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让精品光芒刺破雾障,照亮人类精神最深处
“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近日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犹如春雷滚过沉寂的艺坛,殷切期望所激起的涟漪,令“如何创作更多精品佳作”成为时代之问。
笔者以为,欲求精品,必先直面精品创作所陷入的重重困局。是创作者与生活母体之间那难以跨越的隔阂,是艺术表达与时代脉搏之间那若有似无的错位,还是技术洪流中人文精神那令人担忧的日渐稀薄……唯有认清这些无形牢笼,才能在破壁中寻求新生。
其一,创作者与生活母体间的隔阂,已成为一道隐形的深渊。田华老师塑造“喜儿”的辉煌,源于其深入骨髓的生活积淀与朴素情感。当下诸多创作者却如“云端采风”,虽也踏入生活沃土,却只如蜻蜓点水般浮于表面,机械地收集所谓素材,难以真正融入其中,无法感受人民的呼吸心跳。如此,作品便如无根浮萍,纵然画面华丽,却始终苍白乏力,缺乏那种源自生活深处的、能令人心魂震颤的真实力量。这“隔”不是距离,而是创作者以精英之姿俯视尘世,与民众之间存在着难以消弭的心理鸿沟。
其二,艺术表达与时代脉动的错位,是另一个深重隐忧。新时代的壮阔图景本应是最恢宏的画卷。然而,许多创作要么沦为时代精神的浮夸图解,要么沉溺于狭窄的自我叙事或琐碎边缘的角落,与时代主流脱节。真正伟大的艺术,必须如《礼记·乐记》所言“感于物而后动”,敏锐捕捉时代深处最真实的呼吸与悸动。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既能深刻理解时代宏大命题、又能精准把握个体在时代浪潮中命运起伏的艺术家,他们应如时代的“精神勘探者”,在时代的矿藏中挖掘出具有普遍人性光辉的真金。
其三,技术洪流冲击下人文精神的稀薄,更是迫在眉睫的危机。电影技术的飞速进步令人炫目,4K、8K、虚拟拍摄……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当技术至上主义悄然蔓延,过度追求视听奇观便如一道无形枷锁,往往将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浓度挤压得无影无踪。技术如翼,本应助力艺术飞升;但若失去人文灵魂的导航,再绚烂的羽翼亦只能载着空洞躯壳在虚空中盘旋坠落。真正的精品佳作,应是《庄子》所言“技进乎道”的境界,技术精妙最终服务于精神表达之崇高。
要破除这重重壁垒,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创作者真正沉潜于生活深处,如赤子般拥抱人民;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做时代精神的忠实代言人;更需要在技术的浪潮中,始终守护人文精神那束不灭的火光。当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以田华等前辈为榜样,将那份对人民的挚爱、对艺术的赤诚,转化为破壁前行的勇气与实践,方能在光影交织的天地里,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出更多承载着中国精神、回应着人类共同关切的永恒杰作。
路已在脚下延伸。唯有那些勇于击碎无形牢笼的创作者,才能让精品的光芒刺破层层雾障,照亮人类精神版图中最深邃的角落。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