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如何从“四大钢院”末尾逆袭成双非之王?
最近刷到武汉科技大学的消息,挺意外的。以前总以为重点大学才厉害,没想到这类双非学校也有能耐。原来这所学校前身是清末张之洞搞的工艺学堂,后来变成武汉钢铁学院,现在三个校区加起来能装下好几万人。
1958年建校那会儿,它专门培养钢铁行业人才。现在虽然变成综合大学,但材料科学全球前1%不是吹的。冶金工程全国七星级专业,比很多211还牛。学校里还有湖北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耐火材料的。
我去青山校区看过几次,那边紧挨着钢铁厂。学生实习直接进工厂车间,毕业就业率能到95%,很多都被武钢集团这类大企业要走。黄家湖校区那边环境不错,医学院和理工科都在那里。
学校最近几年排名涨得快,校友会排全国85名,连续三年进百强。光2021年学科竞赛就拿了全国71名,这个成绩连一些211都比不上。现在有8个学科进全球排名,特别是材料和工程学最突出。
鞍山的辽宁科技大学和包头的内蒙古科技大学也以前都是“四大钢院”的。内蒙古那个现在发展也不错,不过位置太偏远了。北京科技大学一直是大哥,但武科大这些年追得挺凶。
学校官网显示现在有二十个学院,78个本科专业。居然有40个专业是国家级的一流专业,这个比例超高。临床医学也进了全球前1%,说明他们不只是搞工科。
去年第一次进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一千名,今年继续保持。校长说这是靠专业建设和科研突破。像高温材料研究中心这种平台,全国都没几个双非高校有。
学校官网的统计数据里,毕业生平均工资在湖北高校里排前面。就业去向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少人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发展。医学院的学生基本都被三甲医院抢着要。
武科大现在在双非排名第五,前面只有成都大学这些强校。有意思的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虽然也是原钢院,但发展慢很多。辽宁科大更偏重传统冶金行业。
最近政策鼓励应用型大学转型,这对他们来说是契机。学校在搞双核驱动,青山校区搞产业服务,黄家湖搞创新孵化。这种分区发展模式效果不错。
有校友说学校以前叫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时就厉害,后来合并后资源更集中了。现在重点发展材料、机械这些传统优势学科,同时扩展医学和理学。
听说他们申请双一流的积极性很高,但教育部标准严。不过以现在势头,未来有机会冲进去。反正现在学生报考热度不低,分数线在省属院校里算高的。
校友群里有人说学校食堂不错,三个校区各有特色。洪山区那边靠近商业区,生活便利。青山校区周边就是工业区,学习环境安静。
最近好像有个关于碳中和的项目,材料学院牵头搞新能源电池材料。这种前沿领域竞争激烈,但他们凭借传统优势占了先机。实验室里好多研究生在做相关实验。
学校网站上有招生咨询电话,我打过几次问专业详情。老师说冶金工程确实就业好,但需要学好数理化。材料类专业女生也不少,不像以前全是男生。
有新闻说学校扩建了图书馆,黄家湖校区那个特别大。自习室基本天天爆满,考研学生多。体育设施也不错,操场和体育馆都是新的。
听说学校领导经常带队去企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再调整课程。这种紧跟市场的方式让毕业生很吃香。企业招聘会每年来的好公司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学校官网改版了,信息更新很快。各种排名数据都放在显著位置。对比十年前成绩,进步确实明显。特别是科研这块,论文数量质量都上来了。
校友会经常组织活动,特别是材料系的老校友很活跃。有人创业开新材料公司,有的在研究所当专家。经常回来给学生做讲座,分享行业经验。
听说他们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拿了不少,光看官网列表就有十几项。教学水平提高带动了考研升学率,去年有接近40%的学生读研。
现在学校周边租房市场挺活跃,毕业几年的学生有的自己买房了。生活成本相比一线城市低很多,适合读研读书。周边交通也方便,地铁都能到。
最近新闻说湖北要打造中部人才高地,武科大肯定是重点对象。省政府给了不少扶持政策,校园建设资金应该有保障。
这个学校就是靠着扎实的专业建设慢慢爬上来。从四大钢院末尾杀到双非第一,没点真本事不行。现在还在继续发力,往后发展应该更好。
评论区常见校友讨论考研和选专业的事。新生群问最多的是各校区环境哪个好。学校论坛里吐槽最多的还是食堂饭菜价格,这点跟所有大学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