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Ta们将镜头对准了自己,讲述江山媒体人最难忘的采访经历 下 内容: 江山新闻网✎js-news✎与你分享江山资讯 | 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江山我们一路与你同行他们活跃在我市乡村、企业、社区、学校等一线采访报道他们在台前幕后主持直播、录音编辑用文字、影像和声音等方式,讲述江山好故事,传递江山好声音。 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江山新闻网将江山新闻从业人员推到读者面前,讲述他们难忘的一次经历,倾听他们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对新闻事业的追求和感悟。 余姝:与学生亲属在一起2013年7月7日凌晨,韩国韩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客机,在美国旧金山机场着陆时失事。 事故发生后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得知此次失事航班中搭载有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夏令营活动的江山中学师生,我第一时间就赶赴江山中学进行采访。 在现场,我见到了众多闻讯而来的家长和老师。 一位母亲因一直联系不上自己的孩子,焦急万分。 我一边告知她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一边宽慰她,放下心静待后续消息。 面对有点杂乱的现场,我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在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后,立即与浙江之声进行了现场连线报道。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我一直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 为更准确地了解在美师生的情况,我还多方打听求证,与在美国的江中随行老师进行电话采访,并与我市韩亚空难赴美善后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 连续在中央台、省台、衢州台等新闻媒体发表了30多篇报道。 不少家长通过电波第一时间得到了大洋彼岸的最新情况,不少热心听众通过电波送去真心的祈祷,而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新闻的力量所感动! 记者的价值在哪里? 由新闻的价值来衡量。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记者,只有用公心写下真实,用声音传递温度,才是最大的价值。 毛梦瑶:多一些真诚沟通今年6月,我接到累倒在救护车边的周珍医生采访任务,匆匆赶到人民医院,当时周医生已经回家休息。 了解清楚大概情况后,便急着开始采访,找当时值班的医生介绍情况、同科室的医生对周医生工作的评价等。 随后来到周医生家里,周医生稍显疲惫,问完提前想好的问题后便准备离开。 离开前问了一句:“早上接送的病人现在情况怎么样,您了解吗? ”周医生说她晕倒清醒过来第一时间已经问过。 于是循着这一细节,我马上打开机器继续采访。 周医生说,当时病人大出血,情况危急,尽管身体支撑不住,但下救护车后她还是想先把病人送进抢救室,等到清醒过来立马与急救医生交接好病人情况才放心休息。 后来仔细观看监控,发现医院护工来扶周医生,而周医生一直摇头,示意护工先去护送病人。 我庆幸当时在现场多问了一句,才发现最美医生是时刻把病人安危挂心上的一份医者仁心。 在平时采访中,心里难免会有一些预设答案,现场多问一句,往往能推翻常规和预设,问出新闻的鲜活细节和真实来。 多一些真诚沟通,少一些视而不见,不仅是做新闻的方法,也是做人的态度吧。 刘博瑾:半夜出发上山采访2015年4月,我在衢州电视台挂职学习,期间参与了一次采访,至今难忘。 当时,衢州电视台正在制作《行进衢州,精彩故事》系列报道。 其中,有一条是反映衢州三十年来的森林覆盖率的报道,当中的由头便是我市塘源口乡的一个林业承包户,三十年来坚守荒山育林的故事。 因为刚从事新闻行业一年,经验不足,并且这篇报道分量偏重,刚接到任务时,我内心十分忐忑。 看完采访的材料后,我立刻与这位林业承包户取得联系,打了将近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详细了解他的“育林史”,并在脑海里初步构思了采访的思路。 接着,我又向单位的一个老记者求教,同事也十分热心地教了我不少很实用的技巧。 在实地采访时,我与衢州台的一位摄影记者组成搭档,一起去完成这篇报道。 在这期间,我们和这位林业承包户上山下山,边走边采访。 为展现育林的艰辛,我们凌晨四点不到就起来,跟着他一起做杉木日常养护工作。 最终,我们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采访。 这个虽然过程十分艰辛,耗时也较长,但让我充分了解到:经验不足就要努力学习,虚心请教,真实细致地完成每一篇报道。 刘成飞:触动心灵的采访从事电视媒体行业近3年的时间,有激励也有挫折,接受过赞美也经历过批评,总有一件事时常提醒我不骄不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那是在我刚当上记者并独立采访不久,当时我被安排去采访一个认领微心愿的活动,对象是一位脑瘫的重度残疾人,虽然已经42岁了,但智力始终停留在5岁,她的愿望是想去江郎山看看。 我负责去采访这一个圆梦的过程。 采访中,我看到了一个“5岁”孩子激动兴奋的泪花,我也看到了一个母亲高兴欣慰的笑容,我还闻到了一群“赠人玫瑰者”身上的“香气”,我竭尽全力将我学习到的摄像、采访技巧融入当中,让这些场景在电视上再现,感动我的也能够感动观众。 这一次的采访给我的触动很大,首先我很感恩,今天我头脑清楚、四肢健全,我有梦想和心愿,可以靠着我的双手去努力、去奋斗;其次,有许多人因为条件限制或生活困难,无法完成心愿,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在采访中真正地融入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解决问题,让帮助他们成为我最大的快乐。 周玉:第一次当新闻主播记得来到台里报到快两个月的一个周四,陈麟主任让我录“江山新闻”。 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心脏猛地抽紧,表明我的期待和紧张。 趁着午休出门化妆、做发型。 下午,还算顺畅地录完新闻后,便惴惴不安地回到办公室坐着,甚至都没敢去制作室旁观审新闻,直到下班后,同事们都走了,办公室独有我一人。 这时,时任电视节目中心负责人的陆天旺审完新闻,见我还在等着,便走进我的办公室,满脸笑容地说:“不错不错,新闻播得很好嘛! 但是配音还需再多多练习啊! ”当时的我暂时屏蔽了领导提出的配音水平的欠缺,只能听到那两个“不错不错”,心里暗喜,第一次录“江山新闻”,这算是闪亮登场了吗? !说起难忘的事,从2014年10月20日第一天来到江山开始,每一个第一次的经历,都让我如刚毕业的职场“菜鸟”:第一次主持村歌比赛、第一次在观众家里过元宵节、第一次大雨中出现场……这些在工作中碰到平常却新鲜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仍让自己开怀一笑。 王红:因为还有渴望的农民去年秋分,跑到碗窑乡天井村下床自然村采访,这里有棵390年树龄的老桂树,长在倒塌的周氏祠堂门口,花朵正好应季而开。 我在大门两侧残垣上看到一对很有意思的宣传语,“打扮雅庄漂亮,迎接未来旅游”,字体拙朴大小不一,它是由一个完全没有练过书法的农民写就。 看了心里一颤,颇有感触。 这些农民身处大山,但也“蠢蠢欲动”,似乎从老桂树上看到他们认为的旅游价值,开始策划桂花节,然后拼尽全力写了这么一对宣传语。 他们还在祠堂边砌了香炉,准备在倒塌的祠堂内搭台唱戏,嘱咐我过几天再来拍戏。 当我采访好要回单位时,他们居然追上来,再次热切地邀请我下次还来拍。 实在不忍心拒绝,我和他们说,现在乡村唱个戏不算新闻了,桂花节要办出特色亮点,不要走别人的老路。 听我一说,他们显得焦急了,又紧迫地问,要怎么做才有特色? 因一时也没想到好招,没法再谈下去,我关上车门,但看着农民一双双渴望发展的眼睛,感到惭愧和沉重。 农民有发展的想法一定要支持,他们需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 杨易涵:第一次广播直播2016年4月25日,那天是我正式接替临退休前辈汤雪梅的工作,上午10时40分提前走进广播直播室。 望着还没有完全熟悉的调音台,尽管上过直播,面对这第一次独立操作的直播工作,内心不免有些不安和紧张。 汤姐为了让我安心,就坐在我身后说:“没事儿,别担心,我在这儿看着呢。 ”伴随着:“滴滴滴……”几声报时音后,上午11时的1047及时报就要开启,我的手早已放在推子上,眼睛盯着备播单上的倒计时,看着它在一秒一秒地跳动直到变为0。 推子拉上去,伴奏乐开始:“各位好,我是易涵,欢迎收听这个点位的1047及时报,首先我们来关注国内新闻。 ”播完新闻,心情显然轻松些许,播放广告的间隙,终于才敢松口气,好在一切顺利,接下来《1047健康馆》的直播就更放松自如了。 我在想,为什么我在话筒前会“有点儿紧张呢”? 除了第一次的不熟悉外,现在的紧张,更多是在乎听众的感受,我总担心他们能否明白我说的话,并且是否受到感染,是否认可我。 生活就像直播,永远不可倒推,不可复制,永远要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对待每一次直播。 危岳:难忘的大湖山采访2008年,我市遭受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大量的电力设施被损坏,造成全市大面积停电。 2月3日,我和栏目组的同事随同市供电公司党员突击抢修队一起,前往四都大湖山拍摄抢修专题片。 连着几天的大雪,海拔800多米高的大湖山变得白皑皑一片,通往山顶的盘山公路积雪有半腿之深,加上严重的冰冻,使得路面特别滑。 在车子无法前行的情况下,我们只好背着摄像机,扛着笨重的三脚架,沿着林间小路攀爬而上,一路上爬爬停停,个个气喘吁吁,汗水湿衣。 到达山顶,为了赢得更多的抢修时间,供电公司的抢修队员们顾不上喘口气,就开始紧张地抢修。 我们也踩着厚厚的积雪,在树林中来回穿梭,跟踪采访拍摄,将抢修队员们寻找冻断了的电线、爬上高高的电杆拉线接线、在厚厚的积雪中清理线路等一个个动人的画面拍摄下来,保存了珍贵的素材镜头。 那次采访长达5个多小时,我们和抢修队员们口渴了啃把雪团;饿了坐在雪地上吃碗方便面;手冻麻了,搓一下;脚冻僵了,跺一下,谁也没有叫声苦,直到傍晚时接通了断裂线路恢复了通电,完成了全部的采访拍摄任务,才踏上了返回之路。 汪晓燕:第一次直播2014年,是我30多年播音主持生涯中难忘的一年。 那一年10月29日,我的广播直播首秀在江山电台FM104. 7启航了。 当时,我已经52岁了,还要学做直播节目! 说实话,心里犯怵。 这直播过程中,万一说错了改都改不过来,这可怎么办? 可广播向直播化转型是挡不住的时代潮流。 同事为我鼓劲、打气,我也不再踌躇,下定决心。 那段时间,为了找到直播状态,我不断地收听其他台的直播节目,认真查看有关业务书籍,然后一个人学着直播的口气,在寂静的直播间尝试、摸索,再把节目录下来,让同事们提意见。 一次次的摸索,终于让忐忑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 2014年10月29日,我的首档广播直播节目《1047健康馆》上线了。 从试播到直播,从最初的文艺节目到最后播出的健康节目,我都满腔热情、认真对待。 广播直播节目,对50多岁的我绝对是一种挑战,从最初的压力山大、忐忑不安,到现在的临阵不乱,平稳以待,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毕竟我热爱播音工作。 邓琪:动画特效上新闻两年前,我来到江山广电总台电视节目中心,从事电视新闻后期制作。 新闻制作时效性强,整日忙碌,稿件编排后立即开始设计制作特效,既周而复始,又需创新发展。 而真正让我重新思考自身价值的,是从新闻《图解:江山“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制作开始。 当时总台领导提出了尝试利用图文结合这一宣传方式。 接到新要求后,我开始对电视新闻画面进行二次创作。 即使电视上几秒钟的画面,也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查找相关的新闻资料,收集大量的图案素材。 一遍遍研究稿件,全方位多角度与记者沟通讨论。 时间分秒必争,终于在临近安全播出的时间点完成新闻画面制作。 此时的我还未放松,插入动画这种全新的展现方式能否得到观众认可? 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新闻播出时,我来到须江边,大屏幕前聚集了很多观众。 新闻播出结束后,我试探着问了部分市民,得到市民的肯定。 工作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工作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 采用动画特效增加新闻的观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让观众喜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回报;得到观众的肯定和支持,是工作给我的最大快乐。 魏晓璐:可敬的抗战老兵去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又是元宵节,我被安排去采访团市委组织的“情暖夕阳”志愿服务活动。 当我和其中一批志愿者来到102岁抗战老兵张建祥家时,张老向我们谈起参军前整天挨饿的日子,跋山涉水急行军四五十里,过长江时被小船颠得吐血的情景,让我体会到了烽火岁月军人的苦。 但从张老面带微笑的神情和轻松的叙述中,我们感知,这位102岁的老人对往昔岁月所付出的一切都无怨无悔。 随后,现场消防官兵们为老人唱了一首《地道战》,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或许张老想起了他牺牲的战友,这样的场景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正因为当时有这样一批年轻人,在国家受到侵略时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取得抗战胜利。 当时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做更多的采访,但是采访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我感动的小事,使我能量满满。 我想高尚的是我们对这份职业的信仰,而平凡正是这份信仰赋予我们应该履行的职责。 杨周军:谣言止于公开2010年6月19日,我市遭遇强降雨,导致多个乡镇受灾。 221省道江山境内大陈路段因受洪水侵袭,出现了地面塌陷,形成一个长18米、宽12米、深20米的大坑,这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当时,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得知险情后,及时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塌陷地点进行24小时守护和警戒,确保周边群众及过往车辆的安全。 本台记者也闻讯赶往事发地点了解情况,并前往相关部门进行采访。 起初有的部门担心事件扩大会带来负面影响,采取了回避态度。 后经过及时交流和沟通,记者通过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的形式,将这一事件客观真实地在新闻中作了播报。 中国之声、浙江之声等新闻节目,接连两天对强降雨导致的灾情和当地政府、民众抗灾救灾情况作了详细报道。 原本受灾是负面新闻,因为报道的客观、真实,播出后受到了上级媒体的肯定和听众的赞扬。 突发性事件随时都可能出现,事件发生后一般都会出现街谈巷议,并伴随各种猜测。 谣言止于公开,当新闻媒体把事件的真实情况准确、客观、及时公布于众时,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防止了以讹传讹,稳定了公众心理。 祝毅:帮助小孩上户口最让我难忘的是2013年2月份一次关于六岁小孩难上户口的采访报道。 当事人谢女士前期为了孩子上户口的事情,已经多次往返于现居住地江山和老家瑞金,但一直未能如愿,最后不得不求助于我们。 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本人的新闻采访经验只有一个月,对于如何将这件事采访报道好,一时也无从下手,感到非常着急。 在听取了领导、同事的建议后,我们采访小组跟随谢女士前往淤头派出所,现场采访其为孩子办理户口的全过程,通过多段同期声采访以及现场环境的拍摄,发现六岁小孩户口难办的原因,即谢女士老家的有关部门没有按规定出具证明,最后,在淤头派出所等单位的共同协助下,有关部门在一周内完成了孩子户口的办理。 虽然现在看来这次采访比较简单,《六岁小孩为啥难上户口?》这篇稿件十分普通,但通过这次采访,本人对于开展类似的内容复杂、牵涉多单位的民生采访活动有了一点经验,在明确新闻主题、报道方式、拍摄手法、稿件编写等多个方面,有了更深体会。 洪莹:主动体验的收获9月20日,我和单位同事以及《校园麦克风》节目组,前往长台小学对接节目录制工作。 刚走进校园,就把我迷住了,美丽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树影斑驳的走廊,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学生年代,情不自禁在走廊边“咔嚓”了几下。 长台小学依托校园内外的竹林资源,积极创建以“秀竹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在五六年级开设竹编课程,此时的他们也正在上竹编课,我要去探个究竟。 竹编老师王振富正在教孩子们制作“小苹果”,一根根普通的竹丝在手指间缠绕、翻转,编织成作品。 我是闲不住的人,除了留下一些照片外,也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编织,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和对编织的喜爱。 通过学习,我也从一个不会编织“笨手笨脚”的初学者,开始“心灵手巧”起来。 我喜欢新鲜的东西,愿意去尝试,也喜欢带些民俗的东西。 作为媒体一员,我想分享几句话:要主动去发现,主动去“动手”,主动去学习,才会有收获。 汇聚信息 悦享生活因为一群人 温暖一座城我们一路与你同行在江山值得你关注的微信新媒体互动、合作请加小编72820 发布时间:2024-08-30 08:42:58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