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大跌分析
“跌跌不休”的日元,恐怕是近期全球外汇市场上最引人关注的动向了。2021年至今,日元对美元贬值接近20%。4月20日,日元汇率一度跌破1美元兑129日元关口,创下自2002年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也继2015年之后,再次突破20大关。
作为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汇率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影响力不言自明。日元暴跌,对那些对日贸易频繁的企业、行业和城市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01“日元一跌,我们有赚等于没赚。”企业主们上一轮发出如此感慨,还是2013年至2015年间,日元汇率大幅波动的时候。2022年,这一幕重新上演。就在年初,1万日元尚能兑换约560元人民币,但到了今天,只值500元人民币。
且不考虑大宗商品涨价等因素,单从汇率波动来看,对于一些对日贸易企业而言,国内的产品可能还在生产线上,之前的外贸订单已经被下跌的汇率“吃掉”了利润,甚至亏损。日元持续贬值,这时候是继续生产,还是砍掉订单?陷入两难。
不止是一些对日出口的加工企业,出海的游戏行业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近几年国内游戏市场监管趋严,不少游戏厂商都在向海外市场拓展。市场研究机构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移动游戏市场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84.5亿美元,同时也是我国手游出海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
去年,我国共6款产品进入日本手游全年畅销榜Top20。按照人民币计价,这些畅销手游,月流水往往数以亿计。简单计算,日元汇率最近一个月的“跳水”速度,对这些爆款游戏的营收影响能达到千万人民币级别。
不过,对于海外代购而言,创新低的汇率又带来另一番景象。小雪(化名)定居日本后就做起了代购生意。近期日元汇率走低,一些专柜商品定价也没上涨,她就多次以汇率为由吆喝“买买买”。4月23日,小雪发朋友圈称:“日元汇率低谷,现在买比几年前没涨价的时候还便宜。”
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讲,大幅度波动的汇率,从短期来看,会带来明显的汇兑损益,从而影响企业的营收、成本以及现金流;从长期来看,叠加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将关系到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议价能力、成本效益、资金配置等多个方面。
近期,日元贬值引发投资者关心,他们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提问那些对日贸易的上市公司:公司外销业务,有没有应对日元汇兑贬值的预案?日元贬值,对公司进口原料产品是否会产生有利影响?日元贬值,贵公司在日本的资产是否做好准备?
有的公司回应,“公司的外销业务主要采用美元结算”;有的公司称,“将在需要时,通过适时运用外汇套期保值等汇率避险工具,最大幅度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汇兑损益的影响”。
02影响了企业,自然也有可能影响到地方对日的进出口贸易。
受日本国内经济疲软和外部环境影响,跨入21世纪后,日元经历过几轮大幅贬值。
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分局业内人士曾撰文指出,“实证分析表明,日元贬值对(浙江对日)出口的影响是明显的。”在全省对外出口整体都在增长的情况下,对日出口却同比下降。
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抗汇率风险能力明显强于加工贸易。2000年、2001年,浙江对日出口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比重基本持平,分别为63%、36%,到2002年上半年,在日元贬值负面影响加深的情况下,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加工贸易比重下降。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当时浙江对日出口产品以纺织服装、机电、食品类为主。面对汇率贬值,不同领域的产品有不同走势——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所受冲击最大,使其一度丢失过去浙江对日出口“半壁河山”的地位;相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及其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分局业内人士在文中对此分析,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能够逆势上行,是因为相比纺织服装产品而言,他们的附加值更高、可替代性更小,更易“重新定价”。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地方出口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同走势,同样体现在第二轮日元大幅贬值的影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