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艺述科学:走向科学美学的科技馆科普展示

2025-07-12 10:43科技之最

艺术越发展,就越需科学化,正如科学越发展,就越趋艺术化。艺术与科学于山麓分道,终在山顶重逢。 ——居斯塔夫·福楼拜

美学的本质源自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艺术与科学的差异性符号系统进行同等地表达。它不仅对主体施加强烈的吸引力、传递深刻的愉悦,更代表了人类最精密的综合认知形式。在科技馆中,展品呈现科技的美学维度,通过不同切面诠释这一本质:科学现象的崇高优雅、技术过程的动态复杂性、科学探究精神的持久性。观众的审美体验经由与展品的具身互动升至顶点,完成发现与惊奇之间的阐释学循环。

在剧烈的数字演化进程中,学科边界日益聚合交融。科学与艺术互为主客体的情景(场景)越来越多,如人文(艺术)类博物馆把科技作为客体或作为展示(表达)手段使两者深度融合,反之亦然。科技馆开始采用艺术方法论作为体验框架。在科技馆体验领域中,转型优先聚焦于个体感官参与和认知建构。此体验范式的转移正在重塑科学传播的认识论。

观众-展品互动的持续重构将催生科技馆策展架构与叙事策略的实质性进化。国际科学素养研究奠基人、科学传播定量分析开创者J.D.米勒教授认为,由于“博物馆疲劳”,公众在科技馆中的学习无法改善“缺失模型”,相较于知识的习得,观众在科技馆中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科学现象的感知。展览可被重新定义为科学美学的载体,旨在通过向观众传递本真的愉悦、引发对科学崇高性的体悟、调动观众认识科学优雅性,从而增强科技馆的吸引力。

“科学中心之父”弗兰克·奥本海默重视美学考量,将美学视为个体成长的一部分。他所创立的探索馆(Exploratorium)描绘了一种自然世界可见的美、形式与结构,其美学更多地考虑观众来到这个场所后所触发的感受。在探索馆中,科学家与艺术家从互补维度协作阐释自然现象。从亚原子粒子到宇宙结构,奥本海默跨越尺度的探究,致力于通过基于科学的美学认知将思维从先入之见中解放出来。其使命在于重燃惊奇感,使观众通过创造性地参与、重新与世界相遇,并发现其内在的奥秘。探索馆是艺术与科学共同揭示自然运转的容器。奥本海默的教育哲学主张科学和艺术一体两面,二者皆是理解自然不可或缺的协同工具。奥本海默的核心展览设计原则要求展品具备概念性、独创性、认知启发性与审美共鸣性。展品蕴含张力以点燃好奇心,而好奇心的消解终将带来认知启示或美学满足。

以下列举当代科技馆中将科技与艺术结合以促成意义生成的三件展品。

法国巴黎香水博物馆(Grand Musée du Parfum)通过探索香水背后的故事以及我们的嗅觉感知机制,揭开香水的奥秘,探索香水的多面世界。艺术装置“调香师的艺术”(L’art du Parfumeur)通过声音、激光来凸显香水的成分,每一种香水的气味都与一个音符相关联,光的强度对应香水气味的浓度。该装置利用听觉上或温和或活泼或激昂的旋律,视觉上纵横交错的光影,比拟调香师在灵感的驱使下将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调制美妙香氛的过程。观众在视觉、听觉等多感觉的沟通、交互、整合中,体悟香水诗意又迷人的调制过程。

美国数字艺术家克里斯·米尔克(Chris Milk)于 2012 年创作了“圣堂的背叛”(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讲述了一个关于出生、死亡和重生的故事。展品通过三个巨型白幕以及特制摄像头,呈现出光影交织的效果,配合屏幕上动人的旁白,引导观众思考生命、死亡与重生的意义。米尔克表示,该作品通过“身体变成群鸟—被鸟啄食—身体变成巨鸟”的变换,寓意将任何想法带到现实世界的过程都因必然遭遇的批判而充满艰辛,但经历了这一过程,当初的想法也得以焕发新生、自由绽放。作品给予观众丰富、生动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激发观众超越感官的情感、心灵共鸣,叩问生命与存在的意义。

华沙哥白尼科学中心(Copernicus Science Centre)展出了建筑师兼研究员玛丽亚·斯米格尔斯卡(Maria Smigielska)与其团队创作的装置作品《普罗透斯3.5》。该展品以建筑腔体形态呈现,设计灵感源自原始小教堂建筑,旨在营造超脱物质世界的冥思与精神内省空间。宛若从大教堂中切割出的方盒,外部展现玄黑截面的极简主义,内部却流溢着迷离的沉浸之境。展品由三个核心要素以生成互动方式差异化构成:与物质(铁磁流体化合物)的视觉交互、模拟与数字之间的张力、人类与机器智能单元的关联,探索了基于即时行为与生理反馈的新型交互模式。铁磁流体材料的复杂行为形态持续从点状变为蜿蜒条纹与块状凝结,正如希腊神祇普罗透斯(Proteus),能呈现多种形态,成为系列互动生成艺术作品的物质载体。该材料的行为难以控制或模拟,被视为短暂且不可重复图案生成过程中探索多样性的价值核心。通过对这种动态黑白图案的视觉体验,模拟人类视觉智能持续寻求意义的表达。

作者:张娜,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用科学撬动宇宙的巨人-牛顿

    今天咱来聊聊这么个人——估计是人类史上最聪明的那拨人里的一个。你肯定听过他的故事:一颗苹果掉下来,他就琢磨出了万有引力;头顶上星星怎么转,他拿数学公式一算,全说明白了。没错,就是艾萨克·牛顿(1643–1727)! 1643年,牛顿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伍尔索普村,打小就可怜——早产,爹在他出生前就没了,是姥姥把他拉..

    2025-07-12
  • 照亮人类进步之路的科学巨擘——牛顿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以智慧和勇气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添砖加瓦。而在我心中,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当属艾萨克·牛顿。牛顿出生于 1643 年的英国,他所处的时代,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前夜。牛顿如同一位天降的天才,以一己之力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物理学方面,牛顿提出了著名..

    2025-07-12
  • 科技之最

    艾萨克·牛顿:从苹果树到科学巨人,开启现代科学的奇迹之门

    提到“科学之父”,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牛顿(Isaac Newton)。这位17世纪的英国天才,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自然和数学的认识。从苹果树下的“意外发现”到建立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满启示。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位伟大的科学巨人,揭示他如何用一生推动人类文明的飞..

    2025-07-12
  • 人类之最

    深度科普:人类有没有可能是全宇宙最高等级文明?

    我们所处的宇宙,其广袤程度超乎想象。科学家估算,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 930 亿光年 ,其中包含至少 2 万亿个星系。在这庞大数量的星系中,每个星系又包含着数以亿计的恒星和行星。我们熟悉的银河系,直径约 10 万光年,包含了 1000 亿至 2000 亿颗恒星 ,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普通的恒星系统,地球则是太阳系八大行星..

    2025-07-11
  • 机械之最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力学之父”,用智慧点亮人类科学的星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些名字,仿佛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阿基米德,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巨匠。他用智慧和勇气,开启了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之门,他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古希腊,更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古希腊的“科学奇才”,感受他那令人敬畏的智慧火花。一、天才的数学..

    2025-07-10
  • 难以用科学解释的黄延秋瞬移事件

    我国河北一位叫做黄延秋的男子,在睡梦中完成了三次瞬移,这件事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处于深度睡眠中的人,在前1秒还躺在自家的床上,没想到,第二天竟然出现在了一个遥远的陌生城市中,这件事情听1316世界之最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十分不可思议。第一次黄延秋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非常离奇的事,让他..

    2025-07-08
  • 世界奇闻

    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在京首发 邀公众探索宇宙

    中新网北京7月5日电 我国首部以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方法论为主题的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首发活动4日在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举办。该片历时一年打磨,将在暑期登陆北京天文馆,为公众揭开“人类如何认知宇宙”的神秘面纱。图为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海报。北京天文馆供图宇宙浩瀚无垠,人类为何能跨越时空限制,描绘出百..

    2025-07-07
  • 科技之最

    化学之父:拉瓦锡的革命性发现与不朽的科学精神

    引言:开启现代化学的钥匙——拉瓦锡的传奇人生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几颗星辰璀璨夺目,照亮了人类探索自然的道路。安托万-洛朗·拉瓦锡,作为“现代化学之父”,用他那严谨的实验精神和创新的理论体系,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拉瓦锡用科学点亮了一个时代,也为后世..

    2025-07-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