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之最

波茨坦会议:背叛与终结

2025-08-10 10:26军事之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三巨头”会议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三巨头”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讨战后德国处置、波兰西界划定,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这次会议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这次会议的一个特殊之处是,“三巨头”换了一个半,即美国由于罗斯福去世,换为新总统杜鲁门,英国由于丘吉尔败选,在会议开了一多半时换成了新首相艾德礼。

三国关系日趋恶化

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拿着美国和纳粹在日内瓦密谈的照片,充满忧虑地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交谈:

斯大林:德国人还没有最后消灭,我们之间就出现了裂痕。

罗斯福:这肯定是一次误会。

斯大林:现在我们都在,我们的同盟关系是稳定的,我担心,我们不在了,它还会继续下去吗?

罗斯福:我向您保证,美国永远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苏联这个盟友。

斯大林:我看不一定,但希望如此。他随后划了根火柴把那张照片烧了。

不幸的是,斯大林的担心成为了现实。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对苏联的态度完全不同。就在“胜利日”当天,杜鲁门宣称对苏联要强硬。美国当即停止对苏联执行《租借法案》,甚至已经装船准备运往苏联的物资也被卸货。三天后他写道,我们与俄国之间已经拉起了一道“铁幕”。这比丘吉尔那著名的“铁幕演讲”还早10个月。

斯大林对杜鲁门早有疑虑,因为1942年杜鲁门在参议院中曾提议,美国应当交替援助德国和苏联,以使双方不管谁在取胜时都已疲惫不堪,美国则坐收“渔翁之利”。

随着纳粹德国的覆灭,美英同苏联的反法西斯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丘吉尔对苏联越来越咄咄逼人,杜鲁门更是把苏联看做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美英对苏联态度改变的标志就是西方武库里有了可怕的新式武器——原子弹。在斯大林看来,波茨坦会议是盟国的背叛,也是同盟的终结。

三国刚庆祝了德国投降,就面临着战后的大量问题,首先是各自国内的种种需要。美国不仅损失很小,还获得了大量财富,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英国则经济凋敝,帝国瓦解,已沦为“日不落国”的阴影。而苏联所受的损失最为惨重,其军民死伤之多,城乡摧毁之惨烈,工农业设施破坏之严重,令人毛骨悚然。

斯大林一直希望从美国获得贷款来帮助苏联重建,苏联人民能因此减少许多痛苦。但当苏联向美国申请罗斯福曾答应的“战后重建贷款”时却遭到拒绝。斯大林一直希望从德国获得赔款,使他们所造成的破坏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当苏联提出这个要求时却遭到阻挠。苏联只得独自承担战后重建的重担。很多苏联百姓没有死于战争却死于胜利后的饥饿和疾病。

斯大林深知,为了苏联的安全,需要维持与美国的联盟。但现在已是办不到了。美国对海外市场的扩张主义政策肯定会导致冲突。另外一种威胁是,美国人相信,经过战争,美国已无比强大,无可匹敌,而苏联却是满目疮痍,弱不堪击。

战争结束前,斯大林就采取了确保苏联支配东欧的政策,以便为对付来自西方的侵略提供一道屏障。在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和亲苏势力掌握了权力。在这条防御链上,只有波兰是个薄弱环节,但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亲苏的***政权。但西方盟国不承认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不承认苏联有在西面建立一道防御屏障的权力。

丘吉尔对苏联势力在东欧的扩张尤其感到不满。他认为这是苏联企图控制欧洲的一个前奏。他不承认斯大林关心的只是建立一道防御屏障。

丘吉尔甚至在德军投降时密电杜鲁门,趁红军疲惫不堪且放松戒备时,联手发动进攻,将他们消灭,以绝后患。丘吉尔的“亡苏之心”,从他让英占区的德军整建制保留人员和武器,就可见一斑。

合作精神和共同目标——这在德黑兰和雅尔塔都是明显的——在波茨坦泯灭了。

苏联的精心筹备

波茨坦会议的接待方是苏联,但提出召开会议的是丘吉尔,这与前两次会议一样。

德国刚投降,丘吉尔便致信履新的杜鲁门:“我认为,我们应当一起或是分别请求斯大林,邀他于7月在德国某个未被摧毁的城市见面,以举行三方会谈。我们不能在俄现有的军事控制区内开会。毕竟我们已经两度满足他的心愿了。”

至于时间,各方一拍即合。但因为地点要选在“俄控区”之外,三方迟迟未达成共识。苏联有举办“三巨头”会晤的成功经验,美国不热衷承揽此事,而丘吉尔因国内选举在即,无暇顾及。苏联于是不得不再度充当东道主。

5月23日,杜鲁门派特使到莫斯科,表达了召开“三巨头”会议的想法。斯大林表示同意,随后致信丘吉尔:“我认为,会晤是必需的。在柏林近郊举办最为方便,这大概也是政治正确的体现。”丘吉尔对此表示赞同,尽管这里是“俄控区”。

紧接着,苏联外交部的先遣人员来到柏林朱可夫的司令部,为会议作准备。朱可夫向他们说明,柏林已是一片废墟,根本无处开会,但在距柏林西南20公里处的波茨坦虽然也受到严重破坏,却还保留着德皇威廉二世所建的西席林霍夫宫。这是唯一适合举办峰会的场所。并且,波茨坦近郊小镇巴贝尔斯贝格几乎未遭受到轰炸,小镇上有许多双层别墅,可供各国代表团住宿。

莫斯科批准了在波茨坦举行会议的建议。伦敦和华盛顿也表示同意。

于是,驻德苏军立即派出大批工程兵和后勤人员,昼夜不停地对当地的建筑、道路、桥梁、通信、供电、给排水和环境展开整修工作。甚至修建了两座飞机场及一座食品仓库、两处面包房、三个养殖场和蔬菜基地。

在巴伯尔斯贝格,虽然别墅幸免于战火,但勘察附近区域后发现,竟然残留了大量未爆炸的弹药,包括数百枚航空炸弹、数千枚长柄火箭弹和反坦克地雷、数百件枪支等。不得不派出大量工兵赴现场拆弹。而“三巨头”可能经过的公路、小径和建筑,也皆由工兵仔细排查了至少四五遍。

在用于召开会议的西席林霍夫宫内,对36个房间和1个有三个出入口的会议厅进行了大修。但会议厅所需的大圆桌当时在柏林却找不到,于是不得不紧急向莫斯科的工厂定制,然后把它运到波茨坦。在宫门前做了个圆形大花坛,中间是个由红色天竺葵组成的五角星,这是根据斯大林要求设计建成的。

宫门前的大花坛

苏联内务部派出7个团和1500余人的别动队负责安保工作,组成三层警戒圈。国家安全部的大量反间谍及情报人员也前来增援。美英两国也派来了大量安保人员。

原子弹阴云

这次会议的气氛与前两次大不相同。当时参会的驻美大使葛罗米柯回忆道:“在圆桌会议上,气氛不够融洽,没有达到这一历史时刻的要求,也没有达到同盟***队和世界人民的预期。”西方伙伴们与苏联的“政治疏离”已根深蒂固。美国于会议前一天爆炸了原子弹,这是让同盟国发生隔阂的主因。

会议第一天,杜鲁门给丘吉尔透露了一条重磅消息:美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丘吉尔第一反应是,西方的威力已大大加强,再也不需要苏联在远东参战了。远东将成为西方的势力范围,苏联可以被排除在外,尽管它在这个地区有绵长的海岸线和悠久的历史利益。

杜鲁门的反应是一样的。而5月23日,他还派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以确认斯大林关于红军将协助打败日本的保证。杜鲁门曾说:由于美军在太平洋伤亡惨重,“促使俄国加入战争变得更迫切,这是迫使我不得不去同斯大林和丘吉尔举行会议的原因之一。……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要得到斯大林重申俄国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得到的一件事。”而现在,美国有了原子弹,他们竟策划在苏联宣战之前打败日本,以独霸东亚。背着苏联拟定并发表对日《波茨坦公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杜鲁门向丘吉尔询问把原子弹的消息透露给斯大林的最好方法。丘吉尔后来写道,斯大林毕竟是“对希特勒作战中的一个伟大的盟友,而且我们两人都感到,一定要让他知道这个支配大局的伟大的新事实,但是不要让他知道任何细节”。他们决定,由杜鲁门在一次会议之后非正式地提一下这件事。

一周后,杜鲁门在全体会议之后对斯大林说,美国已经拥有一种“威力异乎寻常、难以想象的新式炸弹”。丘吉尔站在他们附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斯大林的表情。但斯大林“并没有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杜鲁门回忆道。丘吉尔和杜鲁门都认为,斯大林没听懂这个“新式炸弹”意味着什么,因而十分失望。

身着大元帅服的斯大林在波茨坦

据朱可夫回忆:实际上,当斯大林返回住所后,就当着朱可夫的面跟莫洛托夫讲了与杜鲁门谈话的内容。莫洛托夫听后说:“他们是想抬高身价。”斯大林笑道:“让他们抬高身价好了。告诉库尔恰托夫(苏联原子弹研制负责人——笔者注)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度。”

丘吉尔回忆说,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杜鲁门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强硬和坚定的姿态,坚持了反对俄国人的立场。”美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迪恩将军说,“我们处在一种可以强硬和冷淡的地位”。美国以为现在已拥有远超苏联的力量,可以为所欲为了。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致相信,他们是从占压倒优势的实力地位出发进行谈判的,因此,他们没有必要采取通融和谅解的态度。

盟国态度的变化使斯大林感到不安,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最大的担心,而且,这是一种忘恩负义之举,使他深为恼火。他认为,苏联付出巨大牺牲,把西方从纳粹的野蛮蹂躏下拯救了出来,如果苏联没有摧毁德国武装力量,希特勒就会一直统治欧洲,并且征服英国,随后把战火蔓延到北美。苏联理应受到盟国的尊敬,而不是敌视。

激烈的争论

波茨坦会议进行得十分紧张,苏联不得不面对美英两国的统一阵线和它们预先协商一致的立场。尽管这次会议只是对雅尔塔会议的协议作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但却充满了争论,而最激烈的是德国和波兰问题。

圆桌会议现场

德国问题首先是在民主基础上改造德国。关于德国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作过决定,这次只是细化和完善。经过一番讨论,就对德管制期间采取共同政策中的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达成了协议。该协议指出:

“德***国主义及纳粹主义将予根除,各盟国一致同意将于目前和未来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以保证德国永不再威胁其邻邦或世界和平。”

会上讨论得很激烈的一个问题,是美英再次提出把德国分成南德、北德和西德三个国家。他们在雅尔塔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时,就曾遭到苏联的反对。在波茨坦,斯大林又一次拒绝了这一分裂德国的建议。

斯大林说:“我们拒绝这一建议,因为它是违反自然的:需要的不是分裂德国,而是使它成为一个民主的、爱好和平的国家。”

斯大林在会议上发言

由于苏联的坚持,在波茨坦决议中,写入了建立德国中央行政机构的条款。可是后来在英美的阻挠下,这样的机构并未建立起来。波茨坦决议所确定的、在爱好和平和民主基础上统一德国的目标,也未能实现。

严重的分歧在于德国的赔偿。此问题先是由外长和军事顾问讨论提出方案,再由三国首脑确认。美国提出,由于德国已受到极大摧毁,因而它不能执行雅尔塔制定的赔偿原则。但苏联坚持要按照雅尔塔协议办理。于是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扯皮。

由于美英千方百计地拖延讨论,以致斯大林在圆桌会议上不得不提出一系列相当尖锐的意见。后来,会议确定了赔偿的数量和接受赔偿的方法。苏联提出的赔偿物应按整个德国计算的要求遭到美英反对,他们提出赔偿物仅限于非和平经济的工业设备,并坚持每个国家从各自的占领区满足自己的赔偿要求。美国后又提出,可把西占区工业设备的10%交给苏联,苏联还可用粮食和煤炭从西占区换取15%的设备。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西占区后来合并

斯大林反对这个安排,因为这将导致德国分裂。经过激烈争执,最后,苏联把它作为美国关于德国赔偿和波兰边界“一揽子”方案的一部分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在同盟国控制下维持德国统一的政策破产了。德国被分成了东德和西德。

考虑到丘吉尔要回伦敦等待大选结果,所以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前到7月20日上午举行。会议开始前,“三巨头”终于坐在阳光照耀下的西席林霍夫宫前面,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

左起: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

这次会议从头至尾只开了一个小时,发言也是杂乱无章。会议是从继续讨论波兰西部边界问题开始的。其实这还是一些使人恼火的老问题。但“三巨头”今天的讨论,并没有大动肝火,或许是考虑到丘吉尔即将离开。

关于波兰问题,由于三大国此前已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在波茨坦的争执主要是波兰西部边界确定。虽然这些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已基本决定,但丘吉尔仍以各种借口拒绝苏联提出的以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为西部边界的建议。杜鲁门甚至威胁说,如果波兰西部边界谈不拢,“我看不出还有什么办法解决德国赔偿问题。”

斯大林反驳说,在雅尔塔三国一致同意波兰应从北方和西方得到领土让与,还决定在适当时候和波兰新政府磋商西部边界的最后处理问题。波兰新政府已就西部边界发表声明,即奥得河和西尼斯河是它的西部边界。针对杜鲁门的威胁,斯大林说:“苏联不担心赔偿问题,如有必要,可以完全放弃赔偿。”会议不欢而散。

为打破僵局,斯大林在次日(22日)的会议上提出,邀请波兰政府代表团来波茨坦,让大家亲自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杜鲁门和丘吉尔反对。接着又是一番火药味十足的争论。但在斯大林的坚持下,会议决定向波兰政府发出邀请。随后,由总统贝鲁特率领的波兰代表团来到波茨坦,就西部边界作了充分说明。

德国赔偿和波兰西部边界是波茨坦会议最难啃的两根“骨头”,美国将两者捆绑在一起,提出了“一揽子”方案,即如果苏联接受美国赔偿方案,美国则满足苏联在波兰西部边界上的要求。斯大林为使波兰能得到更多且肥沃的土地,如前所述,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最后,英国新首相艾德礼支持杜鲁门接受了斯大林的主张。

丘吉尔的“丧钟”

丘吉尔临行前,斯大林为他举办了一个酒会,并预祝他竞选成功。丘吉尔说:“我希望我能回来。”

酒会后合影

但7月26日,他在唐宁街10号得到的却是竞选失败的消息。英国人用选票让他从政治舞台上瞬间消失,他不能返回波茨坦了。看他的回忆录就知道,他是如何怀着无限悲哀来表述他最后的失望心情的:“这最后一次波茨坦会议是注定为我的希望敲响丧钟的。”

应当说,不管是在会议过程中还是在相互交往中,斯大林同丘吉尔的分歧都很尖锐。

丘吉尔写道:“我打算就这一大堆问题跟苏联政府搏斗。例如,我绝不会同意以西尼斯河作为边界线。……波兰人吞下了德国的大块土地,显然已成为替苏联卖力的傀儡。……我的想法是要在会议的结尾来一次‘摊牌’,如果必要的话,应该来一次公开决裂。……我的意图是,就这条(奥得—尼斯)分界线,同苏联闹翻。”但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谈判都被大选结果拦腰截断。”

好在英国人民及时阻止了铤而走险的丘吉尔。他们用选票把他们国家的“战时英雄”赶下了台。因为他们知道,丘吉尔的政策最终将导致战争。

* * * *

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波茨坦协定》。杜鲁门在会议闭幕时表示,希望下一次会晤能很快举行。但,没有下一次了。

苏联三次会议纪念币

“同盟国首脑会议”

四天后,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就在斯大林回到莫斯科的第二天,8月6日,全世界都听到了一个可怕的名字——“广岛”。当时正在苏联采访的美国著名记者安娜•斯特朗写道:“恐惧又回到了人们才因看到胜利而充满喜悦的眼睛。”

波茨坦会议标志着同盟国的终结,而原子弹打响了冷战第一枪……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