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爷们时常被皇帝所猜忌,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
清朝的王爷们时常被皇帝所猜忌,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只能听戏捧戏子,或者拎个鸟笼子遛鸟再或者玩蛐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虽然清朝的爵位传承制度基本承袭于明朝,但是与明朝又有所不同,明朝的王爷是封疆而不列土,封爵而不治事,而清朝的王爷则是封爵而不封疆,治事而不列土,这也就是说明朝的王爷有封爵有封地,但却不能参与政务,清朝的王爷是有封爵没封地,却能参与政务,相比之下明朝的王爷才是真正的清闲。
清朝的王爷虽然可以参与政务,但是他们都要处在皇帝监视之下,清朝的王爷大多都居住于京城(蒙古的王爷除外),一举一动都处在皇帝的监视之下在朝廷办差。清朝初期和中期的王爷们是最不清闲的,他们的办差的事情就比较多且杂了,相比之下晚清的王爷们就比较清闲,架鹰遛鸟、捧戏子、斗蛐蛐一般都是晚清的王爷们才能消遣的项目,不过也只限于一些年纪比较大了的王爷才有时间这么玩。
在清朝爵位并不是像明朝似的属于世袭罔替,明朝的亲王子孙后人继承爵位时永远都是亲王,而清朝则不同,清朝的爵位除了极个别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之外,其余的都是世袭递降,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再继承爵位就是郡王,每传承一代就要降一级承袭爵位,最后一直降级到镇国将军或辅国将军就不再降级。
不过清朝的王爷们收入倒是很高,清朝的亲王每年收入是一万两白银和一万斛禄米,郡王则是每年五千两白银和五千斛禄米,这个收入在当时来说绝对算是非常高的了。
可是别看这些王爷们收入很高,可他们的工作时长和压力也非常大,压力主要就来自于皇帝对他们的猜忌。通常能成为王爷都属于是皇帝的近亲,也是继承皇位顺序靠前的人,因此他们对皇位都有比较大的威胁,皇帝自然对他们是猜忌和提防了。
虽然清朝的皇帝对王爷比较猜忌,但是却让他们尽量都参与政务为朝廷办差。当然,分配给这些王爷的都是一些非常繁琐的闲差,清朝很少有王爷能掌控绝对的大权,皇帝给王爷们分配一些繁琐闲差,就是为了用大量繁琐的工作拴住他们,而且在办差过程中皇帝还能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敲打敲打这些王爷们。
通常皇帝们都只会分配给王爷们一些非常复杂且繁琐的小事,比如派王爷去看守和管理皇陵;或者出任侍卫统领或者八旗军队的统领,别看是管理侍卫和军队,实际上清朝的侍卫和军队都需要皇帝的手谕才能调动指挥,王爷只是负责日常的繁琐杂务而已;再或者去管理宗人府事务,宗人府主要就是负责管理皇族成员的琐碎杂事,这个差事更加繁琐麻烦;还有代替皇帝外出祭祀,这种工作都是皇帝懒得做了,才派遣这些王爷去。
所以清朝的王爷都是负责办一些这样的琐碎小事,而这些事情大多都属于规矩讲究比较多,比较繁琐耗费精力的事情,因此王爷们替皇帝办这些差事是非常费时费力,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闲余时间,这些也能看出清朝的王爷们并不清闲。
办这些差事不仅不清闲,还时刻可能被皇帝鸡蛋里挑骨头,被皇帝找各种借口理由惩罚,其实名为惩罚,实际上就是不放心的敲打敲打这些王爷们。
就比如清朝雍正皇帝的十二弟履郡王胤祹,雍正继位时,胤祹是贝子爵位,雍正特意加封他为履郡王。不久之后,雍正命胤祹负责管理礼部册封后宫妃嫔名册的事务,这个差事其实就是帮雍正想名号册封小老婆,是一个非常的闲差,也是这个闲差,雍正硬是从里面挑出了胤祹的错误,把胤祹从严处理了,胤祹也为此丢了郡王爵位。
事情本身错误是在胤祹,主要是胤祹办事马虎大意了,他把乾隆皇帝生母熹妃钮祜禄氏的姓氏写错了,写成了钱氏,这就是个错字的错误,写错了可以改嘛,这种错误皇帝处理不处理完全看心情,心情好自然不会处理,心情不好自然就要从重处理了。
当时雍正刚继位,他的很多兄弟都不服他继位,于是雍正决定借着胤祹这个错误好好严惩他,来个杀鸡儆猴,警示一下其他兄弟。
就这样雍正二年(1724年),悲催的胤祹被雍正以办事懒散不认真为罪名,从刚晋升的履郡王被撸到了镇国公爵位,要知道胤祹可是康熙皇帝的儿子,是正经的皇子,清朝的皇子最低爵位也是贝子,很少会到公爵,雍正没有把胤祹降到贝子,而是直接降到公爵,可以说这个惩罚很严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