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走出的“最强大脑”,如何走到量子科学最前沿
2014年,一则科技新闻突然出圈,震惊全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同事包小辉、江晓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同颜色独立光子间的量子纠缠,解决了量子网络中如何在不同频率终端间进行纠缠连接这一难题。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这个成果,估计绝大多数人包括我都看不太明白。
我尽量简单点说吧,能懂就懂,不能懂就跳过。
以往实验上有很多方法可产生纠缠光子,不过通过这些方法只能局域地产生光子间的量子纠缠。
但是,要真正实现量子计算,就必须让来自不同光源的独立光子纠缠起来,进而实现多个终端间的纠缠连接,也就是所谓的量子网络。
简单说,潘建伟院士团队打开了整个量子世界应用的大门,从而站在了量子世界的最前端。ng子科技,赞3288
潘建伟院士团队刮起的量子旋风,有一个副作用,从这个时候开始,全世界各路神棍便开始“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各种量子水、量子枕头层出不穷,也是够烦的。
但是作为柳州人,也不要忘记,在量子科学的最顶尖前沿,有一个柳州走出来的“最强大脑”。
地高走出的超级学霸
地高在柳州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作为曾经与柳高铁一并列的顶级名校,这里一直都是小镇做题家的天堂。据不确定消息,江晓前柳州地区来宾县(今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维都村人,小学和初中应该都是在附近上的。维都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公开资料显示,江晓1997年考上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就读于1班,2000年毕业后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近代物理系。2004-2009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博士研究生。2009-2012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博士后。2013-2015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2016后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现为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老实说,江晓在互联网上的痕迹少得可怕,甚至找来找去只能找到一张张片。但这明显不像是故意为之,而是一个小镇做题家专属的朴素。因为在一些场合,他是很愿意出面为家乡的学子们鼓劲加油的,是绝对的热心肠!来宾V视,赞137
小镇做题家的逆袭
从江晓的履历不难看出,从进入中科大开始,就一直在学习搞科研,也正是这种心无旁骛,使他有了超乎常人的成就,所以30多岁就基本上拿满了一个普通学者能够拿到的所有成就。
在他博导主页上,留了一段充满技术宅典型风格的话。
欢迎有志于钻研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对电子科学技术有浓厚兴趣、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学报考。
在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他所在的团队的核心,潘建伟院士。
潘建伟院士生于1970年,1996年中科大硕士毕业后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University of Innsbruck),跟随奥地利物理学家Anton Zeilinger攻读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第一次接触到量子力学,了解到在微观世界里有很多奇特的现象。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潘建伟越发认识到,量子理论中的各种悬疑需要尖端的实验技术才能得以验证,而当时国内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比较落后。
2001年,在积累了大量量子前沿尖端成果后,刚过而立之年的潘建伟回国开始组建自己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真正尖端的成果,往往都是爆发式出现,很多出大成果的科学家其实年纪都不大。
潘建伟在组建自己的科研队伍初期,什么都没有,而且团队磨合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幸运的是,潘建伟获得了中科院共计650万元的科研经费,为实验室启动打下基础。
潘建伟首先从亲自训练自己的学生开始。
其实客观地说,江晓在团队中并不是最拔尖的。
比如说,中科大1998级少年班的陈宇翱是潘建伟回国后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曾在第2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获实验第一、总分第一。
2003年,在潘建伟的指导下,陈宇翱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五光子纠缠的实验平台。次年,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同年,这一成果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出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第一次。
中科大少年班是绝对的殿堂级学霸,往往初中毕业就直接上了中科大,所以这样算来,这位跟江晓一般年纪的同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江晓还只是个大三学生。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量子科学大跃进,实验室建设也需要多学科人才,光学、冷原子物理、电子学、真空等缺一不可。
在2016年媒体报道的“梦之队”名单中,负责量子器件和量子电力学的江晓也位列其中。
“梦之队”成员名单
潘建伟 院士
陈增兵 教授
彭承志 研究员
陆朝阳 教授
陈宇翱 教授
邓友金 教授
张 强 教授
陈 帅 教授
陈 凯 教授
刘乃乐 教授
赵 博 教授
张 军 研究员
包小辉 教授
江 晓 副研究员
苑震生 教授
不同于其他人的闪耀光环,没有海外学习经历,职称也不高的他更像是团队里的老黄牛。之所以能在媒体报道中名列其中,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孜孜不倦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团队的认可。
潘建伟和他的“梦之队”2016年,代表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万众瞩目中揭晓,国家自然科学奖只有一个一等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算是开篇提到的那个成果的升级版。
同年,全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搭载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量子纠缠源、量子试验控制与处理机等江晓参与研制的设备上天,宣告了属于人类量子时代来临了!
进取不止
关于江晓的资料, 网上实在是太少了。我能找到的也就是他获得专利或者主持的一些项目,大多与量子通信有关。
就在今年初,江晓参与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获得了
中科大2024年度杰出研究校长奖。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物理学院冷原子量子中继研究团队(潘建伟、包小辉、张强、刘健龙、江晓、张军)首次采用单光子干涉在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三节点量子网络。该工作使得现实量子存储网络的距离由以往的几十米提升三个数量级至几十公里,为后续开展盲量子计算、分布式量子计算、量子增强长基线干涉等量子网络应用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简单说就是,这个研究再往下,很可能改变量子计算机的形态,甚至未来的量子互联网也会在这个基础上被研发出来。
也就在这个月,2025年3月,潘建伟院士团队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面世,超越了去年年底团队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没有之一!
尾声
很多人会说,广西的教育水平不行,走出去跟别的人才没法竞争。
其实这种妄自菲薄完全没有必要。
在真正的尖端科技领域,靠的不是人与人的抖机灵,而是团队的配合。
江晓作为小镇做题家的典范,也告诉我们,只要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终于会有云开月明。
当然,大家也会看到网上有不少对潘建伟院士和量子科学成果的质疑,我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潘建伟团队的成果大多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若真有什么问题,同行的眼睛比外行雪亮得多,远远轮不到一群不懂行的人指指点点。
总之,希望江晓未来能够在量子科学这个人类科学的最前端有更多作为,如果有机会,最好捎带几斤量子回来,推进一下家乡建设。
献给每位柳州人的睡前故事
请大家关注龙城小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