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AI王冠正在生锈:星际之门死结背后的政策悖论
5000亿美金工程的坍塌前夜:谁在撕裂“星际之门”?
孙正义的千亿豪赌陷危局:星际之门为何濒临分崩离析?
算力饥渴症发作?是OpenAI背叛软银背后的生存逻辑?
这并非一场寻常的商业博弈。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几乎押上了全部身家,试图借此扭转软银愿景基金的颓势,重拾“科技赌徒”的荣光;OpenAI却在算力饥渴的驱使下,悄然绕过软银,与甲骨文签署了每年高达300亿美元的独立协议;中东基金MGX谨慎观望,仅承诺70亿美元初始投资,远低于千亿需求。四大参与方各怀心思,交织成一张利益冲突的巨网——信任危机如同幽灵,在宏伟计划的阴影中悄然蔓延。
资金链的断裂比想象中更近。 星际之门所需的5000亿美元堪称天文数字,远超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现代估值。现实却是:承诺出资的软银根本无力独自承担千亿投入,需不断募资甚至变卖资产;OpenAI自身仍深陷亏损漩涡,2024年亏损达数十亿,2025年预期收入仅百亿出头,却已签下远超偿付能力的算力合约;即使各方初期勉强凑齐520亿美元,也不过杯水车薪。更令人窒息的是潜在债务压力——若融资2000亿美元债权,仅年息就高达80亿美元,如同一柄悬顶之剑。
工程挑战的规模更令人瞠目。 仅OpenAI与甲骨文合作的4.5吉瓦算力集群,年耗电量就逼近400亿度,近乎三分之一个东京的用电总量!这需要调动两座胡佛水坝级的电力,并解决25万张顶级GPU的散热与互连难题。而扎克伯格曾坦言,一个5吉瓦数据中心集群将庞大到“覆盖整个曼哈顿”。当技术理想撞上物理极限,星际之门的蓝图在能源、土地与散热等现实壁垒前显得愈发苍白。
特朗普政府的AI狂热政策更是火上浇油。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将AI提升至超越党争的“国策”高度,力推监管松绑、煤电复兴,甚至解禁对华芯片销售以推广“美国技术栈”。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激进推动,却与星际之门步履维艰的现状形成辛辣反讽——《华尔街日报》曝光的项目停滞与目标缩水(年底仅建成单一小型数据中心),无情揭示了政策雄心与商业现实间的鸿沟。
尽管星际之门深陷困局,AI大基建的浪潮却已不可阻挡。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四大巨头豪掷3200亿美元加注AI;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验证着算力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当GPT-5即将发布,若再次印证“Scaling Law”的有效性,全球对算力的渴求只会更加疯狂。
孙正义能否借星际之门实现终极翻盘?OpenAI的“越轨”合作是否标志着联盟实质瓦解?这场豪赌的结局尚在迷雾之中。唯一确定的是:无论星际之门最终沦为科技史上最昂贵的烂尾楼,还是历经阵痛后浴火重生,它都已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超级工程背后资本、技术与权力的激烈碰撞。
当算力的饥渴撞上现实的桎梏,人类对智能巅峰的追逐正经历最严酷的压力测试。OpenAI绕过盟友的决绝姿态,是否预示着星际之门终将分崩离析?而孙正义赌上一切的背影,又将在AI史诗中刻下怎样的终章?
未来算力战争的格局正在我们眼前剧烈演变。期待与您一起,持续关注全球AI基建博弈的深度拆解与关键转折。这场关乎万亿资本与文明走向的竞赛中,您认为“超级基建”与“分散突破”哪条路径更能赢得未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