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海岛上的国度,总是像一只不安分的野兽——有些事装作看不到,但历史的影子还在。就在二十世纪以前,它曾三番五次地和中国古代王朝较劲:唐、明、清,无一幸免,不服?可你看史料,明明白白记着回合次数。进入二十世纪,日本的胃口开始膨胀到极致。从朝鲜半岛一路席卷大半个中国东北,二战败局才算收手。时间跨度,从甲午到全面侵华,再到世界大战,细细算起来,这也是日本历史上开销最大、拖得最久的征伐。
可问题卡在这儿:那么点国土,海岛气候,靠什么供养铺天盖地的军队?养兵千日终有一用,那钱和物哪来?是家底厚吗?未必吧?
日本甲午战争刚分出胜负就跑去跟八国联军凑热闹,紧接着又压着朝鲜发号施令。1931年闹出的“九一八”,完完全全就是明抢。六年后,中日大战已然拉开帷幕。期间,日本打一次歇一下,每次都偷偷摸摸扩军备战。明面上没动作,暗地里加紧赶工,战争机器没停过。没见过安分的日子!
自明治维新,日本废除了武士特权,按照西方那一套搞全民兵役。二十岁以后,只要健康,全得上榜抽签。抽中了没法子,三年顶风冒雪围着军营转,两年归后备,最后两年还得在册。这就是日军爆炸性扩张的秘密:兵源无限拉。官方人口统计,1937年人口逼近七千万。到了侵华前夜,常备军有三十八万,总兵力蹿到一百零八万。这规模甚至比大多数同时代列强还有底气,军队还真不是摆设。
兵是一回事,吃喝拉撒、武器弹药却是实打实的钱。1931年军费二十亿美元,1937年就冲上百亿美元大关。放到今天,哪个中等国家敢这样烧?兵、枪、炮,还建新航母。翔鹤、瑞鹤、苍龙、赤城……名字当时一挂出来,西方记者都眼睛一亮。三个大航母同时开工,这种事连大英帝国都没玩过,日本不怕钱多吗?其实,他们也愁。
烧钱烧资源,哪来?答案不让外人问出口,日本人自己也低头苦笑。第一桶金,是甲午战争揣进腰包的赔款和东北大把的财富。资本疯狂注入,工厂企业一夜之间多如牛毛。1918年大萧条,欧洲列强围着自己的烂摊子打转,远东的日本反而成了债权国。经济上,突然扬眉吐气。战争肥水,当然全进了军队口袋。
但一味烧钱,弹药还嫌不够。那时,钢铁、石油成了日本工业的咽喉。日本国土资源贫瘠,一场全球危机就被卡脖子。鬼子盯上东北,不是一时贪婪,而是活下去。1932年,七百万吨煤炭被开采运回;1933年,八百万顿;此后年年千万吨。不是掠夺,是明抢——连劳动力都带走,数百万中国农民几乎就是奴工,他们修铁路、挖矿,换来日本经济起死回生。劳动力白得的,矿石白得的,连产品都能卖好价钱,谁不心动?!
细究到底,武器也是掠来的。沈阳兵工厂,新式步枪二十万支、火炮几百门、弹药几百万发,日军装备能加快几个师的组建速度。城市里、农村里,金银首饰、米面粮油,全给搜刮的一干二净。东北许多地方经济直至战争结束还在萎靡。你说要是没有被这样的劫掠,东北会不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话说到此,不免意难平。日本当时所谓“经济崛起”,背后其实早就骚动不安。后人常看数据,“十九世纪末日本工商业资本从数千万日元暴涨到五亿”,都只看到繁荣,却没看到这种繁荣的代价其实是对外侵略。明面上军国主义鼓吹得天花乱坠,国内老百姓可苦不堪言。
不过,日本老百姓被收割的方式其实更极端。明治维新后兵役法虽然人人平等,实际上要逃避兵役也有“特例”,家里只要拿得出二百七十日元就能给儿子赎个身。对普通农户来说,这笔钱是天文数字,可很多家庭咬咬牙还是能凑出来。背后逻辑一点儿不复杂:“命比钱值钱”,怕死是人性,你能说他们错了吗?积少成多,加上“替身”制度,变相让很多家庭被割韭菜。也算是筹集军费的小道。
不仅如此,日本政府卖军票、发国债,透支未来。还真别说,民众还挺买账——被洗脑洗得干干净净。明治以后政府还抽游女的血汗钱。妓院的钱、税金,都被流进了军费大口袋。甚至,官方会针对出现“游女”问题进行舆论引导,有时候连道德标签都不在意了,战争至上观念让社会彻底变形。细思极恐,私底下都在给战争捞钱,表面上却总在喊“民族复兴”?
财政本就捉襟见肘,还发行了大概等同废纸的“军票”。军票发到占领区,直接逼当地人只能用日本纸,买走金子和物资。战后一夜之间,这些军票变废纸,被占地民众直接破产。打仗原本是资源消耗战,日本玩成了“金融杂技”,直接用印刷纸据为己有。说到底,受苦的始终是底层。
其实,很多人总拿美国当救世主,说什么援助让世界获胜。事实没那么简单。美国不断向日本出口石油、废钢、军用原料。数据不是空口说白话。三十年代军备扩张最激烈时,日本石油八成靠美国输入,钢铁进口一年多达百万吨。表面看是经济往来,实际上变成了军事准备。想来都觉得别扭,但这事真的就是如此。
军费增长带动资源需求暴涨。日本对内加紧榨取,对外明抢资源。东北的粮食以极低价格买去,出口翻倍获利不说,还大量流向本国市场。你说日本本土缺地,他们就买地,买不起就硬抢。事情闹大了就以移民为由,大批日本农民“开疆拓土”,其实是把东北当做殖民地。
盐也是重点,日本不是没盐,就是爱图便宜。控制东北盐业,工业收入、生活把控、利益空间一步到位。工业品便宜、盐价高企、资源、市场双赢,全靠暴力和体制保障,其他国家羡慕不来。东北的民众甚至都有“日本盐管命”的无力感,这种心理阴影,几十年都挥之不去。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铁墙铜壁。二战后期,随着盟军封锁,日本本土经济也扛不住,资源短缺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动荡。物价飞涨,日元大幅贬值,军粮不足,士兵经常缺吃少穿,工厂歇工、都市混乱。也有人说,其实日本的经济膨胀全靠烧国际舆情和抢来的资源;也有人反过来说,没有这些扩张和残酷剥削,日本社会高层恐怕也扛不过来。到底是因,还是果?局外人很难断言。
不管如何,细细数下来,每一步脚印里都踩着被征服者和自家老百姓的哀嚎。有时候,说日本是个“军国主义的炼狱”未必夸张,但从另一个角度,日本人不也是战争机器下最无奈的齿轮?就像有人争辩,日本其实只不过跟着世界潮流,被时代裹挟——真相呢?未必就是一面倒的罪恶,更像是一盘烂账,各自心安理得。
到头来三十多年下来,无数资源和财富都烧进了战争熔炉。日本民众生活反而没见多大起色,亚洲不少地方还被榨得一干二净。日本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和邻国一同沉进战争泥潭,历史不厌其烦地提醒着所有人,有些事不是总结得出来的。
这些数据,这些碎片,这些反反复复的矛盾追寻,其实也不过是一地鸡毛——有时还真想不通,这些拼命掠夺换来的东西,到底是属于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