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弄潮儿向涛头立 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2025-03-19 10:07科技之最

原标题:弄潮儿向涛头立 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一)

一个世界大会的日期,因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重叠,今年特意推迟到3月3日至6日举办。

这一礼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也是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尊重,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的独特世界叙事。

这是素有行业“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行业最新技术集中亮相。因连续多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俗称“巴展”。

今年超300家中国参展商,成为“巴展”上一道“非常抢眼”的风景——

华为5.5G技术,赋能车路协同,身处“巴展”,可操控中国东莞的无人车;宇树科技机器人,手牵机器狗,机械臂和仿生足配合默契……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会长葛瑞德认为,中国的广阔市场具有规模化特点,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成效突出,“这样市场与创新的组合每天都在中国催生技术进步”。

中国DeepSeek问世,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形容为硅谷人工智能发展的“转折点”。这一人工智能大模型,可在低算力成本下实现顶尖模型性能,且以开源共享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应用。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自主技术突破,将东方美学的写意基因注入现代动画工业体系,“以顶尖动画技术与深刻叙事重新定义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高度”,接连刷新全球影史多项纪录。

这段时间,中国的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人们想象。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创新正在经历密集井喷。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

弄潮儿向涛头立,靠的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

百年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曾有外国政要认为,中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虽然众多,但在创新领域毫无建树,“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这样的偏见,一次次被“打脸”。

从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到Innovation from China(创新源自中国),从个别国家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创新”到试图“封锁压制中国”,新时代中国经历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封锁,突围;打压,创新。暴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闹海”“一飞冲天”的舞台。

芯片,中国被“围堵”最惨烈的行业之一,从实体清单到出口管制,制裁大棒挥舞了6年。

“小院高墙”挡不住创新思维。老一辈科学家豪气,“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今天科研工作者硬气,“我们不是追风口的人,我们是造风者。”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和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4514亿块、1.1万亿元,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智能光计算芯片、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等一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5年,中国科研团队发表集成光量子芯片成果,《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这项工作是“重要里程碑”。

不只是芯片。神州大地上,大量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通过微创手术在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瘫痪者重新行走;

接受“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一周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出家人;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仅需百秒即可处理“超算”需要约60亿年才能解出的问题……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当下现实。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能?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新时代的***,掌握了创新中国的“密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重要讲话里有深意。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

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多少沉痛教训不堪回首。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到党中央作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决策,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这一次,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国高瞻远瞩、从容落子。

今天的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逾60%,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是世界上首个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有外媒评论:“如果拥有一片繁茂的森林,那么参天大树自然会在那里生根成长,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培育森林。”

“没有闯不过的难关”。众多中国科技企业亮相“巴展”,从一个侧面深刻表明:创新的森林,正孕育奇迹。

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科技创新是最硬核的底气。

(三)

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爬坡过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质生产力是关键动能。

“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好声音”,彰显的正是中国经济的“最强音”。

这是不少中国人的生活一瞥:语音唤醒家居设备,机器人扫拖一体;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抵达后自动泊车;穿戴登山外骨骼,“机器腿”开始助力爬山……“科技神器”改变生活。

这是一些外国友人的周末时光:打开节能激光电视,用空气炸锅精准“拿捏”牛排熟度,浏览无人机拍摄的大片……“科技爆款”来自中国。

两个生活场景,生动说明一个道理,经由市场力量创造性转化,新质生产力已深度融入经济、融进生活。

从“书架”走向“货架”,科技创新成果何以华丽转身?

“融合”,是重要一环。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

如何融合?

******深刻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无缝对接”,正是重要方法。

武汉“光谷”,175家政校行企组建产教联合体,研发者也是创业者,实验室连着生产线,助力造就500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兰州新区,“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参与”,533项科创成果落地转化,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技术成功投产,单产品产值1.5亿元……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格局为之一变,发展气象为之一新。

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最终都要落到“人”上。这也是“投资于人”的内在逻辑。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一名女患者仅在脑海中思考,脑机接口技术“指令”便操纵电脑显示出“新年快乐”。

湖北一支科研团队,提取莲藕纤维,通过3D打印方式制作定制材料,有效促进骨细胞增殖,“用藕重塑肉身”变为可能。

航天科技领域的一支团队,研发智能跌倒防护气囊,通过多轴运动姿态传感器,预判跌倒、形成缓冲,提升老年人的跌倒防护安全水平。

当供给侧“贴合”需求侧,当生产与消费深度互动,科技新成果便能激活“未来型需求”,扩容“前瞻性消费”。

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到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以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为旨归,新质生产力与广大消费者“双向奔赴”,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无限。

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新质生产力是最硬核的支撑。

(四)

开放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国际环境越复杂,越要坚持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

曾几何时,中国被贴上“山寨版”“跟随者”“拼产能”的标签。

2025年一开年,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改写剧本:对冲基金大幅加仓,国际投行密集看多,中国科创市场成为“强磁场”。德国《商报》文章指出,最近几个月全球资金在重新配置中纷纷流向了中国资产。

“去中国化”的论调没有市场,“去中国”成为科创的新方向。

巴斯夫,德国化工巨头。其在本国路德维希港的11家工厂陆续关闭,而在中国上海的涂料项目投产增产,在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投资总额达100亿欧元。

拜耳医药的开放创新中心,落户北京亦庄;大众汽车投资25亿欧元,拓展位于安徽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首个海外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新区启用……

在全球大市场中,外资为何将创新中心放在中国?

多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标准,中国牵头立项;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中国牵头制定;GE医疗全球每销售2台磁共振产品,有1台产自天津;苹果全球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在中国生产……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柱”,中国链接世界,打造更牢固的“共赢链”。

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观测申请,中方总装的阿曼首颗智能遥感卫星成功发射,中企开发的埃及水井项目让荒漠长出麦苗……中国拥有强大创新力、创新链,日益成为“世界研发实验室”,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有外国外交官惊叹,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测试新技术。有外媒坦言,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未来十年的增长门票。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2024年,全球每10块智能手机面板,有大约7块来自中国;工业级无人机,中国占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坚持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致力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开放创新推动开放发展是最硬核的定力。

未来已来。续写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要继续往前跑,一定会做得更好。”

(来源: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 机械之最

    河南民权:平原上的“中国冷谷”

    夸赞一个地方的某种产业做得好,总有类似这句话作总结:“在全国每X个产品中,就有Y个产自这里。”当然,配得上这个“文字公式”的产业,它要在当地形成产业链,且产品质量能让消费者青睐。一个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的县城,拥有57家制冷整机装备企业,其配件企业还有84家。如何理解这座县城的制冷产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

    2025-11-12
  • 科技之最

    周末遛娃新地标!成县科技馆被学生“挤爆”,沉浸式解锁科技魔力~

    周末的成县科技馆,早已不是安静的陈列空间——展厅里人头攒动,笑声、惊叹声与科技展品的互动音效交织,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科学乐园”!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同学们组团而来,不少家长也带着小朋友们奔赴这场科技之约,在趣味体验中触摸科技温度,在探索实践中点燃创新火花。走进展厅,各类科技展品前都围满了跃跃欲试..

    2025-11-12
  • 军事之最

    歼10成俄罗斯外贸威胁?俄媒称中国低价倾销,苏-57快卖不出去了

    【军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轰炸机近期,有部分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因为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尤其是战斗机销售方面存在低价补贴的倾销行为,从而严重影响了俄罗斯武器的出口业绩。虽然这不是俄罗斯官方媒体的主流观点,但多少也反映出了一些俄罗斯内部激进人士的看法,也反映了俄方内部对中俄军贸竞争的担忧。▲苏-57相关报..

    2025-11-12
  • 军事之最

    韩信:从草根到兵家奇才的传奇人生——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天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敬仰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韩信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智慧,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被誉为“兵法奇才”。韩信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残酷与辉煌,他的军事..

    2025-11-12
  • 军事之最

    韩信:草根奇才的崛起与悲剧人生,揭秘中国最伟军事天才的传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不朽的篇章。而在这些人物中,韩信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传奇人物。他出生贫寒,凭借过人的军事天赋和非凡的战略眼光,成为汉朝崛起的关键人物。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索这位“兵法奇才”的一生,从他的出身、崛起、辉煌到最终的悲剧,揭示他成功背后的秘密,以..

    2025-11-12
  • 军事之最

    卫青:从奴隶之子到大汉战神——中国历史上最沉稳的军事统帅

    在中国历史的璀璨将星中,有人以勇猛著称,如霍去病;有人以智谋取胜,如韩信;而卫青,则是以沉稳、坚韧、忠诚与战略大局观立于巅峰的军事统帅。他出身卑微,是平阳公主府中婢女卫少儿与小吏私通所生之子,幼年为私生子,成年为家奴,牧羊于陇亩之间;却在短短十余年间,跃升为汉武帝时代抗击匈奴的最高统帅,七征漠北,未..

    2025-11-12
  • 世界记录

    射击世锦赛中国队破世界纪录夺冠

    2025年步手枪射击世锦赛昨天在埃及开罗正式开赛。10米气步枪项目,中国队包揽男子、女子团体金牌。其中,由盛李豪、王竑昊、王雨桐组成的中国男队,以1898.4环的成绩刷新10米气步枪男子团体世界纪录并夺冠,将原世界纪录大幅提升4.7环。..

    2025-11-11
  • 射击世锦赛:盛李豪未能圆梦 中国队刷新两项世界纪录

    新华社开罗11月8日电(记者牛梦彤、姚兵)开罗射击世锦赛8日迎来首个比赛日,中国队盛李豪和王子菲分别在男、女10米气步枪项目上收获铜牌和银牌。期待补齐世锦赛冠军荣誉拼图的盛李豪未能如愿,不过中国队在两个非奥项目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在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中国队王竑昊、盛李豪分别以资格赛第三、四名晋级决赛..

    2025-11-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