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曾国藩的另一面:国外一份报纸,揭露了其令人发指的残暴
晚清的天幕下,其实真正能把一个烂摊子扛起来的人不多。旁人争着说谁是定海神针,谁是栋梁。可说着说着,总是不绕开一个名字,这人,名叫曾国藩。他的故事,像一棵倒影在污泥里的树,干是挺直的,根却扎得太深,分不清是养分,还是泥泞!
他家训斑斑,名气响亮。都爱讲他是国士无双,是中国古代官员中修养最高的一个。那些流传至今的家书更是火透了网络,许多历史博主每年要分析一遍。他自己也一直用儒学经典在捆自己的行为,一言一行总要做到无愧天地。他对家人也不松口气,你看看他那家书,不批评别人,专摆家丑。这样一看,谁会想到他后来会变成大清历史上最妖异的狠角色?
慈禧着实喜欢他。但说白了,只要能替朝廷解决麻烦的,哪个权贵不喜欢。曾国藩给她干了大事,把湘军玩明白了。还有一回事,他对新鲜玩意不排斥。那时候鸦片战争刚打完,西洋科技打进中国,朝廷里一堆人喊打喊杀,他呢,居然伸手去摸。派学生出国就是他一手操办,苏州织造局上海机器局,全是他主导。很多现在说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都绕不开他,你说他胆大还是认命?
可也不是没人反对他。有的人不知是出于怨恨还是真心,偏要唱反调,说他冷血,说他只是个成功的杀人机器。最刺眼的外号出现了,“曾剃头”,据说他剿太平军,杀人如剃头,非剃干净不罢休。一时间,这位大清最后的中流砥柱,在老百姓口中成了嗜血的刽子手。这种评价,跟他那些温文尔雅的家书,根本不是一个世界。
信送到曾国藩手上,弟弟曾国荃竟然心软了点,向哥哥请示。曾国藩却没动心,说直接全送回去,让城里人自己生活。他心里的小九九很明确,知城里余粮告急,百姓回去只能加剧乱象,到时候好趁乱攻城。一场慈悲没有,他选狠。
战事最残酷的细节,不是中国人说得有多离谱。其实欧美媒体也写了,比起中国人自家记的冷漠,他们的描述更露骨。一位英美传教士混在湘军大营,后来匿名投信给伦敦的报社,说湘军破城就是大开杀戒,见人就杀。男人、女人、孩子都没区分,院子里堆的尸首像砍柴。腥臭和血水在街道流淌好几天,连老外都震惊得写信回家,说这才叫地狱。数据上,苏州一地史料记载,三日之内百姓伤亡过万,都是民间记载,也没法考证得太死。可这就是现场的残酷。
也不是只有他狠。那一代人手上沾血的不止他一个。李鸿章、左宗棠、甚至张之洞,大清的中流砥柱们,“改革家”与“屠夫”这两顶帽子常常轮流戴。有时候,同一批人,上午在新式工厂讲天地大用,下午在城头下令大屠杀。你说他们是受史势推动,还是自身选择?没人能给出绝对答案。
网络上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