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三国,绕不开诸葛亮;聊诸葛亮,绕不开“会不会打仗”的争论。有人说他是“诸葛村夫”,只会治戎不会奇谋;有人说他是“天下奇才”,连司马懿都怕他。今天咱们不用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用正史和对手的原话,好好掰扯掰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
首先得说陈寿的“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里的核心评价,也是很多人黑诸葛亮的“证据”。可你要是把整段评语读完,就会发现陈寿其实是诸葛亮的“隐藏粉丝”:前面用大段文字夸他“抚百姓如子,定规矩如尺,选官员如秤”,说他是“管仲、萧何那样的治国能手”,后面才轻描淡写补了句“只是连年打仗没成功,大概应变谋略不是他最擅长的吧”。什么意思?不是说诸葛亮不会奇谋,而是他的治戎能力太突出,奇谋相对来说没那么耀眼。就像班里的学霸,数学考100分,语文考95分,你能说他语文差吗?
再说诸葛亮的“奇谋”,最硬核的就是“隆中对”。刘备当年啥都没有,跟着曹操打吕布,跟着袁绍打曹操,跟着刘表守新野,活像个“流浪军阀”。诸葛亮一句话点醒他:“你要先占荆州当跳板,再夺益州当根据地,和孙权结盟抗曹,等曹操那边出事了,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后来刘备真的按照这个路线,用了十几年时间,从卖草鞋的变成了蜀汉皇帝——这不是奇谋是什么?还有南征孟获,诸葛亮不用武力屠城,而是“攻心为上”(正史里没说“七擒七纵”,但确实是“赦而不杀”),让孟获当场跪下来喊“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比直接打仗更厉害,不是吗?
接下来是北伐,这是诸葛亮军事才能最直观的体现。有人说他五次北伐都没成功,所以不会打仗。可你看看北伐的战绩: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兵陈仓,虽然没攻下城池,但斩了追击的魏将王双——王双是曹魏的“猛将”,手里拿着六十斤的大刀,结果被诸葛亮的伏兵砍了脑袋;第三次北伐,他派陈式收复了武都、阴平二郡,这两个地方直到蜀汉灭亡都在手里,相当于给成都加了道“西南屏障”;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在卤城之战中击败司马懿,杀了魏将张郃——张郃是什么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打了一辈子仗,从袁绍那边投降过来的“战场老狐狸”,居然被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杀了,这能说诸葛亮不会打仗?
再说对手司马懿的评价。《晋书·宣帝纪》里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给弟弟司马孚写信,说诸葛亮“志大而不会抓机会,想得多但不果断,喜欢打仗但不会变通”。可等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亲自去看蜀军的营垒,当场感叹“天下奇才也”。这才是真心话——要是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司马懿用得着在五丈原躲了一百多天,连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都不敢穿吗?要是诸葛亮真的不会打仗,司马懿用得着在蜀军撤退后,盯着营垒里的“井灶行列”(军队的布局)看了半天,说“这个人要是活着,我根本没机会赢”吗?
还有诸葛亮的军事发明,这也是他军事才能的“隐藏buff”。木牛流马解决了蜀道难的运输问题,让蜀军在北伐时能运更多粮草——要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再能打的军队也得垮;诸葛连弩一次能射十支箭,比普通弓箭威力大得多,让蜀军在远程打击上占优势——比如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虽然败了,但诸葛亮用连弩挡住了张郃的追击,保住了主力;八阵图是诸葛亮创设的阵法,变化无穷,连司马懿都佩服——《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水经注》说,八阵图“聚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能挡住十万大军。这些发明不是花架子,是真真切切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最后说说后世的评价。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之一,唐朝建立武庙的时候就有他,宋朝的时候虽然把白起、吴起踢出了十哲,但诸葛亮还是稳坐原位。武庙是什么地方?那是供奉古代名将的“顶级殿堂”,能进十哲的都是顶尖的军事家,比如韩信、李靖、郭子仪。要是诸葛亮不会打仗,能进得了武庙吗?要是诸葛亮不会打仗,能让历代名将都把他当“偶像”吗?
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奇谋为短”,而是“治戎与奇谋并重”。他的治戎让蜀军“纪律严明如铁,战斗力强如钢”,他的奇谋让蜀军在“以一州之力抗天下之半”的劣势下,能打胜仗、占地盘。那些说他不会打仗的人,要么没读正史,要么被演义里的“神化”误导了。诸葛亮不是“诸葛村夫”,而是名副其实的“战神”——一个用智慧和谋略打天下的战神,一个让对手都佩服的战神,一个被后世永远记住的战神。
实证源:《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晋书·宣帝纪》记司马懿“见亮营垒,叹曰:‘天下奇才也’”;《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庙十哲包括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记“隆中对”战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水经注》记八阵图“聚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