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馆子吃什么
中新财经6月7日电 (左宇坤 宫宏宇)“5号夜晚,是北京恢复堂食前的最终一晚。我在路边走着,点了一把烤串,听到街边的小店老板悄悄跟熟客说,12点以后就能进来坐坐啦。”
自6月6日起,北京市除丰台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区域外,其他地区餐饮经营单位开放堂食服务。热闹的北京回来了吗,
零点的店门口排满了队
“我和朋友6号的零点整来到一家海底捞,没料到居然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了,等了半个小时才进去。我们吃到凌晨3点多,中间一直有人进来。”北京市民吴久(化名)对中新财经表示。
据该店服务人员介绍,不少顾客深夜前来等候,只为第一时间吃上火锅:“一开门就来了几十桌客人,一度需要排队。直到凌晨3、4点,都有顾客陆续到店。”
“我觉得我算是报复性堂食吧!不能堂食真的还是挺不方便的,约朋友吃饭都是在家里,少了很多氛围,感觉餐饮业也很不容易。”吴久说。
恢复堂食第一天的北京颇为热闹。6日中午,西单商圈迎来了久违的食客,不少在附近工作的年轻人赶趟来打卡解封后的第一顿堂食正餐。
中新财经注意到,尽管是工作日中午,有的餐厅客流量已经爆满,门口排起了长队。“已经不记得要去的店在几楼了”,一对在金融街工作的情侣边查看地图边打趣说道。
同时,一些靠近办公地点的餐馆生意也不错,和同事一起吃顿午饭给回归线下办公的第一天增加了不少仪式感。
到了6日晚间,商圈里排队堂食的顾客也有所增加,中新财经注意到,排队的门店以火锅、烤肉、串串香等外卖受限较多,堂食依赖程度更高的商家为主。
“今天夜晚排队的的情况大概是疫情前周五夜晚的程度,六点多来排队的话,大概要等两个半小时。”一位火锅店工作人员对中新财经表示,好久没这么忙活了,心情还是很激动。
但对于久违的堂食,感触最深的还是从事餐饮业的老板们。
新挑战与新体验
“不让葛屋吃,只能滴楞走。(不让在屋里吃,只能提走)”在北京西城区开了一家烤串店的东北人李师傅,在这一个月里总是操着一口东北口音和顾客说这句话,久而久之,他还把这句标语打印出来贴到了门上。
李师傅的店开在一家以餐饮为主的商业街上,疫情加上停止堂食,商圈一下子少了至少三分之二的人流。“之前不咋送外卖,总感觉烧烤还是刚烤出来、一撸签子‘冒火星’的时候最好吃,但现在也没办法了。”
这一个多月里,李师傅的店不仅上架了线上外卖平台,而且周围15公里的订单都可以免费送货。“反正员工们也没啥事干,送货呗,都让他们上街溜达了。”
“往乐观了想,还不用洗盘子了呢!”李师傅回忆道,彩奇网,这段日子里常常有顾客来店里自提,也不着急回家,往店门口的马路牙子上一坐,用牙咬开酒瓶盖,拿起串儿就开吃。5月初北京的飞絮还挺严重,吃一嘴毛也不在乎。
李师傅看到便会送过去一个马扎或者坐垫,不忙的时候还会一起聊几句。“那会儿温度还不算高,太阳不大还有微风。有顾客跟我说,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热热闹闹的街道口,还有好吃的饭食儿。”
李师傅周围的邻居商铺们也在这段时间有了新的尝试和体验。“有做铁锅炖的,直接把铁锅架户外,铲一盒20块带走;有做烤肉的,买套餐送个小锅,自己在家也能烤;有做日料、西北菜的,能摆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摆摊了。”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同时经营了西餐店和火锅店的餐饮人郎女士。“刚刚接到‘五一’不能堂食的消息时心头一慌,但还是侥幸觉得只是假期的短暂之举,应对之策只是简单地在群里和熟客随机联络感情,提醒可以线上点单线下自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