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社区商业越来越高级,这回玩出了一个新商圈!
昆明的大商圈不少,比较出名的有市中心的三市街商圈(顺城、柏联、昆百大等),东风广场商圈(恒隆、金俊),北市区的白云路商圈(同德、欣都龙城等)、南市区的滇池路商圈、世纪城商圈等。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有老商圈的衰退,就有新商圈的诞生,这都是商业规律使然。
昆明最新诞生的商圈,则是上周末由万科小篆街、王府井小镇、福保半岛三家联手发起的滇池半岛新商圈。
强劲消费力推动滇池半岛新商圈形成
一般来说,商圈是在城市和区域的核心位置,以规模化商业为基础,并有足够的居住人口和消费力做支撑的前提下形成的。滇池半岛新商圈的诞生有其必然性。
会展片区以及三个半岛片区的开发历史超过10年,从一片空白到如今的繁华,片区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
云南房网统计了一下,片区内已交付入住的新小区约17个,总户数已超过4万户,其中仅万科5个社区就交付了1.65万户,按平均每户3人计算,片区入住人口保守计算也有10万人以上。
再加上会展中心、福保半岛、滇池湿地、绿道等带来的庞大人流,人口聚集效应越发凸显。
从消费力角度看,会展片区本身是典型的改善居住区,客群集中于中产及中产以上,消费需求和能量潜力巨大。
本质上,商圈就是消费力的聚集。从这个意义上说,滇池半岛新商圈是基于强劲消费力的聚集而诞生。
恰逢其时的滇池半岛新商圈
王府井奥莱滇池小镇于2019年开业,总建面约12.8万平方米,定位于以奥莱为主力店的新生活方式融合性休闲购物小镇。小镇开业以来,销售规模与客流年均增长率超过15%,2024年,销售额达7.3亿元,客流达到390万人,今年上半年,销售和客流增长率更是飙高到28%和40%。小镇预估,今年全年的销售额将增长到8.5亿元,客流480万。
据统计,福保半岛开放一年内游客达500万人次,其辐射范围不仅限于周边数十万人群,也吸引了昆明数百万微度假人群,乃至来自全国的旅游旅居人群。
如果说王府井小镇和福保半岛是新商圈的“主动脉”,吞吐着庞大的流量与消费;那么桂语小篆街以及万科500里规划的小镇中心,就是深入生活肌理的 “毛细血管”,用一步之遥的便利和场景,攥紧了居民的日常。
主打家门口的精致烟火气的小篆街,与主打新生活方式休闲购物的王府井奥莱滇池小镇,以及主打松弛美学发生厂的福保半岛容滙天地,不仅在定位上各有特色、互为补充,而且在空间上也形成了半径1.5公里的商业集群,一个优质的商圈雏形已经形成。
从桂语小篆街到小镇中心,万科社区商业真的不一样
实际上,作为滇池半岛新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桂语东方门前已开业的桂语小篆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规划中的500里小镇中心也并不仅仅包含社区商业,而是一个关于未来理想社区、关于人与公共链接的终极答案。
数据不会说谎:我国城市居民 30%—40%的消费支出,都集中在周边1公里范围之内。同时,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社区中度过。“最后1公里”的社区生活质量,关乎每个居民的体验指数。
因此,在滇池半岛新商圈成立仪式上,万科披露了500里小镇中心的规划蓝图,这也是一份“5分钟生活圈”规划。
和常见的住宅底商不同,小镇中心的社区商业基本规划为独立用地上的公共建筑,商业和住宅不再简单拼接,融合出更丰富的城市界面,打造混合开放式街区。
以500里小镇中心为代表,万科的社区商业进化到了全新阶段。
“5分钟生活圈”——万科超级社区新打法
提起社区商业,我们最常见到的是住宅小区一层的临街铺面,对于这类底商,大多数开发商会选择全部或部分出售,以尽快实现销售回款,由于缺乏整体运营和管理缺位,虽然显得有烟火气,但是时间长了,很容易就变得脏乱差,不管住宅档次多高,参差不齐的底商立马拉低整个小区的调性。
所以现在很多社区都在去底商化,打造围合式社区,彻底抛弃底商,但是这样一来,生活便利度又大打折扣,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万科社区商业用了三招,解决了长久以来的难题:
第一招是自持。2023年底,云南万科发布首个自持社区商业品牌“小篆街”,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公园小篆街、半岛小篆街、桂语小篆街相继开街运营,招商率开业率屡创新高,社区商业也在快速迭代更新。
对于开发商,自持商业不仅意味着销售收入减少,也增加了长期运营的成本,一旦商业运营不理想,重资产模式很容易成为包袱,因此这是个很难做出的决定,也是需要勇气、考验运营能力的决定。
第二招是以独立商业取代住宅底商,打破“社区商业=简陋铺面”的固有认知,如桂语小篆街和500小镇中心,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证了烟火气,又避免了对居住品质的影响,但不利之处也显而易见,这需要开发商让渡土地和销售货值,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给居民。
在桂语东方以及后续地块上的小镇中心,则是万科社区商业进化的最新形态,同时也是大盘项目的核心公共空间。
从规划布局看,桂语东方以万科“未来城市理想单元”为蓝本,以功能多元的中轴空间为小镇中心的核心街区,辅以两横道路,将六个地块通过适宜尺度的街区连接到一起,形成可持续开发、可生长的社区。
首先是小镇中心的全龄运动、共享图书馆、社群之家等,构建了社区的精神属性;
其次,项目周边完善的市政配套(道路、学校、公园等),加上项目商业、文化、体育等公建配套,体现了小镇中心的公共、开放和共享性;
第三,随着大盘开发推进,多中心、多元化的场景空间将持续呈现。
它应该以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解构和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住宅社区概念,通过全面的业态、有温度的服务覆盖居民日常生活,再通过社群运营,让人与人产生共鸣和链接,形成社区共同体,最终达成的,是让业主能够在5分钟生活圈内享受“理想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