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领域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莫过于一个品牌在市场的聚光灯下,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主动选择与自己的衣食父母——消费者,划清界限。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关于教育消费者”的言论,便是一出活生生的商业滑稽剧。它非但未能为品牌的高端叙事增添任何说服力,反而像一面精准的哈哈镜,扭曲地放大了这家水果零售巨头在品牌心智、市场定位与用户关系上的系统性偏差。这场舆论风波,与其说是一次意外的公关失火,不如说是一场由市场亲自执教的、代价高昂的MBA课程,而坐在课堂中央的学生,正是那位自以为是导师的企业家。
教育消费者”这一表述,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过时的、令人不适的精英主义傲慢。它预设了一个前提:企业是全知全能的真理掌握者,而消费者则是认知有限、需要被规训和引导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思维定式,在信息壁垒高耸、选择极为匮乏的卖方市场年代或许尚能苟延残喘,放之今日,则无异于商业自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一个超过十亿人口的庞大数字消费群体,其信息获取能力、比价效率和口碑传播速度,已经将传统企业单向灌输式的品牌宣传模式冲击得七零八落。消费者不再是等待被填喂的鸭子,而是手握鼠标、拥有无限选择权的最终裁判。任何试图教育”他们的企图,最终只会换来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残酷教训。
余惠勇先生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例,试图论证其高价背后的品质逻辑,这本可以是一次绝佳的品牌价值沟通机会。然而,他选择了一条最笨拙的道路——将品质问题归咎于种植户的短视,并暗示只有百果园才能提供正宗”的体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暴露了其对产业链上游缺乏有效的掌控与赋能,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快的逻辑闭环:你买不起或觉得贵,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不懂”。这种沟通姿态,瞬间将品牌从品质的引领者,拉低为品味的审判者。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对高品质水果的向往,而是一种被冒犯、被审视的疏离感。真正的品牌自信,是润物细无声地让消费者感知到价值,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告知价值。当一家企业需要用语言去教育”市场时,恰恰说明其产品本身的价值传递已经出现了严重故障。
市场的数据以一种冰冷而客观的方式,为这场傲慢的独白写下了注脚。百果园的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毛利率始终在11%左右徘徊,净利率更是从未突破3%的微利红线。这组数据本身就极具讽刺意味:顶着最贵水果”的光环,却未能将其转化为与之匹配的盈利能力。高昂的运营成本、庞大的加盟体系以及看似无解的规模与质量平衡难题,共同吞噬了本应丰厚的利润空间。进入2024年,剧情急转直下,毛利率骤降至7.4%,公司录得3.86亿元的巨额亏损,超过900家加盟店黯然离场。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残酷,股价从上市之初的百亿港元市值巅峰,一路跌至不足30亿港元,市值蒸发超过七成。股价是市场对企业未来预期的最真实投票,这场雪崩式的溃败,宣告了教育消费者”这一商业逻辑的彻底破产。
商业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价值的持续对话,而非单方面的宣告。消费者愿意为品质支付溢价,但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消费体验。百果园的困境,是无数试图通过营销概念而非扎实运营来构建品牌护城河的企业的缩影。他们沉迷于构建高端”人设,却忽视了支撑这个人设的内在价值链;他们渴望消费者的忠诚,却吝于给予消费者最基本的尊重。这场由一句狂言引发的风波,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深刻的商业启示录。它告诉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消费者主权时代,任何试图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傲慢,都将被现实的浪潮无情拍碎。企业真正的功课,不是去教育一个已经足够聪明的市场,而是俯下身来,谦卑地学习如何为这个市场创造并证明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毕竟,市场才是那位永不犯错、且拥有最终解释权的唯一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