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昔日的世界霸主英国,为何会成为二战最大输家? 内容: 1865年,英国霸权如日中天之际,政治家帕麦斯顿曾自豪地宣称:“北美与俄罗斯是我们的谷仓,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阿根廷为我们养牛,印度人与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彼时的英国睥睨天下,无人能敌。 似乎无人怀疑这个帝国的霸权将千秋万代延续下去。 历史往往出人意料,仅仅八十年后,这座巍峨的“山巅之城”便轰然倒塌。 英国从巅峰陨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英国位于欧洲西北部大西洋海域,自古处于欧亚文明边缘。 按常理而言,此类地区难以孕育世界强国。 大航海时代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原为欧洲贸易中心的地中海日渐衰落,贸易航线向大西洋转移。 英国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其统治者敏锐地加入大航海浪潮。 大航海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白银时代、商业时代与工业时代。 在白银时代,西班牙与葡萄牙凭借先发优势掌控南美银矿,称霸一时。 两国未能意识到货币仅是财富符号而非财富本质,将巨额白银用于向英国与明朝购买商品,反而催生了他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自身最终被时代抛弃。 西班牙陨落后,以金融与航海见长的荷兰执世界贸易牛耳,依靠海外贸易积累巨额财富,世界进入商业时代。 荷兰欲进入大西洋,必经英国海域。 英国通过四次英荷战争,最终夺取荷兰海上霸权,史称“英荷禅让”。 接手荷兰霸权后,英国又面临法国挑战,在五次反法同盟中坚持不懈,最终凭借财力拖垮拿破仑,独霸世界。 随后沙皇俄国崛起挑战英国,英国从多瑙河到海参崴构筑万里封锁线,彻底扼杀沙俄国运。 英国依靠庞大殖民地孕育工业革命,自然也难以摆脱对殖民地的依赖。 取得霸权后,英国未能进一步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反而沉溺于殖民地提供的廉价资源与倾销市场。 后起之秀美国与德国因无殖民地可剥削,不得不穷则思变,全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最终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弯道超车。 至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能已超越英国,美国在甲午战争爆发当年GDP反超英国。 面对世界格局变化,英国却沉醉于独霸幻梦不愿醒来。 非但未正视美德崛起,反而在19世纪末卷入一场令帝国元气大伤的战争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发生在南非。 1795年荷兰霸权陨落后,英国接管荷兰在南非殖民地。 原荷兰白人殖民者布尔人不愿接受失败,与英国抗争半个世纪。 19世纪50年代,布尔人北迁至奥兰治河与瓦尔河流域,建立奥兰治与德兰士瓦两个共和国。 70年代,奥兰治发现大型钻石矿,英国闻风而至,双方爆发第一次布尔战争。 此战英国损伤惨重,黯然收场。 1884年,德兰士瓦发现当时世界最大金矿兰德矿,储量超过人类已知金矿总和。 凭借此矿,德兰士瓦一夜暴富,建立约翰内斯堡。 实行金本位的英国垂涎不已,但因前次战争教训未敢轻举妄动。 1895年,英国南非总督张伯伦默许商人詹森率500名警察远征,意图吞并德兰士瓦,结果惨败。 双方围绕詹森事件争执三年,德皇威廉二世也介入其中。 英国认定德国意图染指非洲殖民地,最终于1899年发动第二次布尔战争。 此战中,布尔人利用山地地形开展游击战,使英国陷入人民战争泥潭。 德国、法国、美国、荷兰、俄国见老霸主受困,纷纷向布尔人提供军火援助。 布尔人得到外援后士气更盛,迫使英国建立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应对。 集中营制度正源于此时,后来希特勒与之相比仅算山寨。 战争持续至1902年,英国元气大伤,军费开支达2. 2亿英镑。 同期八国联军侵华,清朝赔款仅6750万英镑。 此战后,一贯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政府难以为继,于1902年破例与日本缔结英日同盟。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插曲是,当时在南非为英军后勤的印度人甘地,亲眼目睹了宗主国的“雄姿”。 布尔战争仅伤及英国钱财,真正的灭顶之灾正在欧洲酝酿。 自英国崛起以来,始终对欧洲大陆实行离岸平衡政策,核心在于防止欧陆出现统一强国。 因为欧陆工业生产力超过英国所有殖民地总和,且距离本土过近,一旦发难即为致命威胁。 故数百年来,英国不遗余力在欧洲玩“打地鼠游戏”,谁强打谁,谁弱扶谁。 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打乱英国布局。 德国后来居上,工业产值反超英国,本应引起英国警惕。 但俾斯麦执政期间韬光养晦,避免触动英国在殖民地与海军领域的敏感神经,专注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德国在英国眼皮底下实现崛起。 1890年俾斯麦的伯乐威廉一世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继位。 新皇志大才疏,不愿艰苦发展科技,妄想仿效英国依靠殖民地吸血。 他公开宣称“把火药备好,把军刀磨亮,去争夺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海军部长为迎合上意,呼吁将海军扩张至英国三分之二规模。 此举直戳英国痛处,导致英德关系全面恶化,双方在战争道路上加速狂奔。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多年积累的矛盾彻底引爆,将欧洲乃至全世界卷入史无前例的大战。 布尔战争四年间英国耗资2. 2亿英镑,而一战每年军费高达20亿英镑,后期更增至25亿。 战前英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战后倒欠美国8. 5亿。 美国成为最大赢家。 眼见大英霸权即将易主,但姜还是老的辣。 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意气风发准备指点欧洲时,英法联手推行殖民地贸易保护,将美元拒之门外,威尔逊空手而归,美国首次染指霸权宣告失败。 不过美国吃一堑长一智,意识到英法之所以死而不亡,关键在于拥有殖民地缓冲。 欲颠覆英国霸权,必须肢解其殖民地体系。 一战后,英法往死里压榨德国,试图通过赔款弥补损失。 但德国早已一穷二白,被压榨得苦不堪言,如同等待火星的火药桶,而美国正欲充当这颗火星。 德国虽战败,工业体系犹存,只需外部资金即可复苏。 美国适时推出道威斯计划援助德国,此计划实为马歇尔计划1. 0版。 在其支持下,德国十年内恢复至战前水平。 若无美国扶持,纵使希特勒巧舌如簧也无济于事。 德国这颗棋子未让美国失望,希特勒将奄奄一息的英法一波带走。 美国总统罗斯福则借助租借法案浑水摸鱼,以白菜价收割英国在美洲所有军事基地,成为最大赢家。 但德国再怎么闹,主要重创英法本土,对其海外殖民地则鞭长莫及。 为摧毁英法在东方殖民地,美国又扶持另一个国家——日本。 多数人不知,日本侵华战争中,美国才是最大幕后推手。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战争所需的石油、钢铁、橡胶全由美国供应,否则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难以支撑长期战争。 日本战争规模越大,对美依赖越深。 待其杠杆拉满,美国突然撤资令其爆雷。 此时日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吐出所吞领土交给美国,要么将矛头对准英法在东南亚殖民地掠夺资源。 日本最终选择第二条路,成功摧毁英法在东方殖民地体系。 1956年,英国不甘沉沦,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联合以色列对埃及纳赛尔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 结果美苏强行干预,美国以断绝援助相威胁,苏联限期要求撤军,否则红军将进驻埃及。 英法人穷志短,已无与美苏叫板资本,只得灰溜溜撤退。 长达四百年的殖民地时代一去不返,随之湮灭的还有殖民地时代集大成者日不落帝国。 发布时间:2025-11-23 09:59:50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