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可视科学:用可视化技术诠释科学之美

2025-03-21 10:12科技之最

周莹莹 詹伟伟

科学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在“科大硅谷”蜀山园,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年轻团队——安徽可视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视科学”)。他们致力于成为“科学翻译官”,运用可视化技术将科学原理和重大科学成果生动地展现给公众,引领大众以全新视角认识科学实验室,感受科学的魅力。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讲述3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生动展示国家20余座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科研成果。

技术迭代 从传统呈现到沉浸式体验

公司创始人杨远帆,是中国科大2021级力学系在读博士生,今年即将完成学业。为推动团队技术的持续进步,近期他频繁穿梭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机会。目前,团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13个科研项目的可视化制作。

杨远帆和团队成员马达加斯加留学生在实验室工作

据了解,可视科学的团队成员来源广泛,既有深耕国内科研的中国科大、复旦校友,也有来自马达加斯加的中国科大留学生。从传统的4K科普视频起步,团队历经三次技术迭代,如今已发展到最新的XR交互系统。副总经理王达开展示了团队代表作之一《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作品运用3D可视化技术,将量子计算这一抽象概念以逼真、立体的模型呈现在观众眼前。”在此基础上,团队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戴上VR设备,真切感受量子科学,告别书本理论的局限。

“团队的科学动画技术已较为成熟,但还缺乏交互性。去年,我们开始探索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以及使用AI生成内容(AIGC)来加速科学可视化产品的生产,让科学原理和技术成果可以变得更加可知可感,甚至可触可解。”杨远帆表示,近期,团队正和中国科大刘子奚副教授合作,基于反场箍缩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研发VR教学系统。

科学顾问 搭建专业“翻译”桥梁

“科学顾问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是连接专业科学知识与我们可视化创作的关键桥梁。我们希望吸纳更多热爱科学、热爱科普的人加入科学传播。”杨远帆介绍,目前可视科学的科学顾问团队由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数十名在读硕博生组成,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领域,他们不仅参与选题论证,更在关键技术细节上提供专业指导。“比如,在同步辐射装置可视化项目制作中,团队与物理学家共同设计了粒子加速轨迹的动态模型,确保科学准确性与视觉表现力的平衡。”杨远帆说道。

政策赋能 构建创新生态闭环

可视科学所在的“科大硅谷”蜀山园科创驿站科大站,不仅为团队提供一年免租期,还依据团队的成长规模贴心协调场地。“去年6月,随着团队规模拓展,在驿站的协调下,我们从12个人的工位顺利搬到了24个工位的空间。今年6月,我们即将搬入人工智能大厦,这将为我们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发展空间。”杨远帆表示,这样的支持让团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蜀山区从立项支持、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给予了创业者很大的支持,去年在科大硅谷平台的帮助下,顺利申请到200万初创免息贷款,目前,我们也进入了‘天使轮’,我相信未来的前景会更好。”

可视科学创作的费米子哈伯德冷原子模拟动画

在可视科学的实验室里,量子波动化作流动的光带,核聚变绽放成旋转的火焰,这个年轻团队正用科技与艺术的双重笔触描绘未来图景。“目前,我们70%的客户来自科研院所,今年我们将拓展科技型企业市场,用科学可视化技术助力企业科技研发成果多维度展示。”杨远帆表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可视科学”的愿景是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将中国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展现给世界,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周莹莹 詹伟伟)

猜你喜欢

  • 机械之最

    玉米收割别犯难!老农经验+科学方法,教你找准最佳时机

    最近在田间和农户聊天,发现大家都被同一个问题困住:眼下的玉米到底该收还是再等等?收早了担心产量受影响,收晚了又怕突如其来的天气坏了事儿。其实不用纠结,今天就结合老辈经验和科学判断,帮大家把这件事彻底说明白。首先得明确一点,玉米收割没有“一刀切”的答案,关键得看三块:自家地块的情况、种植的玉米品种,还..

    2025-09-23
  • 世界记录

    折纸青蛙跳出1.45米!广西师大师生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我们想让科学变得更生动”

    “我们想让科学变得更生动。”一只折纸青蛙能跳多远?广西师范大学陈海深教授带领两位学生挑战“纸青蛙跳远”,仅指甲盖大小的折纸青蛙,却跳出了1.45米。9月11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吉尼斯世界纪录获悉,这一成绩成功创造了“折纸青蛙跳跃最远距离”吉尼斯世界纪录。9月11日,陈海深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折纸青蛙原本只是校..

    2025-09-20
  • 科技之最

    【科学之光:点亮人类文明的伟大灯塔】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如一束璀璨的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推动着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从古代的火药、指南针,到现代的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如一盏明灯,照亮未知的黑暗,带来希望与变革。科学的起点:好奇心点燃的火花科学的种子,源自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察,..

    2025-09-19
  • 植物之最

    铁:植物的“生命之血”!功能、用时与搭配的科学指南

    在植物体内,铁(Fe)是叶绿素合成和电子传递的“核心元素”,如同血液中的铁对人类一样重要。它虽然被归类为微量元素,但其功能却影响着植物能量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理解铁的角色、精准把握其施用时机,并处理好其复杂的元素关系,是解决缺铁黄化症的关键。一、铁的核心功能:能量生产的“总调度”铁的功能高度集中于光合作..

    2025-09-17
  • 科技之最

    抗战中的科学力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的硝烟中,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科学事业遭遇狂风骤雨。中国科学家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他们颠沛流离、辗转内迁,在根据地和大后方快速恢复研究工作;他们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他们在空袭和饥饿中持续深入研..

    2025-09-17
  • 科学进万家,科普正当时

    2025年9月全国首个科普月科学进万家,科普正当时几天前,3年一遇的血月月全食震撼夜空。“天狗食月”前夕,河北省科技馆的首场夜场科普活动中,孩子们围着望远镜蹦跳提问:“月亮上为什么有黑影?”“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走路?”这场让科学在夜晚“发光”的活动,既是贴合天文热点、贴近大众需求的科普实践,更成为当下科普..

    2025-09-17
  • 天文之最

    地球82分钟染红月亮,血月到底是玄学还是科学?

    前两天凌晨的血月,是不是把你朋友圈都刷爆了?9 月 7 号晚上到 8 号凌晨那几个小时,多少人顶着困意爬起来,就为了看那轮红彤彤的月亮挂在天上!说真的,这 2025 年唯一的血月也太给面子了,被地球影子染成红色足足 82 分钟,还是未来 15 年里最长的一次月全食,亚洲、澳洲西部和非洲东部的人都赶上了这波眼福,没看着的朋..

    2025-09-13
  • 科技之最

    全释硬科技丨战火纷飞的岁月 他们是抗日救国的科学脊梁

    九三阅兵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但我们不能忘却,8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扛着枪上战场,却用公式、图纸、试管、仪器,筑起了一道烽火硝烟中的科技长城,他们就是抗日救国的科学脊梁。被徐悲鸿誉为“科学之光”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七七事变”消息传至巴黎,他当即在国际场合怒斥日军暴行。..

    2025-09-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