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恐惧时它贪婪,黑石如何成为全球资本之王?
导语:黑石创始人表示,“真正的资本之王,永远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另类投资公司,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至今市值近千亿美元、业务丰富多元的另类投资机构,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卓越的资产管理能力,成为了无数投资从业者心中的灯塔。
那么,黑石集团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又为何犹如金融浪潮中的弄潮儿,总能在波涛汹涌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揭开这个金融巨头的神秘面纱。
1
华尔街“忘年交”的创业之路
1985年,纽约曼哈顿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两位雷曼兄弟前高管——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on)与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正为一家新公司的名字争论不休。
彼得森比施瓦茨曼年长了21岁,入职雷曼兄弟之前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商务部部长,拥有强大的商界及政界的关系网络。
在雷曼兄弟公司,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曾是并肩作战的伙伴。然而,雷曼兄弟内部早期的“背刺”文化却让这段合作充满了波折。
当时,以交易部负责人刘易斯·格鲁克斯曼为首的一伙人发起了“逼宫大战”,公司人心惶惶,彼得森也被迫离开公司。
尽管施瓦茨曼曾鼓励彼得森反击,但他最终选择顾全大局,黯然离职,而施瓦茨曼却被新东家“束缚”,留任一年之后才能离开。
这段经历让施瓦茨曼深刻体会到华尔街的残酷,也让他更加渴望自由,决定接受选择创业的彼得森递过来的“橄榄枝”。
从创业角度来说,俩人性格其实十分互补,彼得森拥有广泛的商业和政治人脉,性格宽容大度,善于凝聚团队;而施瓦茨曼则果断坚定,执行力强,而且都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声誉,是再合适不过的商业搭档。
1985年,俩人分别拿出20万美元准备成立一家公司,专门从事并购业务。
彼时,华尔街流行直接用创始人名字来为新公司命名,可他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太“俗气”,决定要隐晦地将自己融入到新公司之中,便将其姓氏中的“黑色”(Schwarz)与希腊语“石头”(Petrus)结合,从而诞生了“黑石”(Blackstone)。
公司起步时条件十分简陋,不大的办公室被两张办公桌和一张二手会议桌塞满,员工只有彼得森的秘书。
当时金融并购行业,财大气粗的收购方往往对其收购的资产采取强硬控制措施,招致被收购方反感。而黑石却采取了开放式策略和甘愿久居合作者之下的态度,从而赢得了客户信任。
在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看来,将双方利益深度绑定,彼此目标一致,才能让黑石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也被视为黑石未来投资战略的圭臬。
正是始终坚持共享资源、共担风险的战略原则,黑石才得以日后无论是在项目争夺,还是投后管理,都能凭借伙伴的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稳固其在全球资本领域的地位。
2
从私募股权到多元化布局
公司创业时,正值华尔街泡沫鼎盛的80年代,黑石敏锐察觉到危机背后的投资机会,选择“困境资产收购”方式切入市场。
简单说,就是黑石通过“杠杆收购”被市场低估的资产,重新注入运营资源后实现其价值重塑,再以数倍溢价退出。
起初,黑石的目光投向的是房地产领域,他们以拿着为数不多的资金,通过设立酒店特许经营公司,顺利处置了一系列不良资产,积累了宝贵的不动产投资经验,也扩大了自身在投资领域的影响力。
一系列成功的“杠杆收购”让初创时期的黑石尝到了“甜头”,也激发起更大的野心。
这场漂亮的战役,不仅让黑石坚定了在私募股权领域持续深耕的信心,同时还利用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另类投资领域。
所谓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是股票和债券等投资工具以外的非主流投资工具的总称,通常包括房地产基金、证券化资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大宗商品、艺术品等。
事实上,以黑石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另类投资机构多成立于20世纪晚期,经历过多次经济、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投资机构。
1991年,黑石通过收购Henry Silverman领导的一系列酒店业务,正式开创了长达十年的“低买高卖+杠杆放大+主动管理”的经典投资模式。这种模式被不断复制和优化,不仅成为黑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被华尔街诸多另类投资机构争相效仿。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股票市场持续低迷。黑石敏锐地察觉到市场风向的转变,果断将战略布局转向债务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2000年10月,黑石从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手中收购了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7 World Trade Center)的抵押贷款,成功切入债务市场并迅速站稳脚跟。
此后,黑石又在2002年通过参与阿德尔菲亚通信公司(Adelphia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和查特尔通信(CharterCommunications)的债务重组项目,收获了可观的收益,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债务市场的地位。
与此同时,黑石不断拓展业务边界,继续探索多元化的投资策略。2006年,黑石正式推出多空股票对冲基金业务Kailix Advisors,不仅在对冲基金领域站稳脚跟,手中掌管的资产规模也达到了800多亿美元。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市便成为多数创始人共同的梦想,黑石也是如此。
2006年,时任花旗投资银行负责人迈克尔向施瓦茨曼抛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让黑石去资本市场募资,成为第一个可以募集到永久性资本的基金管理人。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议,而且也正中施瓦茨曼下怀,可他知道黑石上市最大的阻力却是老搭档彼得森。
彼得森在黑石集团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那时已经退居二线,忙着撰写书籍以及各种喜欢的事情,可他还是对上市竭力反对,担心公司上市后会有种种限制。
不过,在施瓦茨曼的苦苦劝说下,特别是他拿出与高管团队早已准备好的上市规划与方案,最终让彼得森勉强接受了上市提议。
2007年6月21日,黑石成功通过IPO上市,募集到41.3亿美元,成为2007年美股第五大IPO(次于Visa、ATBlackstones Global Investment Strategy.Bloomberg L.P.
[5]The Blackstone Group Corporate Website.(2025).New York:The Blackstone Group.
[6]AnnualReports.com.(2014).FORM 10-K
[7]虎嗅网,(2012),《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
[8]小牛行研,(2022),黑石集团发展历史
[9] 未来智库,(2023),2023年黑石集团专题研究:冲出另类投资赛道的私募巨头
[10]中融信托,创新研发部,黑石集团商业模式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