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对迄今为止最奇怪的超新星感到震惊
西北大学天文学家利用兹维基瞬变观测站发现了一颗前所未见的超新星SN2021yfj,其光谱完全被硅、硫和氩等重元素主导,而非常见的氢和氦轻元素。这颗距离地球22亿光年的奇特超新星在爆炸前几乎失去了所有外层物质,直接暴露出恒星内核深处的结构,为天文学家提供了观察大质量恒星洋葱状分层结构的罕见机会,同时挑战了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
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不仅证实了理论预测的恒星内部分层模型,更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可能通过比教科书描述更为极端的方式走向生命终点。研究团队推测,这颗恒星在最终爆炸前经历了某种极其剧烈的过程,将其一生中产生的大部分物质剥离殆尽,仅留下爆炸前几个月形成的最内层结构。
光谱分析揭示恒星解剖学奥秘
SN2021yfj的发现源于一次几乎失败的观测。当西北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史蒂夫·舒尔茨通过ZTF在2021年9月发现这个异常明亮的天体时,全球多个望远镜因天气或技术原因无法提供光谱数据。幸运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事利用夏威夷凯克天文台成功获取了关键光谱,这份意外的数据彻底改变了研究方向。
光谱分析结果令研究团队震惊。通常情况下,超新星爆炸会显示氢、氦等轻元素的强烈信号,这些元素构成了大质量恒星的外层。然而SN2021yfj的光谱却主要由硅、硫和氩的信号主导,这些元素通常只存在于恒星生命末期核聚变产生的深层内部结构中。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一颗几乎被剥离到只剩骨头的恒星,舒尔茨形容这一发现时说道。它向我们展示了恒星的内部结构,并证明了恒星在爆炸前可能损失极其大量的物质。这种极度剥离的现象远超此前观测到的任何剥离恒星,后者通常只是失去氢外层而暴露出氦层或碳氧层。
研究合作者、西北大学助理教授亚当·米勒表示:这次事件看起来确实与以往从未见过的景象截然不同。它太过怪异,我们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可能观测到了错误的天体。这种程度的质疑反映了这一发现对现有理论框架的冲击。
恒星自毁机制的新认知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通常被描述为核聚变驱动的逐层燃烧。恒星核心的高温高压环境使较轻元素融合产生较重元素,形成类似洋葱的分层结构:最外层是氢和氦等轻元素,向内逐渐过渡到碳、氧、硅、硫等较重元素,最终在中心形成铁核。当铁核达到临界质量时发生坍缩,触发超新星爆炸。
然而SN2021yfj的观测结果表明,某些大质量恒星可能经历比标准模型预测更为极端的演化过程。研究团队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机制,包括与伴星的剧烈相互作用、超新星爆发前的大规模物质喷发,以及异常强烈的恒星风等。
最有可能的解释涉及恒星的自我撕裂过程。当恒星核心在引力作用下收缩时,温度和密度的急剧升高可能重新点燃核聚变反应,产生强大的能量爆发。这种被称为对不稳定性的现象会产生连续的脉冲式物质喷发,每次喷发都会剥离更多的外层物质。
舒尔茨解释道:最近一次的壳层喷发与先前存在的壳层相撞,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SN2021yfj的明亮辐射。这种机制不仅能够解释极度的物质剥离,还能够解释超新星的异常亮度。
观测技术突破与未来展望
SN2021yfj的发现得益于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的应用。兹维基瞬变观测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以东,配备广角相机系统,能够扫描整个可见夜空。自投入使用以来,ZTF已成为全球发现天文瞬变现象的主要平台。
天文瞬变现象包括超新星、伽马射线暴、新星等短暂的高能天体事件。这些现象通常持续时间短暂,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因此需要持续的全天空监测才能及时发现。ZTF的高频率扫描能力使其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光谱分析技术的重要性在这次发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将天体发出的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天文学家能够识别其中包含的化学元素,从而推断天体的物理性质和演化状态。凯克天文台提供的高质量光谱数据成为确认SN2021yfj独特性质的关键证据。
米勒强调了发现更多类似天体的重要性:虽然我们有一个关于自然如何产生这次特殊爆炸的理论,但我不敢用我的生命来打赌它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一个例子。这颗恒星确实强调了发现更多此类罕见超新星的必要性。
未来的观测项目,包括即将启动的维拉·鲁宾天文台巡天和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的深空观测,有望发现更多类似的极端天体事件。这些发现将帮助天文学家完善恒星演化理论,并深入理解宇宙中最极端的物理过程。
这项研究不仅扩展了我们对恒星死亡方式的认知,也提醒科学界自然界的复杂性往往超出理论预期。正如米勒所说:并非我们的教科书有误,但它们显然没有完全涵盖自然界产生的一切。一颗大质量恒星的终结之路一定有更多我们未曾考虑过的奇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