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个现代人的隐士修炼指南 内容: 现代人啊,只要醒着,不是在找手机,就是在刷手机。 我们大概以为远离人群和喧嚣,静静地刷短视频就是一种独处,此言差矣:无法离线不是独处。 当然独处也不等同于孤独。 或者说,独处是有一个共处者对话的。 共处者谁? 接下来的介绍交给我们今天文章的作者——她生活在云南昆明,此次给自己取的名字是“甘梅山楂”。 她讲述了一个逐级修炼为现代隐士的“她”。 “她”悟出隐士之道不在逃离,不在特立独行。 “隐士是灵动的,所以才不被捉到”,难怪……真的,你们可能连她已经在书评君这儿写了哪些文章也一无所知。 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2003)剧照。 以下为甘梅山楂的独白:今年9月,在2025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上,一位久违了的歌手出现了。 金海心又一次用独特辨识度的音色击中了我的耳朵。 她曾活跃于我的中学时代,凭借一首《把耳朵叫醒》被80后歌迷奉为“音乐精灵”。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她“藏”起来了。 像一只松鼠藏进密林,偶尔,我能从某棵树上看到她的跳跃身影,转瞬又匿于绿野。 这样的做派让我想到一个词:隐士。 隐士,离你我远吗? 不远。 它常指古代隐入山野的文人与贤士。 中小学时期的我们曾经背了归隐派文人的诗文,并不缺乏关于隐士的体悟。 种豆南山下也好,采菊东篱下也好,无论在哪一处,桃花源里的隐士们都坚守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生存哲学。 它也不近。 生活在现代城市中,此刻我望向窗外,几栋30多层的高楼里,上千个日复一日赶地铁、点外卖、朝九晚五谋生的人们住在这里,哪一个,都做不了古典意义的隐士。 不过,当代隐士仍能存在。 我们不妨把隐士重新定义一下:首先,她(请允许作者按照自身性别,畅想一位女隐士)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没超能力,飞不动,也隐不了。 但当她想藏,你找不到。 她不向任何人汇报近况,不会被任何人定位行踪。 谁都无法窥见她生活的全貌,乃至概貌。 我有一个朋友对此略有心得。 这份普通人类隐士修炼指南,希望对大家有用。 入门:“寻隐者不遇”她的入门导师是植物。 第一位导师是一株不知名的芬芳植物。 几年前,她初到一座陌生城市,从喧哗的老街漫步到一条安静的巷子,在一处老式家属院外,隔着矮墙闻到花香。 像桂花,像晚饭花(紫茉莉),又像缅桂花? 可惜看不到,摸不着,她只能默念《寻隐者不遇》,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境里,嗅着暗香。 明代画家周臣《春泉小隐图》(局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二位导师有名有姓,它叫董棕,一种棕榈科鱼尾葵属的乔木。 有几十年树龄的董棕,生得高大、优雅,巨大的叶子在空中舒展,犹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这样一株董棕死后留下的树根,与她在一座有1200多年建寺史的佛寺相遇了。 董棕的根。 甘梅山楂 摄初见时,她以为僧人只是暂时将这块树根放在一边,留作后用。 数月后再去,她才后知后觉,以寺中名坊“圆通胜境”为轴,一边安放着香客捐赠的巨型陨石,另一边就是这块树根了。 它披着不起眼的褐色法衣,隐在市中心香火最盛的佛寺里,坐观人来人往皆为活计。 就这样,仿佛被点化了,她开始去寻访更多的隐士们。 火车北站,昆明最繁忙的地铁站,三条线路在此交织,地下无时无刻不人头攒动。 地上反倒相对安静,几个出站口附近都有老小区。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入一片老厂房,四周空无一人,只有老红砖砌成的花坛里,热烈地绽放着十几株马蹄莲。 明明是人们用在婚礼上温柔的白色捧花,这里的它们却开得蓬勃,甚至有点凶猛,仿佛地下有一股霸道真气。 这次,她访到了身披一道雪裘的侠女。 老小区的植物之马蹄莲。 甘梅山楂 摄隔得不远,老城区还有条悠长的下坡巷子。 它长得弯弯曲曲,人要七拐八拐才能回到外面宽大的主干道。 一只垂下一米多长的景天科多肉植物,在幽巷中从一个三楼窗台缓缓下垂,像个仙风道骨的隐士,捋着修长的胡须。 “哦,还没掉下来,三年了呢! ”最近一次拜访时,她有些调皮地对景天隐士问候,“真厉害! ”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在拜入某个门派前,总要拜一拜祖师爷画像。 在寻访隐士的过程中,她心中也有了画像。 植物可以是寻常植物,也可以是不为人知的其他,譬如寺里被供奉的灵物、抚人心弦的无名精灵。 那么,一个普通人素面朝天走入人群,只要抵达的对岸隐匿而宁静,她是否也能做一个隐士? 某日观云,“赶路的乌龟,几秒就不见了”。 甘梅山楂 摄进阶:心内藏心,身外分身几年后,她有所得。 隐士法则,心内藏心,身外分身。 修炼的结果不是飞升到渺无人烟的境界,而是融入人群自得其乐。 这似乎和“隐士”背道而驰? 并不。 若我们从“寻隐者不遇”的寻访者换位到被寻者,你找不到我,是因为——我出门玩了呀! 采药也好,云游也罢,隐士是灵动的,所以才不被捉到。 我只是对外宣告隐身,对内所抵达的别处,我无比鲜活。 回到现代日常生活中,她建议大家试着关闭最主要的社会身份,或最具开放性质、社交关系最多的那个身份。 让我们把李老师、王经理、张工塞进冰箱关起来,然后造个新身,去新世界里开疆拓土。 我们姑且将新身叫作分身或隐士身份。 它不同于精神层面的人格,它真实地参与人间,甚至具备社会功能与公共价值。 但它最好无关太大的功利,不关联、不创造复杂的人际关系。 离日常身份远一些。 它能短暂地创造出一个专注的空间,刚好够一个成年人藏一藏。 抛砖引玉,来讲讲她的一些分身。 动画片《魔女宅急便》中女孩和小猫一起飞跃的画面。 几年前,她想象着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的经典画面(一个女孩带着小猫,骑着扫把,飞到海岛),带着她的猫咪也到了一座海岛城市。 离开过去的工作与人际关系,来到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这简直是一个进行隐士修炼的完美新手村! 她找到了城市中救助伤病流浪动物的志愿组织,申请成为一个定期去收容所照顾小动物的义工。 收容所在海岛北部的一家背靠着一座低矮小山包的老社区。 她要先走过两三家沙茶面铺、烤生蚝摊,遇见三五只自由流浪猫后,再爬一分钟才能打开那扇仍用着老式门闩和挂锁的木门。 换水、换粮、扫地、喂药,有时需要用猫包背着动物们去打针。 结束忙碌后,她会慢悠悠走下坡,在坐公交车回家的途中经过一家国营老茶厂,吸一大口浓郁的茶香,回味出一种瞒着全世界的新鲜感与隐秘感。 “这个西红柿,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甘梅山楂 摄最近几年,她年纪渐长、烦恼增多。 比如,很多女性在经期前后会感受到身体、行为、情感的变化,她也常因月经综合征心浮气躁,总想和谁吵一架。 她尝试造一个合适的分身来解决问题。 于是,在某个清晨,如果小区保安在认真查看监控的话,他会发现有一个人鬼鬼祟祟,戴着鸭舌帽,正在偷偷摸摸地……铲除电梯和楼道里非法代孕小广告! 好吧,打扰了,请继续。 直到清理完毕,此人都没露过脸。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真乃义士啊! 让我们恭喜一个情绪起伏不定,邪火气焰嚣张的女士,在经期综合征期间,飞升成功! 这确实是个有点滑稽的分身,好在它有积极意义。 自从有了它,她不再担心若干年后进入更年期要面对的更大挑战了。 那时她可以奔着“朝阳群众”的方向去努力,一身正气地走入夕阳红。 像《给电影人的情书》这首歌里唱的:“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 ”这些年,新环境里、旅行途中、最日常的生活里,她都会捏一捏新的分身,逐渐积累出一份秘密但好玩的人生简历。 她渐渐悟出,隐士之道不在逃离,不在特立独行,重点是,一个人如何打通内在的能量流通。 分身不完全为了避世,有时可排解无聊,有时能让人换个思路解决困扰。 偶遇,散步。 甘梅山楂 摄选修:造词结界除了无聊、累了、烦了的时刻,她还有痛苦,那些如钢印般楔入“这个我”身体和记忆深处的创伤。 她仍在修炼更多的隐士之道。 她看过一个有益的分享:“我的妈妈想到不开心的事时,就会很生硬地哈哈大笑。 家人们都知道她在克服过往的不开心。 笑完之后她就好了。 ”这位母亲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开关。 它与分身类似,比分身简洁,是一句让人从不快中快速抽离的专属咒语。 城市街边,嘭! 爆米花。 甘梅山楂 摄她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咒语:恩希玛! 在某个心魔严重的时期,她经常在睡梦中复刻过往被欺压的坏场景,甚至梦见一个奇特的词,“烂肠敲击”。 身体在警示不甚健康的身体状况了! 她迫切需要一个“开关”。 回想最近一次哈哈大笑的场景,她找到了于谦、郭德纲的相声《兄弟本色》。 相声里提及的“恩希玛”是一道地道的特色食品,赞比亚的玉米糊糊。 但在相声演绎的幽默世界里,它长得好像动漫《中华小当家》里的某一碗热腾腾的超现实料理啊! 再配上于谦老师那娇憨的神色、无辜的脸盘,她一想,就忍不住咯咯地笑。 动画片《中华小当家》(1997)画面。 她没有跟任何人分享过,自己是靠着默念一句“恩希玛”让自己忍不住咯咯笑的方式,走过了孤立无援的低谷。 这激发她创造了另一个安抚自己的词:Let’s Hudou! 大约八年前,文化界出现了一股北欧热,讨论“北欧人为什么幸福”的话题持续升温。 有本书的封面打出了大大的字母,“HYGGE”。 它是丹麦人幸福的密码,指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事物,比如一个壁炉、一杯热咖啡、一件宽松毛衣。 Let’s HYGGE,如同幸福宣言。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作者:[丹麦] 迈克·维金译者:林娟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书封上的词语为“HYGGE”)“那为啥不能是Let’s Hudou! 呢? ”她在一次聚会时,开玩笑似的说出这句鲁式幸福宣言时,朋友们哈哈大笑。 Hudou,金黄黄热乎乎的糊豆,是她家乡山东的一种国民汤粥。 一口温热的糊豆喝下去,满嘴都是脚踏实地过日子的味道。 没人知道,从那时起,每遇心慌、心悸、心神恍惚,她就念一句Let’s Hudou! 它大约可以翻译成,“心需要你哄它,一切会好哒”(《阳光彩虹小白马》的歌词)。 甭管多滑稽,它对她真有用,这就是很伟大的咒语了! 动画片《荒野机器人》(The Wild Robot,2024)画面。 尝到了甜头,她试图回到最有语言创造天赋的年纪寻找灵感。 在咿呀学语的婴幼儿时期,大人会拿一些水果教她说话,而她说得稀里糊涂。 比如,普通话的苹果在鲁西南方言中发四声+轻声,她会念成“谷德”(四声+轻声),听上去是标准的英文“good”。 如今她用这个词来指,今天吃到了健康的食物。 橘子在方言中发三声+轻声,她会念成“狗嘚”(三声+轻声dei)。 如今她会用它来缓解尴尬。 当一件事着实有点尴尬,直叫人脚趾扣地,像吃到了很酸的橘子,她会悄咪咪地安抚自己,说声“狗嘚”,让酸涩感赶快过去。 她有了四个咒语,仔细看,都和植物有点关系。 毕竟,植物领入门嘛! 咒语简单好用,相对“正念”等其他调节心神的方法,它是专属且独特的。 咒语们重塑了她的神经,让她随时和周遭产生结界,隐入心神里最可靠的安身之所。 隐士之道有没有朋友已经对隐士之道心动了? 但我仍有一些疑问。 我问她,隐士做久了,会不会自我封闭,更易陷入个人情绪,难以自拔? 她回应,因为谁都无法全然知晓她的人生,所以谁都没有资格审判她。 当一个人不用外界评价去定义自己,她永远会爱护自己,自带抑郁防御机制。 偶遇“隐士”。 甘梅山楂 摄我问她,会不会对人群越发冷淡? 她说,相反,她更能以同理心去欣赏那些专注于隐身状态的陌生人。 比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她常遇到环卫工人在休息时段用微信群对唱民族山歌。 这时候的他们对城市隐起身,躲进了山野。 还有那个在寂静的庾园捡拾银杏果的人,在昙华寺公园里捡拾玉兰花瓣的人,在金殿山上捡橡树皮的人. .. .. 很多人都在修炼隐士。 丰子恺作品中摘得荷叶的小孩。 这样的时刻,她会想到画小画的漫画家丰子恺,或是速写巴黎街头幽默百态的插画家桑贝。 他们能在漫步中捕捉他人的闲趣,既不打扰对方,自己也不被注意,不也是漫步的隐士吗? 她向他们学习不打扰地欣赏。 偶尔,她会忍不住打听一下人家的功法,从而学到生活的妙趣——原来玉兰花瓣能炒鸡蛋,树皮可以养兰花! 最后我问她,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地思考做隐士这件事? 人类幼崽。 甘梅山楂 摄那是一个寻常午后,她从快递站取回一堆快递,全是日常杂物,猫砂、洗洁精,还有应对邻居噪音困扰的分贝仪。 走累了,她在小区桌椅上坐下,瞥见木头桌子上不知被谁写下一行字。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旁边,还落了一片秋叶,绿一半,黄一半。 到底是哪个小朋友在这样的地方写下这么戳心窝子的话呀? 但她想试着答一下。 电视剧《城南旧事》(1983)剧照。 “追求生命的灵气,一丢丢就可以! ”。 那个傍晚,她明确了自己小小的野心。 它意味着有趣、天真、自在、旁逸斜出的勇气、不被年纪阅历框住的活力。 然而灵气在心,一来一逝。 为守护它,她必须像一只海豚。 “你见过海豚在海面游泳的画面吗? ”她反问我。 她记得多年前去一个小渔村做采访时,一位渔民大叔回忆起他少年时代随渔船出近海看见海豚的画面。 海豚游入海的波光里,跳进跳出,若隐若现,“很灵,闪闪发光! ”她想象海豚这样。 从小到大,她总是偶尔想躲一躲,藏一藏。 这源于一个小孩面对痛苦的习惯性动作。 在成长过程中,敏感、胆怯又内向的性格,家人之间长久的紧张关系,源源不断向她注入只有自己能觉察到的痛苦。 她习惯关起门来,独自消化。 成年后的她无法彻底跳出这种模式。 可是人,总要有一些自我突破的法门。 曾经的独自躲藏演化为成人的隐士之道,那些幼小的逼仄记忆被温柔的人生哲学迟到地安抚着。 如果说,小时候的躲藏像一杯苦瓜汁,如今的隐士修炼,已加入了半个香水柠檬、几颗冰糖、一勺苹果汁。 所谓隐士修炼指南,就像这杯苦瓜冰糖柠檬水,清甜降火,足以为外人道了。 但到底还是有些苦的。 修习隐士之道,就要接受晚熟。 像一场爬四米、滑一米的蜗牛爬井的游戏,时不时的隐藏意味着拒绝机械性的上进,不愿刻意求工。 但她提议,大家不妨试着相信:那些藏住的,会沉淀出宝藏;那些舍弃的,才成就了人生。 我愿意相信,因为她是我最爱的一个分身,她总能喊着“结庐在人境,巴啦啦小魔仙! ”这样好玩的口诀,让那个习惯畏缩、内耗严重、爱生闷气的我,得到解脱。 “不客气了,吹”。 甘梅山楂 摄撰文/甘梅山楂编辑/罗东校对/张彦君 发布时间:2025-11-26 12:26:17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