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4-17 11:40科技之最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隆重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无人、载人潜水器实现谱系化发展。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大型邮轮、外贸“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

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只需百万分之一秒,就能求解现有超算200亿年才能解出的特定数学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英国知名杂志《经济学人》甚至这样说:“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

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研发体系和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过去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这是特定时期不得不为之的跟随战略。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由于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存在短板,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比如我国钢铁年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一半,却仍生产不出某些特种钢材,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依赖他国,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发展滞后问题突出……如果关键核心技术被封锁,我们必将面临“卡脖子”的困境。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组织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不是一国之力可以解决的。要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让科技造福全人类。(田赟宗)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国际最权威科学机构:中国已超越美国,正成为新世界科技超级大国

    日前,国际科学界迎来了一则震撼消息:享有盛誉的英国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作为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的幕后推手,公布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已经在科技竞赛的赛道上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正稳步迈向全球科技领头羊的新地位。关注【普适不存在】解锁科技与产业的无限可能本次发布的《2024..

    2025-04-28
  • 科技之最

    2024年六大科技趋势前瞻,最热门的技术都在这里了

    2024年,科技领域将迎来多项重要趋势,其中最热门的技术包括:1.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技术。2.零信任网络安全框架:零信任安全模型将成为网络安全的主流之一,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外部威胁和内部泄露。3.边缘计算:随着“云边端一体化”战略的加速..

    2025-04-28
  •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哪家最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哪家最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哪家最牛”时,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各家公司在不同的领域和维度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探讨几家备受瞩目的中国高..

    2025-04-27
  • 世界之最

    中国第一高楼登上科技之巅 “超级工程”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资料图:上海中心大厦施工建设中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是中国第一高楼,也是我国唯一突破600米高度的建筑。这座创造了无数个NO.1的中国第一高楼,今天再一次登上创新荣耀的巅峰——在上午刚刚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 “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5-04-27
  • 世界奇闻

    神舟二十号发射:探索宇宙新征程,科技发展新高度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伟大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神舟二十号的发射,承载着重要的任务。此次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他们将执行空间站轮换任务,驻留约6个月。这意味着我国在空间站的长期运营和维护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后续..

    2025-04-26
  • 世界奇闻

    【学习小组】习近平: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来源:海外网【学习小组按】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5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编辑/钟祺海报/星光来源/..

    2025-04-26
  • 科技之最

    向着科技强国不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纪实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科技创新..

    2025-04-24
  • 交汇点评︱“最奢侈的基础课”造就“最奢侈”的科技高度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中再添两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85岁的国际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李德仁和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两位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奋力投身科技创新,用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

    2025-04-2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