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

2025-07-04 10:08科技之最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记者手记:读懂百位科学家故事中的精神密码

新华社记者胡喆

提出“七不”治学与处世原则的钱学森、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捐赠出来的郭永怀、不要“原子弹之父”称号的钱三强……近日,当记者得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迫不及待翻开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书。

这些故事仿佛一扇时光之窗,让人们从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得以感悟中国科学发展的精神密码——

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直抵人心。这位科学巨匠践行着“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的信条,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恰是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在当下回望这份多年前立下的规矩,发人深省。

郭永怀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十二年如一日”从不休星期天和节假日,无论寒冬酷暑总是徒步上班,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位科研人的精神画像。更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位科学大家,他解决了那么多科学难题,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却没来得及为女儿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钱三强拒绝“原子弹之父”称号的往事,在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面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的朴素话语,折射出一个道理:科学是集体智慧的交响。

回溯激情燃烧的岁月,抒写赤诚报国的科学精神。优良的作风学风犹如科技创新的“生命线”,是决定创新高度的“精神密码”。从一穷二白到站上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深深镌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足迹。在中国创新指数进入全球前列的今天,打开这些故事,仿佛进行了一场同老科学家的跨时空对话。

“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时间胶囊,封存着中国科学发展最珍贵的基因。”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负责人表示,通过讲好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主动践行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代表们说,要时刻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正己立身、涵养品德,捍卫科学的清正和纯洁,用良好的作风学风照亮追寻科学真理的征途。

合上书页,那些朴素的身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印记,依旧清晰可辨。这就是重温的价值,更是未来的启示。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化学之父:拉瓦锡的革命性发现与不朽的科学精神

    引言:开启现代化学的钥匙——拉瓦锡的传奇人生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几颗星辰璀璨夺目,照亮了人类探索自然的道路。安托万-洛朗·拉瓦锡,作为“现代化学之父”,用他那严谨的实验精神和创新的理论体系,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拉瓦锡用科学点亮了一个时代,也为后世..

    2025-07-03
  • 世界记录

    在天山之巅刷新三项世界纪录,《环球时报》记者直击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贯通

    【环球时报赴新疆特派记者 梁希理 李正儒】作为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之一,位于新疆的天山胜利隧道工程继去年底全线贯通后,再次迎来重要节点,2号通风竖井日前正式贯通落底。至此,天山胜利隧道项目8座竖井实现全部贯通,对后续通车运营奠定了基础。这一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的贯通落底,由中交集团自主研..

    2025-07-02
  • 世界奇闻

    探寻民间风俗:文化传承与精神体现

    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印记,它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岁月的记忆与生活的智慧。下面从多个维度为你介绍民间风俗,带你领略其独特魅力。饮食风俗:舌尖上的文化密码在饮食方面,民间风俗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寓意。春节时吃饺子,因其形似元宝,被赋予 “招财进宝” 的美好期望,北方人在包饺子..

    2025-07-02
  • 世界奇闻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除了理发,厦门还有这些独特的民间习俗……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有“龙抬头”之说。有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说的是在“龙抬头”这一天理发,可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今天一早,就有很多市民去理发店“剃龙头”了。今年的“龙抬头”恰好是周末,不少理发店迎来了一波小高峰,顾客盈门。有的市民不愿意去理发店排队等候,干脆自己买了理发工..

    2025-07-02
  • 如何理解李长之所说的“批评家精神”

    作者:刘义甫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的批评实践和批评精神对于培养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家、推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有着丰富的启示。文艺批评家需要有学识上的博与通。李长之说:“伟大的批评家的精神,在不盲从。他何以不盲从?这是学识帮助他。”他所说的学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

    2025-06-29
  • 记者手记:让科学之光在争鸣中更加璀璨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手记:让科学之光在争鸣中更加璀璨新华社记者胡喆、彭韵佳“开放、交融、求真、创新”,走进位于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理论物理研究所北楼的报告厅,墙上八个大字分外醒目。6月24日,一场充满思考的对话,在这座创建于1978年的学术殿堂上演。承继于彭桓武、周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如今..

    2025-06-27
  • 人类之最

    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精神资产——信用

    信用是穿越千年时光的文明火种,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无形纽带。无论是在波谲云诡的商业海洋,还是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关乎个人的安身立命,还是关联国家的治理发展,信用始终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人类的前行之路照亮方向。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信用就像钻石,需要长久积累,却能在瞬间破碎。"这份珍贵的品..

    2025-06-19
  • 人类之最

    人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星河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精神之光,它们或是激励个体突破生命的极限,或是推动整个族群跨越时代的藩篱。有人说,勇气是最可贵的精神,能让人直面未知的恐惧;有人认为,智慧是灵魂的瑰宝,赋予人类改天换地的力量;还有人坚信,善良是文明的基石,让世界始终存有温暖的底色。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人性的..

    2025-06-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