压迫的维吾尔族群众,宣传清军是解救者;对曾经依附阿古柏的各族头人,允诺只要归顺朝廷,就可免罪并保持原有地位;只有对顽固效忠阿古柏的势力,才坚决打击。
左宗棠还重视发挥少数民族部队的作用。他收编了董福祥等人的回民部队,任命马占鳌为督带,让这些熟悉当地情况的部队担任向导和辅助作战任务。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进军阻力,后来不少当地民众主动为清军提供情报和支持。
在外交层面,左宗棠积极开展工作以孤立阿古柏政权:一方面,他通过总理衙门与英国交涉,抵制英国对阿古柏的支持。当英国试图以调停为名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左宗棠坚决拒绝,表示我之疆土,岂容他人代管。
另一方面,他对俄国采取又斗争又联合的策略。左宗棠在新疆东部部署重兵,摆出不惜与俄一战的姿态,同时通过外交途径与俄谈判,要求其遵守诺言,在清军收复乌鲁木齐后交还伊犁。
左宗棠还派人暗中联络中亚诸汗国,阻止他们向阿古柏提供援助。这些外交努力成功地孤立了阿古柏政权,为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缓进急战战略的制定
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左宗棠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其核心是缓进急战四字方针。
缓进指的是战前准备要充分,不急于求成。左宗棠认为:西北用兵,利在缓,不在速。盖道路遥远,转运艰难,若准备不周,贸然进军,必致粮尽援绝。为此,他宁愿顶住朝廷催促的压力,也要坚持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急战则指一旦开战就要速战速决,避免旷日持久。左宗棠分析:贼势虽众,然各怀异志,我若以雷霆之势击其要害,必可迅速瓦解。他计划首先攻占乌鲁木齐,打破阿古柏不可战胜的神话,然后乘胜南下,直捣喀什噶尔。
在战术层面,左宗棠根据新疆地形特点和敌我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原则:
首先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攻。左宗棠决定首先收复北疆的乌鲁木齐地区,控制新疆政治经济中心,然后向南疆推进。这样既可以切断阿古柏与俄国的直接联系,又能利用北疆作为进攻南疆的基地。
其次是分进合击,互相策应。左宗棠将部队分为多个梯队,既避免大军团行动带来的补给困难,又能相互支援。他特别重视各部队之间的协调,规定各军日行止均需驰报,以便互相应援。
第三是步炮协同,发挥火力。针对阿古柏军队虽人数众多但装备相对落后的特点,左宗棠强调发挥清军炮火优势,以炮兵掩护步兵进攻。他还组建了灵活的骑兵部队,用于追击和包抄。
五、人事安排与舆论准备
左宗棠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精心选拔和配置各级将领:他任命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统率主力部队。刘锦棠虽然年仅33岁,但作战勇猛,富有谋略,是左宗棠最信任的部将。
其他重要将领也经过精心挑选:张曜虽为豫军将领,但长期在西北驻防,熟悉当地情况;金顺虽能力一般,但所部多为骑兵,适合新疆作战;徐占彪所率蜀军擅长山地战,适合进攻天山南路。
左宗棠还大胆起用少数民族将领,如董福祥、马占鳌等,发挥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这些人事安排为西征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