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的一生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死后为何还会被挖坟掘墓?
公元669年,唐初一代名将李绩,去世于长安,终年75岁。李绩一生对唐朝贡献极大,不但曾追随李世民,参加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几次关键战役。后来还参与过唐朝对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句丽等边疆政权的战争,可谓是战功彪炳。
李绩去世后,皇帝李治追赠其为太尉,陪葬昭陵,并且在李绩下葬之时,亲自为其扶棺送行。可谓极尽哀荣。然而讽刺的是,就在李绩下葬十五年之后,武则天就把他从坟墓里刨了出来,剥夺了他生前的所有荣誉和爵位,而且还杀了他们全家。
仅仅过去了十五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一代名将李绩,为何让武则天如此痛恨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李绩他们家谋反了。
在正史上,徐家祖上也是很显赫的,时代做官。不过后来,因为改朝换代的缘故,到了他爹这一代,就回家做了个土财主。原本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业,徐家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富豪。可是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因为朝廷对百姓压榨的实在太过分,搞得徐家这种富豪也活不下去了。所以,当时徐世绩的父亲徐盖,一气之下,直接在当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带着徐茂公投奔了瓦岗军。
这一年,徐世绩还未满十八岁。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徐世绩历经隋末的风云动荡。先是在瓦岗军中南征北战,瓦岗军战败后又投降了唐朝,而后在作战过程中被窦建德俘虏,在窦建德这边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又再次投唐。然后追随秦王李世民,击败诸多强敌,逐渐帮助唐朝统一了天下。再之后,徐世绩被派到了山西前线,负责抵御突厥。
因为投靠唐朝的时候,徐世绩还同时带了瓦岗军的许多地盘,等于是立下了大功。所以,投降唐朝之后,李渊给他赐姓为李,徐世绩也从此改名为李世绩。
李世绩坐镇山西前线的这两年里,唐朝高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历史上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期间发生的。玄武门事变发生的时候,李世绩虽然是典型的秦王党成员,但因为当时正在山西边境,所以也就没参加玄武门事变。不过,这对李世绩来说,倒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从初入瓦岗军的毛头小子,到如今独当一面的唐军大将,李世绩已经打了整整十五年的仗。这十五年仗打下来,李世绩先后追随过李密、李世民、李靖等用兵奇才,征战四方。所以,此时的李世绩,已经堪称是唐朝第三能打的顶级名将了,仅次于李世民本人和战神李靖之后。
这样的李世绩,不管谁上台,都只能竭尽全力地笼络。就算没参加玄武门事变,依然会成为李世民依仗的大将。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整个贞观年间,李世绩大多镇守在边疆地区,负责统领唐军对外作战,先后参与了唐灭突厥之战、唐平吐谷浑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平高句丽之战等多次大战。而且,随着李靖逐渐老迈,再难领兵,李世绩就成了唐军内部,最合适的统帅型人才。前面的突厥和吐谷浑两场大战,李世绩还都是李靖的副手。但到了打薛延陀的时候,李世绩就已经开始成为唐军的最高统帅了。
不过,相比前几次大战,唐朝对高句丽的这场战争,有点特殊。
相比其他几个敌人,高句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政权。此前唐朝击败的突厥、薛延陀和吐谷浑,都是典型的游牧政权。唯有高句丽,是一个农耕文明政权。对付游牧政权,只要一战打掉他们的主力,就算是成功了。但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农耕文明政权,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农耕文明政权,恢复能力更强,战争韧性也更强。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亲自出征,亲自统帅唐军征讨高句丽。在这场大战当中,李绩则是作为李世民的副手,一起参与了辽东战事。一场大战之后,唐军以数千人的战损,打掉了高句丽的数十万精锐。但最终,因为天气转冷,唐军补给不足,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军。这一战,唐军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胜果,但没能一战灭掉高句丽,李世民还是将其视作自己的失败。
经过这场战斗后,李世民事后也和唐军高层将领,讨论过战争得失。最终,唐军高层形成了一个一致看法:想要灭掉高句丽这样的农耕文明政权,就必须要连年进行袭扰,不断削弱高句丽。等到高句丽削弱到一定程度之后,唐军才能最后一战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