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基因
NO.1
焚香:
一缕青烟里的精神修行
在宋代,焚香与点茶、插花、挂画并称“四艺”,成为文人必修课。
李清照闺中独坐,看“沉香断续玉炉寒”,香灰如心事堆积。
宋人隔火熏香技艺极尽精巧:烧炭、理灰、置银片、放香丸,无烟却暗香浮动。
南宋马远《竹涧焚香图》中,高士坐于溪石,香霭与山雾交融,恰是“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的禅境。
听雨:
雨声滴落的生命诗行
宋代词人蒋捷一首《虞美人·听雨》道尽听雨三境: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恣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的苍凉;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彻悟。
陆游在小楼听“一夜春雨”,明朝深巷必有杏花。春雨和江南似乎是分不开了,春雨、江南、杏花,这就是中国浪漫的其中一笔。
莳花:
草木有灵的美学***
林逋隐居孤山,“梅妻鹤子”,一句“暗香浮动月黄昏”成咏梅绝唱;
插花最早演变于佛前供花,而后,南唐后主李煜独创“锦洞天”,每到春季满室各色插花如梦似幻。
北宋汴京鲜花铺子林立,《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得见街市上的提篮卖花郎。
NO.4
品茗:
茶盏中的宇宙观
唐代陆羽著《茶经》,将饮茶升到了“道”的层面;
宋人点茶将饮茶精湛到了“茶艺”的艺术层面——调膏、注水、击拂,茶沫“咬盏”久者为胜。
当日本抹茶道奉宋代为宗,建盏拍卖价过千万时,方知张可久“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闲适,原是顶级奢侈品。
NO.5
探幽:
山水间的哲学行走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绝境中见生机;
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居所桃花源,为后世留下了精神避难所。
今有终南山隐士栖居洞穴,续写着“山水悟道”的东方存在主义。
NO.6
赏画:
笔墨里的灵魂共振
宋人雅集必“挂画”,携珍藏字画赴会品评。
《清明上河图》市井百态,可比现代纪录片。
当我们在《韩熙载夜宴图》的琵琶曲声里穿越南唐,方懂古人“贪徵往古山川事,忘却题诗赏画图”的痴迷。
酌酒:
杯盏中的逍遥游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哲思,皆在酒中发酵。
王绩为酒辞官,自酿“焦革酒法”。
而我,微醺时也想象与李白、苏轼来一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隔空碰杯。
对弈:
纹枰上的战争与禅意
古人称围棋“手谈”。
三国时期邯郸淳所著的《艺经》中将围棋分为九品:
守拙、若愚、斗力、小巧、用智、通幽、具体、坐照、入神。
日本围棋的“九段制”即来源于此。
在围棋遇上人工智能,这或许回归了围棋本质——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的静观,“观棋不语” 胜负不过云烟。
抚琴:
弦外的宇宙密码
嵇康刑场奏《广陵散》,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将古琴升为“圣贤之器”。
陶渊明弹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虚空纳万象。
1977年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琴曲《流水》录音,被NASA刻入旅行者金唱片,带上了太空。从此太空人类文明中留下了一笔代表中国的音律。
侯月:
千古同辉证相逢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光为情感纽带;
古人侯月需临水独往,东坡“明月几时有”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哲思,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2020年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的“地月同框”,那轮照耀过李白的月亮,依然承载着人类最深的孤独与浪漫。
雅事从未消逝,只是换了容器。
当我们拆开“茶”字——人在草木间,便知十大雅事的真谛:
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而是将天地自然内化为精神景观的生命力。
在算法支配的时代,或许更需要一次焚香听雨的“感官起义”,在雨打芭蕉、青石板雨滴声中,重获“闲敲棋子落灯花”的从容。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另是一番风景”。
真正的风雅,不在器物贵贱,而在方寸灵明。
评论区告诉我
这十大雅事 你雅过几个?
没事雅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