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宦官开始逐渐登上朝政是什么时候?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定都在南京。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明朝的太监开始全面走向政治舞台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的,以至于后世有“宦寺之盛,自宣宗始”的说法。此前明朝的太监没有说专门教导他们读书的,明朝太监的培养池“内书堂”就是朱瞻基倡导并设立的,根据《明通鉴》中的记载,培养和教导太监文化的“内书堂”一次培养小太监几百人,还专门挑选博学的翰林学士,甚至让内阁大学士来教导他们:
把本来专职伺候人的太监全部教导成才的目的不言而明,就是要用他们来参政了,朱瞻基时期,授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代表皇帝, 代行“批红”权,即将内阁上奏的要处理的事务本由皇帝批示的权力给了太监,当然,特别重大的军国重事除外,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内相”之称也由此开始。除此之外,在朱瞻基的指示下,太监干政的手越来越长。
镇守太监遍布所有军镇和省份,民政、军事、监督一把抓朱棣在位时,就已经有了镇守太监,但规模不大,只是在重要军镇设立,朱瞻基继位后,在明朝的两京十三省所有的地方和军镇都设立了镇守太监,还包括粮食、漕运等重要物资以及运送部门,镇守太监还管得特别宽,地方民政、军事、监督和弹劾官员全部是他们的职权,京城禁卫军中最厉害的神机营也是交给太监来掌管,虽然这些在朱瞻基驾崩后曾短暂全部罢免,可已经给后世皇帝留下了榜样,重新起用也只是时间问题。
皇宫中御用物品的采购全部委派太监出宫到地方采买,有盘剥百姓的情况皇宫中有庞大的消费人群,皇帝、嫔妃们还是高消费人群,这些消费所需全部被委派给太监采买,特殊物品还专门有太监到地方去定制和采购。此外,出外的各地镇守太监也有帮助皇宫中收集稀罕物的任务:“各镇守内官競以所在土物进奉,谓之‘孝顺’。”朱瞻基时期,曾有多次采办太监在地方施***剥削百姓财物的情况出现,民愤极大的,朱瞻基会处理,可对太监的信任却毫不退缩。
多次委派太监充任使节出使外国,太监们贪得无厌太监出使外国倒不是朱瞻基首发原创,朱元璋开始就有这个先例,朱棣时期七下西洋的郑和实际上也有担任使节的使命,到朱瞻基执政时,这个用太监做外交官出使他国的频率最高,他们和文官使臣不一样,文官们还顾忌些颜面,可太监们却依仗明朝威势求索无厌,以至于当时的朝鲜国王愤怒投诉:“今闻府尹权蹈之言,今朝廷奉使于外者,皆宦寺无识之徒,嗜欲无穷,其所经过,侵渔万端,取人之物不厌于心,则鞭挞不已”。
太监群体也分好坏,这些太监们的行为朱瞻基知不知道?肯定知道,就算他不知道,文官集团也会让他知道,当时的河南左参政黄泽就曾专门上书指责太监在地方上横行无忌,并警告朱瞻基:“此辈宜一切疏远,勿使用事。 汉、 唐已事, 彰彰可监”。可并没有什么用,他本来就是要扶持太监势力,只要不激起太大的民愤,只会听之任之。
治下有盛世“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在史书上的评价是正面的,《明史》上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可这么个正面形象的皇帝却制造出了影响明朝二百年政治走向的太监干政现象,实在是和明君的形象挂不上钩,他为何要全面起用和扶持太监势力?究其本源,其实是多位长辈给他种下的因果。
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他废掉千年以来领导百官治理政事的宰相制度,创建了内阁制度,把能和皇权分庭抗礼的宰相职权变成了皇帝领导下的秘书处,这样一来,大事小事就得皇帝一个人操心,朱元璋也硬生生扛下来了,除了宰相制度,太监也曾是影响皇权稳定的一股重要力量,朱元璋也预先做了安排:
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