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一条铺过11年时光的科学红毯,丈量上海科创的“长宽高”

2025-05-18 10:23科技之最

●跨过11年漫长时光的红毯,丈量着上海科创建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让科创明星们走过的路被更多人看见。

●上海科技节是科学精神与城市品格的共鸣。这里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这里既尊重顶尖大脑,也珍视工匠精神;这里既拥抱硬核科技,也深耕科学传播。

祝碧晨 设计

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在张江拉开帷幕。

一如往年,启动仪式前的红毯环节仍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今年是上海科技节的第35个年头,也是这条红毯铺开的第11年。过去十年,这条红毯正如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之路的具象化。如今盛会再启,不论是红毯上的主角还是红毯本身的形式,都迎来新的突破。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盛会将是上海科创一个不错的回望时点。

上个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如今科技节再度启幕,又一批科技之星亮相红毯,以自己的成果丰富上海科创图鉴。

2015年,上海科技节首次以科学家走红毯的形式作为揭幕,29位科学家代表走上红毯。而在那之前一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将这座城市放在了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起跑线上。

那时上海科技节还是两年一届,因此,2015年是上海明确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后首次举办科技节。当时走红毯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都是初体验,大家还显得有些拘谨。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王胜正当年还是副教授,他觉得,走红毯这一形式说明大家对科技的认同和尊重到了新高度,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这样的氛围。

这条红毯最初的起点和当下,正圈起了上海这片耀眼的科创高地。跨过11年漫长时光的红毯,丈量着上海科创建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让闪耀的科创明星们走过的路被更多人看见。

在这片红毯上,我们见过无数的院士专家,2015年首位走上红毯的就是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文庆。这些年,走过红毯的还有上海天文台氢钟团队负责人蔡勇这样“隐秘”的匠人、“不刷题的吴姥姥”这样的科普网红、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这样的青年科创人才,以及博物馆馆长、船长、少年创客……

红毯不断拓宽着主角的边界,也将上海科创的宽度显现无遗。各种各样的研究领域、各个行业的科技践行者,汇聚在一起,是上海科创生态的多层次与极致的包容性。

今年,这个边界再一次被突破。据上海科委介绍,今年亮相科学红毯的,不仅有来自各领域的科学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还有来自智元和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当“人机同行”的图景绘在当下,一条红毯的宽度,承载了上海新质生产力前沿的无限可能,红毯也将真正意义上地通向未来。

此外,本次科技节的红毯还将向每一位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开放,传达人人都能成为创新参与者的理念。11年间,这条红毯从“单向致敬”演变为“全民参与”,上海科创的大门迎来越来越多前行中的探索者。

人机同行之外,另一处彰显未来感的便是红毯本身的技术应用。此次的AI科学红毯,大胆挑战实景虚拟结合,利用实时AI特效、AI拓展以及动捕交互等实现技术的飞跃。AI科学红毯首次采用XR无限拓展,实现现实景观的空间拓展,通过AI无感知动捕技术,实时采集嘉宾的运动数据,实现虚实互动。

借助AI技术,红毯不仅能将嘉宾们的科研场景和科学成果实时呈现出来,还可以让科学大家在红毯上与年轻的自己相遇,宛若一次在科研道路上对初心的回望。

这已不是这条红毯首次在技术上进行开拓和尝试,去年的科技节就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条“元宇宙科学红毯”,运用AIGC技术为科学红毯赋能。每一个元宇宙场景,都为走上红毯的科学家量身定制。

从实体红毯到虚实共生,从元宇宙到AI,红毯本身也成为上海科创发展的一个微小切面,不断拥抱新技术,不断突破最前沿,是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高度和硬实力。

十余年里,我们的目光聚焦科技节红毯,聚焦红毯上的人,聚焦上海科技节,透过人的多元化与技术的前沿化,终究要折射出的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立体图景——这里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这里既尊重顶尖大脑,也珍视工匠精神;这里既拥抱硬核科技,也深耕科学传播。

上海科技节是科学精神与城市品格的共鸣,是科学家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创成果的交响。而当人形机器人迈出红毯上的第一步,当一条红毯也将自身游离在虚实之间,这座城市正在努力对话未来。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单项奖金100万美元!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上海这位科学家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6日公布2025年获奖名单。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发现关键化石证据,共同确立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理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戴希、上海交通大学丁洪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5-08-08
  • 科技之最

    中国科学家破解演化与量子之谜!2025未来科学大奖,720万重奖

    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从恐龙羽毛到量子芯片,他们用“中国答案”重塑世界科学版图核心速览生命科学奖:季强、徐星、周忠和凭辽西化石证据,终结150年“鸟类起源”之争物质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开创拓扑电子材料,为量子计算铺就“中国路径”技术革新奖:75岁卢志远以三维存储技术,让手机存储量暴增..

    2025-08-08
  • 科技之最

    鸟类起源恐龙的化石证据、拓扑电子材料突破……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8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获悉,2025年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因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

    2025-08-08
  •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七位科学家获奖

    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三位科学家获“生命科学奖”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5-08-08
  • 科技之最

    「科学」有史以来最值得阅读的15本科学书籍,扩展你的认知维度

    普通人想提升科学认知,却总被专业术语和复杂公式劝退。近期网络热传的“15本必读科学书单”精准踩中知识焦虑,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卡尔·萨根《宇宙》等经典著作集体上榜。这份书单真正价值在于打通了专业知识和大众理解的壁垒,用故事思维重构硬核科学。当量子纠缠成为社交话题,当ChatGPT引发全民讨论,科学认知..

    2025-08-06
  • 娱乐之最

    事实证明,被传卖掉上亿豪宅移民美国的王刚,已经走上另一条大道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HXY“一个沽名钓誉的戏子,真把自己当盘菜了,文物都敢破坏”!凭借八面玲珑的“和珅”,让他成为娱乐圈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事业巅峰之际,却因“砸碎上亿的国宝级古董”,引发全网抵制浪潮。即使名誉受..

    2025-08-04
  • 科技之最

    用看得见的魔法,点亮孩子心中的科学之光

    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这是好事。好奇心,是科学启蒙最珍贵的种子。当科学遇见童心:一场看不见的奇遇空气中漂浮着什么?孩子的小手在空中挥舞,想要抓住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东西。我们告诉他们那是气体。但对一个五岁的小朋友来说,气体这个词。太抽象了。二氧化碳——这个听起来很高深的名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一次..

    2025-08-04
  • 时尚百科

    买了一条新裙子

    买了新的小裙子男朋友说太暴露大街上很多女孩子这样穿也不知道夸夸人家...▽第一次穿这样的百褶裙男朋友却接受不了是不是男人都不能接受女朋友穿衣服太暴露了呢~

    2025-08-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