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最好色的男人,有61个女朋友,晚年挥金如土的他竟去世了
6月27日噩耗传来!83岁 “香港四大才子” 之一的蔡澜因病离世。
与金庸、倪匡、黄霑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如今全部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蔡澜表示自己已经安排好后事,散尽家财将所有收藏品送人,唯一没送的是普洱茶。
他随时睡觉随时起床,醒来就喝茶打游戏。
谁管他,就赶谁走。
有一天他吃了不少酒泡黄泥螺,吃完竟然醉了两天,刚好弟弟到香港探望他,看到蔡澜睡在沙发上叫也不醒,吓得他以为哥哥就这样走了。
他过着“活一天过一天的人生”,随时等待死亡的到来。
本文原发于2024年5月,今日重发,纪念蔡澜。
感谢他曾经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故事,以及作为“赛博人生导师”,他留下的精彩观点。
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依旧能够“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
去年3月,蔡澜在家中听到砰的一声巨响,那是他太太摔倒的声音。
救妻心切的蔡澜和工人赶紧冲过去,冲到一半自己也摔倒了。
他反而说,这是好事,妻子没有痛苦地走了,自己也自由了。
那茶他刚来香港时8块钱一饼,承载了五十年的时光。
有8个人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他随时睡觉,随时打游戏,谁管他他就骂谁。
和死亡擦肩而过,蔡澜说,活一天过一天的人生,真的无所谓。
毕竟人是著名的饮食男女,香港“食神”,许知远眼里的当代享乐主义者。
说句夸张的,竹林七贤要是穿越过来活在当下,也要去找蔡澜取取经。
提到蔡澜,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遍布各大商场的粤式茶点店,蔡澜港式点心。
也有可能是出没在各大餐厅门头上的合影照片里,那个走遍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香港食评家,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香江四才子(香港四大才子)”。
前几年,每到农历新年时,蔡澜就会对微博网友开放评论区,迎接网友各种提问。
大批网友评论等待蔡澜翻牌,点赞都是百万起,不亚于任何一个明星顶流。
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他,对当今流行的“躺平文化”怎么看。
网友说想对自己狠一点,他说刮自己两耳光。
对懒的、笨的、想改又不愿意改的,蔡澜直接骂,“该死”“蠢得出汁了”。
对玄学,只听说自己好的。
谈到人生的意义,蔡澜就说这些等老了再想。
谈到不婚不育,就说为什么不行,赚钱养老即可。
大概是在于,蔡澜是名人中最懂饮食的,懂饮食的人里最懂如何享受人生的,懂享受人生的人中,他又是比较有文化的。
他自己的人生,就过得特别通透、潇洒、快活。
父亲蔡文玄在邵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影片公司任职,担任中文片发行经理和负责宣传,母亲洪芳娉先是教书,后来做了小学校长。
蔡澜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在战乱中度过,他的家族不得不南下南洋谋生。
因此,蔡澜在新加坡出生并长大,但在教育方面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蔡澜出生不久,新加坡被日本占领,食物开始短缺,加之通货膨胀越来越厉害,光靠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很难养活一家人,家中陷入困境。
作为读书人,父亲蔡文玄不屑利用职权赚外快,母亲洪芳娉就去采树上的芒果,拿醋、糖腌制以后再去卖,也会在游乐场内开小百货店,每天凌晨三点摸黑进货,夜间销售。
靠着母亲投资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全家生活得到改善,后来又购买了一座带花园的两层楼的老房子,一家人终于搬离了戏院楼上的公司宿舍。
蔡澜读书时不喜欢数学课,数学不及格,就不能升级,第二年,数学仍旧不及格,母亲只好让蔡澜转到另一家学校去。
就这样,从一所学校流到另一所学校,他自嘲自己是“流学生”。
父亲是邵氏电影公司经理,蔡澜把当时放映的电影看了个遍。
因为痴迷电影,又偏爱“西片”,不爱上学的蔡澜上午上中文学校,下午上英文学校。
中文学校有个美术老师的粉彩画让他着迷,一有时间就跑去学画,无形中又打下了绘画的基础。
1955年,蔡澜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评论生涯。
后来,他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工作,主要负责在国外购片、宣传和发行等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观看了大量的电影,为日后的电影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又担任了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在这段时间里,他观看了大量的电影,为后来的电影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9年,蔡澜离开新加坡,前往日本求学。
他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回到香港发展了电影事业。
在他职业生涯的初期,他加入了邵氏电影公司,担任监制。
1963年,22岁的蔡澜定居香港,担任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经理。
蔡澜从主要负责购买日本片到香港及东南亚放映开始,到负责香港电影的日本外景部分,他做过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道具、木工、副导演、摄影助理等。
蔡澜最初想做导演或做编剧,后来发现,当导演,从写剧本、创作、选演员、指导拍摄、剪接,到看片子,工作就结束了,但是做监制的不同,可以参与电影的发行,可以同时监制几部电影。
当时,成龙受到香港黑社会威胁,是蔡澜把成龙、洪金宝和编剧陈景生带去了巴塞罗那,在酒店写剧本,在一切准备好后,蔡澜又召集大部队开工拍戏。
1988年,他创办了嘉禾下属的子公司“大路”,公司与日本合拍一系列由日本漫画改编的特效片《孔雀王子》、《阿修罗》、《力王》等。
当时恰逢香港电影三级划分制度确立,他又拍出《聊斋艳谭》系列情色片,票房过千万。
但能把不喜欢的事做成功,更需要过人的才华。
最早在《东方日报》《明报》撰写专栏,后来于《壹周刊》及《苹果日报》创刊后一直撰写杂文及食评专栏。
1981年,他受邀在香港《东方早报》副刊《龙门阵》写文。
有了一定的读者基础后,老友倪匡将他推荐给金庸先生。从此蔡澜在金庸的《明报》副刊开了一个名叫“草草不工”的长期专栏。
“草草不工”四个字是他的自谦,形容潦草与马虎。但实际上,蔡澜对于写作有着锱铢必较的严谨。
蔡开始写作的第一年,稿费的收入已达到120万元。
1995年,蔡澜出版了小说《追踪十三妹》。
精力充沛的蔡澜除了拍电影、写作,电视节目这边也出现了蔡澜的身影。
1989-1990年,黄沾、蔡澜、倪匡曾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访问过包括周润发、成龙、张国荣等在内的超级明星嘉宾。
主持人曾在节目中讨论性与爱相关话题,上下纵横无所不谈,尤其爱邀请当红明星,名人剖析内心世界,创下高收视成绩。
这种画风的电视节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今夜不设防》也是最受成人喜欢的访谈节目。
随着电视节目的做大做强,蔡澜又推出了清谈节目《蔡澜人生真好玩》、旅游饮食节目《蔡澜叹世界》、全新美食栏目《蔡澜提菜篮》、美食旅游节目《蔡澜叹名菜》《蔡澜品味》。
其中2008年推出的《蔡澜叹名菜》的最高收视率曾达32%。
传媒业、文学界的全面开花,让蔡澜又进军了商界。
1990年代中,蔡澜进军饮食业,曾推出过“暴暴系列”零食、酱料及茶饮等,曾在香港参与开设餐厅,包括“粗菜馆”及“猪油捞饭”。
暴暴茶,也就是暴饮暴食之后,喝了就可以不必担心的茶,风靡香港和日本,由此蔡澜获得了他经商的第一桶金。
从那之后,蔡澜便在餐饮界大放光彩,开设“蔡澜美食坊”“蔡澜越南河粉”,开设个人品牌“蔡澜花花世界”。
谈起美食,蔡澜脑中仿佛有一张美食活地图,哪个地方的美食好吃,都信手拈来。
他列出过“死前必吃”清单,称人的一生之中,非试不可的是河豚,法国的白芦笋不吃死不瞑目,日本冈山县的水蜜桃不容错过。
他还说:“没有一个懂得吃的人不欣赏羊肉。南斯拉夫的农田中,用稻草煨烤了一整天的羊,天下绝品。”
“乌鱼子则要选希腊岛上的,用蜡封住,最为美味,把日本、台湾、土耳其的,都比了下去。”
正应了他的那句话——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他曾师从书法篆刻泰斗冯康侯学习书法和篆刻,书法风格自成一派,后来在北京和香港荣宝斋均有开办书法展。
金庸对蔡澜评价很高:
“琴棋书画,财色酒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他不弹古琴,不下围棋,不作画,不嫖、不赌,但人生中各种玩意儿都懂其门道。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
他和谁都能聊得来,能与周润发探讨摄影,和黄永玉论画,和亦舒谈焚香。
可以说,蔡澜的 “斜杠”程度,令人叹服。
他的自我评价一直都是三个字:小混混。
他说,“我做电影不称职,写作很轻浮,书都是厕所读物。” 至于才子嘛,都是谬赞。 “我不才,见的棺材倒是挺多。”
有人劝他,年纪大了,身体经不住这么造,得学会养生。
他不以为然地说 “是我玩这世界,不是这个世界玩我。”
在“风流”这方面,蔡澜的“天赋”让人咋舌。
2016年,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问他有过多少个女朋友。
他微笑着道:“一年一个不过分吧,至少有61个。”
他在书中曾追忆往昔,透露他上小学时以《我的志愿》为题写作文,畅想了一番开妓院的美妙场景。
“地点最好在澳门,租一间大屋,请名厨来烧绝了种的好菜,招聘些懂得琴棋书画的女子作陪,卖艺不卖身。”
蔡澜虽说流连花丛,却并不浪荡,而是很尊重女性,跟他接触过的女人都对他评价很高。
李嘉欣赞他是“品味最好的男人”,林青霞说他是“让成熟女人仰慕的男人”,香江才女白韵琴则评价蔡澜是“最懂女人心的男人”。
或许对蔡澜来说,好色是人的天性,一味遮掩、压抑不过是作茧自缚,还不如做个随心所欲的浪子。
哪怕是在美食节目中,蔡澜要穿梭街头巷尾,发掘那些深藏的美食,也总有美女陪他流连饭桌。
方琼文,一个相当优秀的主持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大放异彩,起初两人因美食结缘,然后在家人的主导下进行了结婚仪式。
众所周知,蔡澜热爱美人,但更爱美食。
而方琼文正好了解这一点,她知道蔡澜喜欢吃,因此她精心烹饪美食。
以猪颈肉为例,方琼文能做出几十种包括泰式酱汁烤、炭烧和沙茶水煮在内的菜式。蔡澜尝过后赞叹不已:“世间至美。”
蔡澜感慨地说:“她不像是在做菜,倒像是在调情。我越是渴望,她越是不给满足;等我不再抱有期望,惊喜却来了。”
然而,方琼文从未要求蔡澜改变,仿佛两个人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初时,蔡澜觉得这种情况有些不符合常理,偶尔还会羡慕比他小29岁的金庸。
因为金庸的太太林乐怡对金庸事无巨细,处处关心,也会全程管着他,禁止他吃油腻肉类、浓酱和海鲜,甚至不能抽烟。
别人可能会羡慕,但蔡澜经过对比,却觉得还是自己太太方琼文好。
偶尔想要拉进彼此的距离时,蔡澜并不需要选购昂贵的礼物。
只需亲手制作一道皇帝蟹菜式,或者让太太亲自下厨做一道鲈鱼羹,再加上一瓶美酒,两个人就能相互陶醉数天。
尽管蔡澜在外总一幅“风流浪子”形象,但他和太太依然像刚结婚时那样恩爱,他们经常一起逛菜市场、一起做饭,还一起去世界各地旅行。
如今,因为妻子在浴室意外身亡,蔡澜无人照顾,很多人都在猜测,蔡澜会不会对当初选择不要孩子感到后悔。
在专访中,蔡澜对此作出回应,表示他并不感到懊悔。
他解释说,他并不喜欢孩子,因为他自己似乎从未真正成熟起来,无法照料好孩子,也不想承担太多责任。
怀着一颗玩心,蔡澜在83年的岁月里,写下一段又一段传奇的故事。
哪怕80多岁,他还可以玩转互联网,平趟微博、抖音、豆瓣各大平台。
蔡澜的微博有1000多万粉丝,不逊色于当红明星,他笑称“比香港的人口都多”。
这个老顽童游戏人间,寄情声色,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对待一切人与事,也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
2015年,他做客央视节目《开讲啦》,有人问他,“在香港的快节奏城市文化里,人人都争分夺秒,你是如何做到玩转人生的?”
蔡澜鲜衣怒马度一生,选择的方式,不是归隐山林,离群索居。
相反,他身处喧嚣市井,有烟火浊身,却不困于俗礼,在大俗大雅之间闲庭信步。
《十三邀》里,许知远掉尽书袋,试图用加缪、托尔斯泰,撬开蔡澜的壳,窥探蔡澜藏在“享乐主义”底下的东西。
但很失败,许知远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想这么多干嘛啦,大吃大喝就行啦。”
生时尽欢,死亦无忧。
他常常说: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只要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遗憾,那么便是真正的完美的人生。
也许用一篇文章来写蔡澜磅礴的83年,始终太过狭隘,他的一生丰富到极致,也简单到极致。
以美食品味人间喜乐,借幽默消解人生酸苦,琴棋书画也是第一流通达。
而最终,他悟得的人生最宝贵的要义是吃喝。
人活一世,尽量吃好东西,尽量快乐。
无论什么年纪,什么境遇,我们只消在各自的时代里,活得痛快。
如同想到别人问他“怕死吗,如果不怕,是为什么”,蔡澜答:我活过。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蔡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