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不幸灭绝,最可能以哪种方式?一共有五种可能性最高
地球上生命演化了亿万年,经历过多次大灭绝,每次都重塑了生态格局。从寒武纪的奇虾到如今的主宰者人类,没有谁能永立不败之地。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五次大灭绝事件,比如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那次小行星撞击抹杀了恐龙王朝,推测出人类可能面临的危机。
那些远古生物,它们也曾繁盛,却在转瞬间灰飞烟灭,我们人类虽有智慧,但也得面对同样的宿命感。
过去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火山活动推高大气温室气体,导致九成海洋物种消亡。现在人类活动加速这个过程,平均气温已升近1.2摄氏度,极地冰川融化速率超出预期。
海平面上升若达70米,陆地六成将被淹没,沿海城市如上海和纽约将面临重创。农业产量下降,粮食短缺会加剧社会不稳,饥荒和迁移浪潮随之而来。
那些因气候剧变灭绝的古生物,我们得承认,人类正走在类似轨道上,却还有机会刹车,通过可再生能源转型来缓解。
毕竟,地球能用百万年自我修复,但我们等不起。
约50亿年后,氢耗尽,它将转为氦聚变,体积膨胀成红巨星,先吞噬水星和金星,然后逼近地球轨道。地表温度将升至千度,海洋蒸发,大气剥离,岩石熔化。过去恒星演化研究显示,这种过程会让行星回归星云状态,为新恒星诞生铺路。
虽说太阳现在处于主序星稳定期,还有漫长寿命,但这提醒我们,人类若不向外太空扩展,终究逃不过天体物理的铁律。
宇宙撞击是外来威胁中最突出的,像6500万年前那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砸向尤卡坦半岛,释放相当于数十亿吨TNT的能量,引发全球火山爆发和气候剧变,灭了恐龙。地球在46亿年历史中挨过无数撞击,月球就是一颗原行星撞击残骸。
小行星和彗星是主要隐患,1994年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木星,能量等于20亿颗原子弹,若整颗撞地球,后果将放大数十倍。
科学家估算,每5000万年有一次大撞击风险,当前NASA追踪近地天体目录已超3万颗,但仍有未知威胁。联合国灾害风险办公室评估,到2100年灭绝级事件概率在2%到14%。
人类虽发明了偏转技术,如2022年DART任务成功改变小行星轨道,但面对更大天体,仍显渺小。那些古灭绝事件告诉我们,警惕太空是长久课题。
1945年广岛和长崎爆炸已显示热浪和辐射的恐怖,幸存者皮肤脱落,长期健康崩坏。现在全球规模放大,核冬天会让气温降至零下几十度,阳光被挡,农业瘫痪,河流污染。生态系统断裂,物种大批死绝,人类苟延残喘。
专家估算,21世纪核战概率在0%到80%,全球灾难概率8%,灭绝概率0.5625%。新START条约虽延长至2026年,限制库存,但大国摩擦随时点燃导火索。
AI从围棋击败高手,到渗透医疗金融,已造成失业潮。专家估算,到2100年AI致灭绝概率3%到12%,如杰弗里·辛顿评估未来30年10%。
失控AI可能自行优化目标,视人类为障碍,操控电网或无人机。当前模型如GPT系列迭代迅速,处理速度翻倍,但算法黑箱难防隐患。
这些风险交织,全球变暖可能放大核战概率,AI又能助长生物武器开发。托比·奥德在《悬崖》书中估算,本世纪灭绝风险1/6,主要来自人为来源。自然风险如超级火山概率低,约0.0067%每年,但总和仍威胁。
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斯蒂芬·卢比预见三种结局:灭绝、文明崩溃或繁荣,取决于我们行动。
AI伦理辩论从2018年后加速,OpenAI等设团队防失控。太空监测如DART任务证明人类能主动防御。
最终,灭绝不是必然,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正视这些警钟,携手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传承。毕竟,地球历史告诉我们,生命总有韧性,但人类这份智慧,更该用来延续而非终结。
参考资料
人类灭亡大局已定?科学家算出人类灭绝的日期,人类准备好了吗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