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百科

李世民上当皇帝之后 李世民为何没有杀功臣

2025-08-23 09:09历史百科

对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古代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这是形容君主对大臣们不放心,尤其是对功臣们不放心,彩奇网,会对这些功臣进行血腥杀戮,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唐太宗就是一个例外。

他从来不随便杀功臣,大唐的功臣们也大多得以善终,以至于侯君集在谋反以后,还能对唐太宗说过:“我为你攻破了两个国家,能不能不要杀我的家人?”

这要是放在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那里,哪个敢这么说,那就是纯粹嫌命长了,唐太宗为何不屠杀功臣呢?四个因素决定了他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不同。

继任者问题

首先来看看,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的继承人都是哪位,汉高祖刘邦的继承人是汉惠帝刘盈,刘盈的童年并不美好,因为汉高祖刘邦偏爱赵王刘如意,屡次想要改立太子。

而且刘盈还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母亲,吕后。两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让刘盈非常胆小。对人也很好,无论别人做了什么事情,都不舍得下狠手。

后来,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助刘盈稳住了太子之位。汉高祖刘邦也知道刘盈的性格,这些功臣们如果活着,肯定会影响政权的稳定,所以他找借口把很多功臣都给杀掉了。

事实也证明,汉高祖刘邦并没有料错,即便汉高祖刘邦帮助汉惠帝处理掉了功臣的问题,最终也没能逃过外戚的问题,最终还是被拉下了台。

明太祖朱元璋也是类似的问题,原来他定的储君朱标是一个仁慈但不软弱的人,很多武将也站在了他身后。这个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也不愿意大开杀戒。

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标早逝,出于对朱标的偏爱,明太祖朱元璋最终决定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做继承人。

这样一来,这些大臣们就很扎眼了。朱标死后被明太祖朱元璋杀掉的大臣比他死之前多许多。重要是明太祖朱元璋杀大臣的时候,朱标和他的妻子马皇后也会劝阻。这样一来,很多人得以活命。

唐太宗的情况不一样,他一开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的是他的长子李承乾,精心培养。李承乾谋反以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他选择了李治。

在唐太宗看来,李治虽然慈和却不软弱,他给李治留下了辅政班子,足够政权平稳过渡,不需要依靠大杀功臣的办法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唐太宗本人

还有一个主要的真相就是唐太宗和另外两个帝王不同,唐太宗是武将,武力值超群,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就曾经封唐太宗李世民为尚书令,还封他做了大将军。李渊是开国帝王,不会拿江山开玩笑。唐太宗李世民确实有很高的武力值。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都是武将,也更能理解武将的处境,自然也不会随便杀人。还有魏征,这个人确实胆子巨大,遇到不妥当的事情,敢于说实话。在皇帝起了杀心的时候,大臣的劝阻往往能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另一个真相就是唐太宗对自己实力的自信,有人造反?御驾亲征平了它就是。历史都讲究“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唐太宗不管,他其实就是武将,武将没有经历过战场狼烟,就名不副实了。

唐太宗时期,内部的叛乱很少,最著名的就是太子造反这件事情了。太子造反的时候,身边没有重量级的武将跟随,唯一的例外侯君集还是因为觉得不公,才上了太子的船,无他,别人都知道现在御座上的君主是个什么人,知道和他拼武力绝无胜算。

反观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两个人,他们一个是乡长小官,一个是贫民出身。这两个人可没有什么武力值,他们对武将不放心,于是就决定杀之而后快。

另外一个真相是贵族相较于平民来说,还是要更加讲究一些,因为贵族看重自己的名声,轻易并不会不管不顾,正是因为这些真相,所以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大肆屠戮功臣,而明太祖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对功臣毫不留情,最后导致无数人被冤杀。

人一旦没有顾忌,是十分可怕的,我就是要把你杀掉你又能怎样呢?在绝对的皇权之下,所有人都是弱者。

大乘平民所有的人想要很好的生存,只能指望君王的仁慈。在这一点上来说,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做得很好,最起码他总体上是一个讲理的君王,否则随便就能罗织罪名杀死一个人,那也太可怕了。

比如明朝初期的蓝玉案等等案件,这些案件导致大批的功臣被杀掉。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