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800米!探访世界最高有人值守气象站
在藏北,有一个又高又远的地方,叫安多。
北纬32°21′,东经91°6′,从那曲市安多火车站驱车2.7公里,穿过石路蜿蜒而上,就到了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气象站——安多气象站。“天下第一气象站”由此得名。
安多气象站 图/方乐群
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仅仅是简单走动就会胸闷气喘;即便西藏本地人,初到安多也会头疼欲裂、夜夜难眠。
整个安多没有高大树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一位欧洲旅行家在游记中写道:“在这寸草不生的唐古拉山区,不仅高山灌木不能生长,对人类的生命来说也是禁区。”至今,许多长年走青藏线的司机,宁愿赶夜路,也不愿在安多过夜。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965年,全国优秀***员陈金水等老一辈气象工作者正是在这里,建设了海拔4800米的安多气象站。至今,这座气象站仍矗立于世界屋脊。更有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接过接力棒,坚守于斯、守望于斯、追梦于斯,也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开拓之歌——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我是在战斗中入党的,1956年刚进藏时,我们拿着笔杆子、背着枪杆子、腰里挂着手榴弹。一些宝贵的藏区气象数据,甚至是同事用生命换取的。”如今92岁的安多气象站老站长陈金水的这番表述,让燃情岁月浮现眼前。
安多是西藏的“北大门”。这是个什么地方呢?
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从22岁到61岁,陈金水三次进藏,有33年跋涉在高原雪域。“心中的天平,永远向祖国的需要倾斜,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作为青藏高原上最高的一个有人值守站点,该站的监测数据,对于全球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科学研究意义尤其重大,为高原气象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60多年后,很多年轻人受陈金水事迹的感召,来到安多、扎根安多。
这里有“85后”顿珠次仁!他是安多本地人,打小就听闻陈金水的故事,上学时就多次到气象站参观。从西南大学毕业后,他不是没想过留在条件更好的低海拔地区,但最终,怀揣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他返乡加入了这个团队。如今,他已成长为安多县气象局副局长。
这里有“90后”张晓星!从云南大理来到安多,自然环境和海拔的巨大差距,让他整整一个月没有睡上囫囵觉。但他说,陈金水以及广西百色驻村第一***黄文秀的事迹,为他留在这里注入了精神动力。党建、业务一肩挑的他,仅今年上半年,就为来这里学习陈金水事迹的人们进行了80多次讲解。
这里还有“00后”德庆索朗!作为工作即将满一年的林芝姑娘,她不敢把这里的辛苦告诉父母,怕家人担心。早晨7点半(安多的实际时间比东八区晚两小时左右),她瘦小的身影都会出现在观测场,记录冻土数据——这也是如今少有的人工观测项目。
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安多县气象局现有9名职工,平均年龄33岁,最年轻的25岁。
奋斗之歌——
总有种力量让我们心潮澎湃
安多县气象局院子里,一口水井至今仍在“发挥余热”。
1979年,为了解决吃水难题,陈金水和同事艰苦奋斗61天,从冻土层下挖出一口深14米的水井,这是安多当地第一口水井,后来这口井被命名为“金水井”。
安多县气象站建立后,一代代气象工作者进驻安多,守望藏北,喝着“金水井”的清水,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传承着陈金水开启的气象梦。
西藏本地人常念叨:远在阿里,苦在那曲。
风里来、雨里去,过去,陈金水头顶唐古拉的风霜雪雨,日复一日地观测,记录着一个个气象数据:风向、风力、雨量、温度、地温、蒸发量……一天4次观测要收集上百个数据,一个月就有1万多个数据,一年就是10多万个。
一位世界气象组织官员曾说:安多气象站是中国人为全世界作出的贡献。只要站在这里,就书写着伟大!安多气象站获取的半个多世纪的宝贵资料,已成为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青藏铁路项目建设、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
气象观测要求有连续性、代表性、精确性,如此方能为气候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积累。因此,每一个数据都弥足珍贵。顿珠次仁笑着回忆,有一次,大风把日照自记纸吹跑了,全局的人一直追到几公里外的河边。在这里,一年中刮8级以上大风的日子就有146天以上!
安多有“三多”——风多、雪多、冷天气多。这里冬天气温一般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43.2℃。这对当年的人工观测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如果不戴手套直接开观测场的铁门,手会冻粘到铁门上,脱一层皮。
伴随2020年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安多气象站也实现了观测自动化、数据精准化、综合判识智能化。
但安多还有其特殊性。这里是全国中低纬度高海拔、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达350厘米。对冻土的观测依然靠人工,是安多气象工作者每天的固定工作。
德庆索朗说,冬天的冻土观测最为难熬。那时节的7点半,周遭还是一片漆黑。伴随闹铃响起,他们需要迅速爬起来,穿上羽绒服,戴上手套,拿着电筒,走出宿舍,顶着寒风,到观测场抽出测量冻土的管子,记录数据。有时,远处山坡上还传来狼叫,更让人感到一阵透骨的寒!
但即便如此,没有人退缩。在雪山草甸之间,他们感受着时代的变化,也聆听着时代的召唤。筑牢各族群众的安全防线、保障高原天路畅通、服务江河源头生态保护及研究气候变化……一项项重任,让奋斗在此刻具象化!
青春之歌——
这是片放飞梦想的热土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的话,点出了精髓。
在新时代的雪域高原上,无数年轻人筑梦、逐梦、圆梦。
安多县辖约10万平方公里,如此广袤的地域,星罗棋布地建设有2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最远的站离安多县气象局超过500公里。
于是,每季度一次的设备巡检,都需要站上好几位同志花上至少一周的时间。而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设备应急修理、更换,也是安多气象工作者的“必修课”。
在拉萨出生长大的土登坚才是张晓星装备保障业务领域的好兄弟、好搭档,两人曾多次并肩开展设备维护。
今年3月21日至24日,因为永波湖生态气象观测站北斗传输异常、土壤水分数据存在疑误,这支“下乡”分队再次出发。这个2022年设立的生态观测站,对于监测生态和气候变化十分重要。因其位置特殊,按照惯例,往常只有在2月底至3月初冰层足够硬实了他们才驱车进去维护。
顾不上湖冰开裂的危险,安多县气象局携手那曲市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以及设备厂家一行6人,在冰面小心驾驶,轮胎一侧则不时轧起湖水。“至今仍让人后怕!”顿珠次仁说。
还有一次,大家组队去雁石坪镇维护气象自动观测站,那天气温只有-28℃左右,风也比较大,大家只能轮番上阵,但这刺骨的寒冷实在难以忍受,每个人手脚冻得失去知觉,牙齿不受控制地打战。只能一次次匆匆返回车里取暖,稍作恢复后又咬牙冲进寒风中继续工作。
当时,1999年出生的藏族姑娘措姆玉珍,人生第一次经历如此恶劣的天气。这和她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室里学到的内容,有太大的差别!寒冷、缺氧,让她的脸变得煞白,没过多久,她眼眶就泛起了泪花,但她没敢大声哭,因为哭,会消耗更多氧气……
保障交通安全是安多重点气象服务之一。安多因路而兴,又因此有了新的路。青藏公路109国道承载了85%的进藏货运量,而它翻越海拔5231米、常年狂风呼啸的唐古拉山口。一旦遇到极端天气,车辆和司乘人员拥堵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公路上,后果不堪设想!
2015年8月,唐古拉山交通气象观测站设立,有力支撑了交通疏导和调度。如今,109国道附近已建成4个交通气象观测站。
不过,在“风口”的气象观测站,设备损坏率较高,维修保障压力大。“一次在唐古拉山口交通自动气象观测站检修,为了干活方便,一位队员摘掉了手套,一不留神手碰到铁围栏,由于气温太低,一大块皮被‘粘’了下来。”说到这里,那曲市气象局副局长郭青林的眼眶湿润了……
那曲市政协副主席、安多县委***高军涛表示,近年来,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国道109沿线气象监测数据价值,全过程跟踪监测每一次天气系统,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与相关部门全时段实现信息共享,为交通保畅作出重大贡献。
其实,仔细观察,超高海拔的环境已给安多气象职工留下永久的“印记”。站上好几位职工嘴唇发乌、脸上发黑。这是缺氧导致的红细胞增多症,对大脑、心脏、血压等都有不好的影响,容易导致倦怠乏力,心胸刺痛。
好在,站上生活条件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办公室和职工住房都安装了制氧机和地暖,加上冬天市政统一供暖,极大改善了高寒缺氧环境下的工作与居住条件。
人们常说,雄鹰飞不过唐古拉山。但他们,肩负庇佑生命的重任、胸怀报国守家的理想,一步不能退!
站在世界最高有人值守气象站,
安多气象工作者就像格桑花,
看似柔弱,根却扎得很深、很深!
于是,在这片长不出大树的苦寒之地,
他们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
点击链接看原文:
海拔4800米!探访世界最高有人值守气象站|特稿 https://mp.weixin.qq.com/s/0P0GsPDaVzYTNL9PT_Do3Q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