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2%岗位留给刑释人员:当商业善意叩响社会公平之门
2025年8月8日,一则招聘启事如春雷般炸响舆论场——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宣布,新乡第三家门店“三胖”启动千人招聘,其中2%的岗位明确向刑满释放人员敞开大门。这场看似“反商业逻辑”的决策,实则是一场关于包容、尊严与社会修复的深刻实验,更叩响了中国企业探索社会责任边界的时代之问。
胖东来的招聘表上,两行数据形成鲜明对照:20%的岗位定向留给新疆、西藏高原退伍边防军人,2%的岗位专属于刑释人员。前者是对戍边卫士的崇高致敬,后者则将善意投向更隐秘的角落——据司法部统计,我国每年60万刑释人员中,仅40%能勉强就业,许多人因“前科标签”被拒于社会主流之外,陷入“失业-再犯罪”的恶性循环。
胖东来的2%岗位,恰似一束穿透铁窗的光。它不再将刑释者视为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而是以“命运合伙人”的姿态,给予他们平等竞争的起点。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人”的尊严的重新定义:犯错者不应被永久钉在耻辱柱上,而应拥有通过劳动重塑人生的权利。
有人质疑:雇佣刑释人员是否会增加管理成本?胖东来的实践给出了颠覆性答案——其门店人员流失率仅0.94%,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1/5。这背后,是“尊重员工”四字铸就的文化壁垒。
当企业愿意为刑释者提供工作机会时,员工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保障,更是一种“被平等对待”的尊严。这种尊严转化为高度的归属感:在胖东来,员工会自发为顾客手写购物指南,会蹲下身帮老人系鞋带,会将利润的90%用于员工福利。正如于东来所言:“企业的温度,藏在对待最弱势群体的态度里。”当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利润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社会修复的微观史诗:一场静默的文明进化
胖东来的尝试,暗合了“社会修复”理论的精髓——通过制度设计弥合社会裂痕。当企业主动承担“再社会化”责任时,刑释者因失业导致的再犯罪率可能降低30%以上(参照瑞典“包容性就业”项目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犯错者不是“社会的伤疤”,而是“待愈合的伤口”,而愈合的起点,是给予他们重新融入的机会。
这种善意若能形成示范效应,或将催生一场静默的文明进化:当更多企业效仿胖东来,将“包容性用工”纳入战略,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更柔软、更有弹性的社会——在那里,弯路可以成为人生的勋章,而非终身的枷锁。
结语:商业向善,终将照亮时代
胖东来的2%岗位计划,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定义成功”的思辨。它告诉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止于捐款建校,更需体现在日常运营的每一个选择中。当商业善意与社会公平同向而行,企业不仅能实现增长,更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商业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是冷冰冰的利润游戏,更是热腾腾的人性之光。而胖东来,正用2%的岗位,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