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瑾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公谨是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不是北京顺义人,而是河南濮阳人。张家也不是什么北京地区的豪强家族,而是世代为官。张公瑾的曾祖,在北魏的时候还做过侍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
但是后来,因为时代变迁,中间经过了好几次改朝换代,所以张家也有所没落。
另外,多说一句,张公瑾出生于公元594年,他只比罗艺小六岁。因为张家一直都在河南这边生活,所以张公瑾也从来没有去罗艺麾下做过官。至少在隋朝的时候,俩人是根本不认识的。
因为家世比较好,所以张公瑾成年之后,就直接入仕做官了。但无奈的是,张公瑾开始做官的时候,恰好赶上隋末农民起义。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闹得很凶了。再加上张公瑾的家乡又是在河南,入仕之后也是在河南做官。而隋朝末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就数这地方的农民军闹得最狠。所以,张公瑾当官的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张公瑾入仕的同时,在河南这边的众多农民军当中,以李密和翟让为首的瓦岗军,开始崛起,继而横扫整个河南,成为隋末最强大的农民军势力。再之后,隋炀帝为了灭掉瓦岗军,派王世充进驻洛阳,和瓦岗军展开了死战,结果却被瓦岗军击败。王世充被击败后,大半个河南已经完全落入了瓦岗军的控制之中。所以,张公瑾所在的开封地区,当时也落入到了瓦岗军的手里。
瓦岗军战败后,作为瓦岗军领袖的李密,直接逃往关中,希望依靠关中李渊的势力,东山再起。但李渊是何等老谋深算,非但没有上当,反倒是把李密的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最终,瓦岗军全部投降了李渊。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内发生的。当时张公瑾正在河南鄢陵这边,做一州长史。类比现在的官位,大概相当于市委秘书长。短短一年之内,鄢陵乃至整个开封,多次易主。先是归王世充控制,然后又被瓦岗军控制,接下来瓦岗军又整体投降了唐朝。如此快的变化,瓦岗军也没来得及对当地的领导班子进行撤换。这就导致瓦岗军投降的时候,张公瑾还是这地方的官员。
这个时候,张公瑾和当地的刺史大人崔枢,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直接投降李渊比较好。毕竟,当时整个瓦岗军名义上都投降了李渊,他们随大家一起,也无可厚非。至于王世充,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而且也不是什么明主,李渊显然比王世充更值得投靠。
所以,武德元年,25岁的张公瑾,正式投降了唐朝。
但是,投降唐朝之后,张公瑾的位置却有些尴尬了。
首先,张公瑾是典型的投降官员,这种官员正常情况下,想升官是很难的,而且很容易被人当炮灰。其次,张家是典型的山东士族,而李唐王朝是依托关陇士族起家的。这就导致张公瑾投降之后,在上层缺乏靠山。
另外,最关键的是,瓦岗军投靠唐朝的时候,王世充在洛阳还有很强大的势力,瓦岗军原属地盘的周围,也有很多强敌。再加上在这之后,唐朝的主力又被调去西边,去应付西边的薛举,以及山西的刘武周,无暇东进。所以后来,瓦岗军的这部分地盘,就处于强敌环伺的处境,被周围的邻居们渐渐吃光了。
如此一来,作为当地官员的张公瑾,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而且还要被小心当成炮灰,日子可就难过了。就连他的老大,那位刺史大人崔枢,同样也是如此。最惨的时候,武德四年,徐元朗反叛,围攻河南虞城。当时唐朝在这边的兵力本就有限,高层又处于一种诡异的斗争状态当中,搞得河南战场十分被动。
所以当时的张公瑾与崔枢,就被派去收虞城,手底下只有一百多个当地豪强家族的。要不是这俩人确实有点能耐,再加上那些豪强家族为了保护自家的孩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艰难守住了虞城。恐怕张公瑾在这一战当中,早就玩完了。
在这一战之后,又过了不久之后,随着李家彻底平定山东,北方算是彻底稳定了下来,再也没什么大仗了。而经过这几年的苦战之后,张公瑾也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再这么打下去,自己肯定是免不了被当成炮灰的命运。
最好的法子,就是在高层找一条足够粗的大腿去抱。
但问题是,要抱哪条大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