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之最

李嘉诚是商业超人还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他的成功与争议全解析!

2025-08-23 10:17商业之最

他到底是点石成金的商业超人,还是精打细算到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位97岁老先生的每个动作,总能牵动无数人的神经。

2025年初,97岁的李嘉诚以373亿美元身家再次坐稳香港首富宝座。但与此同时,他却因为一桩买卖惹来了大麻烦——打算把全球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里头还包含了巴拿马运河两头的关键港口。这事儿闹得连中国港澳办都罕见发声批评。

这位被叫做“李超人”的商界老江湖,一辈子都是在赞美和质疑声中走过来的。从当年一穷二白的逃难小子,到如今手握万亿商业帝国的亚洲首富,他凭什么能这么成功?又为什么老是被人指指点点?

01 白手起家传奇,背后另有隐情

大家都爱听李嘉诚白手起家的故事,说他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躲战乱跑到香港,投靠开钟表店的舅舅庄静庵。

15岁时老爸去世,他只好辍学,在茶楼当跑堂,天天干16个小时。熬到22岁,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和借来的本钱,开了家小小的长江塑胶厂

但这碗鸡汤其实没那么纯粹。李嘉诚的舅舅后来还成了他的老丈人,这位庄静庵可不是普通人,那是香港的“钟表大王”,中南钟表公司的老板。当初李嘉诚一家逃难到香港,舅舅不仅给了落脚处,还让他来自家钟表公司当学徒。

这种亲戚关系给他日后创业铺了路,虽说舅舅有没有直接给钱创业说法不一,但这层关系就像是给了他一把金钥匙。

02 精准把握趋势,构建商业帝国

李嘉诚最厉害的是那种嗅到钱在哪儿的本事。1950年代塑料花在欧洲火起来,他立马抓住机会,让长江塑胶厂一下子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塑料花生产商之一,得了个“塑料花大王”的名号。

1958年,他感觉到香港地产要有大行情,就在北角买了地盖工业大厦,开始涉足房地产。

1967年香港乱成一锅粥,地产价格跌到谷底,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大肆买地皮。这一手“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操作,后来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到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1979年,更是蛇吞象拿下英资和记黄埔,成了第一个掌控英资财团的华人,这在当时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03 超人思维模式,成就商业传奇

李嘉诚做生意有一套自己的心法,“超前思维”是里面的精髓。他总是能比大多数人早几步看到未来的方向。

1986年世界石油价格跌到低谷时,他收购了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这笔买卖后来被他称为 “一生中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价几乎腰斩。李嘉诚却通过减持英国电讯公司股权和出售ORANGE权益等操作,一口气进账1600多亿港币

他擅长在市场恐慌时买入,在市场疯狂时卖出,坚信“不吃最后一口肉,不喝最后一滴汤”的道理。

他对现金流看得特别重,曾经说过:“做生意嘛,现金储备一定要比负债多,收入和支出要平衡,最好还能赚点钱,我就是要在稳当和进取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04 近年来争议不断,触及国家利益

2013年起,李嘉诚开始大量卖掉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产,转头去欧洲大手笔投资。这一波操作被很多人骂是“忘本”和“抽血”。

2025年3月,长和打算把全球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里面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头的战略资产。这些港口握着全球海上贸易的命脉,中国有21%的远洋货轮都得从这儿过。

消息一出来,立马炸锅了。中方港澳办接连转发《大公报》的评论,直接说长和“缺乏家国情怀”,甚至拿出“爱国企业家”的标准来对比,明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踩到了国家利益的红线。

《大公报》的评论说得更直白:如果李嘉诚家族继续不管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那他们在中国的日子恐怕就到头了。

05 商业操作手法,被指损害公益

李嘉诚长期以来被吐槽用“捂地”的手段赚大钱。2004年他在成都低价拿了南城都汇项目的地,但磨磨蹭蹭十几年慢慢开发,靠着“用时间换空间”的套路,轻松享受土地升值的好处。

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却打乱了城市发展节奏,抬高了老百姓买房的成本。这被很多人说是典型的投机取巧,把公共资源当成了自家提款机。

李嘉诚还被普遍认为是“公摊面积”的推手,这个做法被觉得是让购房者吃了亏。

他的商业帝国在香港几乎包揽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从电费、话费到买东西、买房,被吐槽是 “垄断”和“地产霸权”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竞争,推高了市民的生活成本。

06 普通人能否复刻,成功可以借鉴

李嘉诚的成功路有它的特殊性,很多条件现在已经不可能复制:香港经济起飞时的地缘优势、家族关系的支持、还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机遇。

不过,他的思维方式和经商原则还是值得学一学:超前思维和把握趋势、在逆境中看到机会的逆向思维能力、极度自律和持续学习的态度、重视现金流和风险控制。

但这些本事得和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平衡好。只知道逐利的商业套路在现在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这也是为什么李嘉诚近几年争议越来越多的原因。

李嘉诚的商业传奇,就像是个人奋斗、精准眼光和时代机遇烩成一锅的大菜。

他的“超前思维”和“人弃我取”的投资智慧,到现在还被很多企业家当作圣经;但他最近的资产挪腾和敏感交易,却让自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钱没有国界,但赚钱的人得有祖国。真正的大智慧,不仅在于知道怎么赚钱,更在于明白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这才是李嘉诚传奇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思考。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