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换电行业图鉴:数字一体化经营模式或将打破行业桎梏
随着两轮电动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电池补能方式越发多元化,两轮车换电行业正在吸引各方巨头布局,迎来快速发展期。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两轮车换电的刚需用户外卖骑手规模已达889万。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张,持续拉动着两轮电动车换电的需求量,预计到2025年两轮车换电柜总需求量将达到67万个。种种利好优势的影响下,让两轮车换电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和青睐。
规模扩张趋缓:大部分两轮车换电品牌网点铺设速度接近停滞
虽然两轮车换电模式潜力巨大,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的发展资金瓶颈依然存在。换电企业需要滚动投入资产,用以扩大市场版图、增加网点密度来获得更多用户。而电池寿命短导致的折旧率高、多企业合作导致的利润空间小等问题都影响着两轮车换电行业的盈利周期。电池是支撑换电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电池寿命短意味着更频繁的淘汰换新,影响着企业经营所需要的持续性资金投入量。此消彼长,同等资金情况下,电池研发与生产占用的高资金流将导致换电网点铺设慢,进而导致用户量增速减缓,形成不良循环。
可以直观看到的是,两轮车换电行业内绝大多数换电品牌的网点铺设速度大幅放缓: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两轮车换电规模第一的铁塔换电,于2019年开通换电业务,经过3年的运营,截至2021年铺设城市数量发展为260个,年均铺设数量约87个。2022年铁塔发布的数据显示其总铺设城市为280个,年增长20个城市;E换电在2020年的铺设城市为60+,截至小编发稿前,E换电官网显示的铺设城市数量仍为60+,增长量几乎为0;雅迪、换换等品牌的换电服务拓展仅有3-5个城市。行业整体扩张速度放缓的态势下,个别企业崭露头角。以光宇出行为例,入局换电短短一年多时间已急速将业务铺设至150个城市。这家企业是如何实现逆势发展的呢?为解疑惑,小编拜访了光宇出行公司,对该企业的资本现状、产业形态、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或许能够给投行和其他换电企业提供一定参考。
逆势加速推进:聚焦技术多点发力,缩短盈利周期,延长收益周期
一、30年老牌电池制造厂商,突破常规打造高续航高寿命电池
据资料显示,光宇出行拥有30年电池制造经验,在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占地20万平方米的光宇锂电池产业园,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研究院两大高新技术研究团队,是一家产研并进的老牌电池厂商。其打造的新型磷酸锰铁锂电池组突破常规,将电池寿命延长至8年,续航能力提升至80-100公里。
目前市面上常规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3-4年,而光宇出行的磷酸锰铁锂材料能够将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提高到8年,大幅延长了收益期,增加了企业长期收益。其80-100公里的长续航能够充分打动B端用户,用户认可度和选择率高,能够推动企业盈利周期缩短。
二、低综合成本推动设施建设和技术突破,质量服务有保障
基于丰富的硬件制造经验和技术积累,光宇出行提出了“产·研·服数字一体化”的概念。将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用户服务三大板块中的全部硬件和软件整合为一体,用数字化智能方案推进每一个环节。
这样的换电全产业一体化生态链,将生产和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可以越过产业链中的全部中间商环节,让企业综合成本大幅降低。我们假设一块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价格约为2000元,以产品毛利率为5%来算,单块电池的中间商成本约为100元.若想铺设10000个含有20块电池的换电网点,单在电池制造到投入市场这单一环节就将产生2000万元的中间商成本。其他换电柜制造、运营商分成等中间环节还将把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将这部分成本节约下来,投入到产品制造、设施建设、技术改良等环节当中,让产品质量、服务效率方面的能力相较于多企业合作模式的品牌来讲更有保障,值得借鉴。
三、281%用户量增幅,光宇出行换电产品供不应求,资金回收速度快
光宇出行的负责人表示,基于光宇出行的全产业链模式,其电池续航、产品质量、服务效率均在业内前列。同时,光宇出行还推出了近场通讯、离线换电、IWN-BMS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获得了20项国家级专利,为用户端提供了更多效率保障和安全保障。专注质量和技术也让光宇出行获得了更多用户认可,2022年用户年增幅达到了281%。据悉,光宇出行旗下换电品牌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网点电池供不应求,资金回收效率大幅加快,两者共同推动着光宇出行持续、快速地铺开换电网络。负责人还表示,未来光宇出行还将持续在换电全产业技术上投入资金,推进技术开发,聚焦未来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