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45克!全球最轻、最小的儿童版“人工心”在武汉植入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摄影记者 刘中灿
通讯员 彭锦弦 聂文闻 王继亮 赵炯 刘坤维
4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布,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历时3年研究,自主研发了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儿童专用磁悬浮“人工心脏”。
再刷纪录:儿童版“人工心”仅重45克
儿童心力衰竭外科治疗是全球医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4万名心衰患儿住院,约7%~10%亟需心脏移植,而全国每年儿童心脏移植手术不足百例。
无法等到合适供心的患儿,需要通过“人工心脏”暂时承担心脏泵血功能,为心肌修复或等待供心争取宝贵时间,赢取生命转机。然而,现有设备多针对成人设计,低于30斤的小患儿因体重低胸腔狭小等解剖结构限制,长期面临“无泵可用”的困境。
如何让更多心衰患儿拥有重生的希望?董念国教授下决心,要为他们研发出专属的“人工心”。
作为国内儿童心脏移植领域的领跑者,协和医院已累计完成221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积累了全球领先的临床经验。2021年,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启动了全球首个针对低龄、低体重患儿的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研发项目。
该项目由协和医院牵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同时联动国内外19家顶尖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我们反复研讨、推敲设计细节,从泵头尺寸到导线规格逐项优化。”董念国介绍,团队为了能够最终研发出性能最先进的磁悬浮人工心脏,团队需要不断压缩装置体积重量,同时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董念国表示,该装置能耗降低,电池的续航能力更长;稳定性更强,能满足患者急转运的安全需求;转速调控更精准,转速范围为1500-3600转/分钟,可根据患儿的实时循环支持需求调节,避免过度泵血导致的功能损伤。
从概念设计到体外模拟实验,从动物实验验证到临床应用,历时三年,最终实现了微型化磁悬浮技术的再突破,首次为全球心衰儿童的治疗提供了中国“心辅助”方案。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体积最小、重量最轻人工心
2025年3月30日,7岁终末期心脏病患儿俊俊在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夏家红教授团队的全力救治下,成功植入了这款儿童专属的磁悬浮“人工心”。
2025年3月,俊俊一家从山东聊城前往湖北武汉,求助董念国教授。经详细检查后发现,俊俊为O型血阳性,供心匹配困难,且孩子已出现呼吸困难,需要ECMO辅助。
“长期使用ECMO辅助,并不是长久之计。”董念国教授介绍,3月19日,俊俊发生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团队为他紧急实施ECMO辅助,但长时间辅助会增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风险。
此时,严重心衰的俊俊经不起长期等待。董念国教授立即组织科室讨论会诊,在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之后,决定为他实施儿童专用的磁悬浮“人工心”植入术。
“这个‘微型泵’给了孩子恢复心肌功能,等待供心的窗口期。”董念国教授介绍,手术耗时5小时,患儿术后心肺功能、肝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俊俊便恢复自主呼吸,术后5天转入隔离康复病房。目前,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有希望进行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