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植物如何滋养华夏文明丨格物志·构木生灵 内容: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草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智慧的源泉。 它们化作疗愈身心的本草,变为承载思想的纸张,默默滋养着文明的生长。 让我们走进本草医药与造纸术的世界,探寻植物与人类文明的深厚缘分。 本草医药:自然馈赠的生命智慧在湖北蕲春的李时珍纪念馆,百草药园内种植着200多种药材标本,见证着这位伟大医者对本草学的贡献。 李时珍出身世医之家,因发现古人药书错漏百出,立志重修本草。 他足迹遍及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历时27年,三易其稿,最终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 李时珍纪念馆这部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著作,开创了“从无机到有机,从植物到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革命性分类体系。 早于李时珍千余年的张仲景,则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他的《伤寒杂病论》载方275首,创立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至今仍在指导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部分经方(木刻版)“我们繁体字的‘药’怎么写呢? 就是草字头加一个快乐的‘乐’。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国的药是建立在快乐之上的草。 ”仲景国医导师刘世恩的这句话,道出了中药学的精髓——用草木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达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 造纸术化草木为文明载体当思想需要更轻盈的载体,蔡伦的造纸术应运而生。 公元105年,蔡伦总结前人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廉价原料,改进造纸工艺,造出了轻便耐用的“蔡侯纸”。 蔡伦纪念园内的古法造纸流程示意在湖南耒阳的蔡伦纪念园,古法造纸技艺仍在传承。 传承人肖聪成介绍,“蔡伦古法造纸这个技艺整体有九大步骤,但是细分起来有几百道工序。 ”“竹子含竹琨,防虫效果好,寿命长;构树纤维长,韧性好。 好的纸要多种材料结合,但不能损坏纸的原态生理,这是最关键的。 ”肖聪成说。 湖南耒阳蔡伦竹海造纸术的发明,使知识突破竹简缣帛的束缚,大大降低了书籍制作成本,推动了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 后来,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 草木与文明的共生共长从本草到纸张,草木在华夏文明中完成了从治愈生命到承载思想的升华。 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先民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今天,当我们服用一味中药,或翻阅一本书籍时,或许不会想到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 但这些源自草木的馈赠,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继续滋养着现代文明。 为讲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承制,解读中国工作室执行制作的系列科学文化视频节目《格物志:中国古代科技巡礼》,于11月17日起全网上线。 节目依次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走进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揭秘中华造物之智,体悟求实创新之理,深入探寻传统科技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育全社会创新求真的科学文化氛围,从历史中找寻中华文明的科学启示。 发布时间:2025-11-23 11:28:59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