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科学”一词来头竟然这么大!居然暗含了阴阳五行之奥秘! 内容: 阴阳五行不科学? 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古人分析这个世界的思想路线! 今天就单单拿出科学这个词,聊一聊它究竟暗含了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思想。 很多人说,中国之所以在近几百年时间科技落后,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明本不具备科学体质,对于这样的说法其实只能说明认知水平有些问题。 不了解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西方的那些所谓的“科学”有点认同感,但是如果你能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古人思想,你或许会彻底改变对自己文明的偏见。 科学一词的含义就不过多赘述了,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如果知道我们为什么选用这个“科”字来表达一种理性,代表客观事实的学问,就知道中国人无论做什么都严谨到比科学还要严谨。 科学的古义和本义,乃万物随天地人时空变化之规律,暗合阴阳五行之说,此为天道之意。 就好比我们古人所造的文字,一笔一划,皆有根基,皆有讲究! 并非凭空捏造,古人心中的科学一词,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才会将“科”这个字设计出来! 中国人造字,十分讲究! 不像英语那样,出现一个新的事物就要重新造一个词语,英文单词从最初的几千个,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个! 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绝对令人发指! 而我们只需要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可以说阅读大部分的书籍就已经足够用了,从我们的古文就可以看出,老祖宗惜字如金,希望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的信息,这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做到的事实! 所以我们在引进科学一词之前,曾经使用过“格物之学”,事实上格物一词更能体现中国式的对科学一词的描述。 毕竟格物至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则! 清朝末期之前的时代,对于一些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有关科学的知识,都是在用格物之学来表示。 由于科学分很多门类:有声学、光学、电学、化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名目,所以格物一词就显得有一些局限性,于是正式使用“科学”一词。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科”这个字来表达各种知识的总称呢? 这个字究竟隐藏着那些秘密呢? 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科”字左右结构,拆解开一看,就是禾与斗。 禾,《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嘉谷,也就是水稻。 二月生,八月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二月和八月分别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和秋分,正是太阳在赤道的时间,也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时间,即阴阳平衡之意! 而我们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也认为稻米是和气的象征,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人体健康的最主要标志。 既然嘉穀被古人认为是阴阳平衡之时产出的粮食,故而用它的种子来确定度量衡标准。 古人挑选中等长度的黍粒,一粒的长度就看成是一分,十分即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算作一丈,七丈为引。 这些长度单位跟我们现在用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道同而名异。 这里所说的黍,即是黄米。 为了计量体积,古人取中等大小的黍粒,能容纳1200颗黍粒的为一龠。 两龠为一合,十合算作一升,十升为斗,十斗为一斛。 更令人惊奇的是,古人用这种方法定度量衡,1200粒黍的大约在7. 4~8. 5克,一斤重约230克~256克,与现在我们用的斤两几乎相差无几。 所以说,这个“禾”字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阴阳均分,构建度量衡的必备之物,这里蕴含着命理术数,阴阳平衡之理,可谓用意颇深。 下面我们在看“科”字的另外一半——斗。 斗,一般意义上来讲即为北斗,由七颗星组成,围绕北极往复运动。 北极可以视作地球旋转的中轴线,而北斗七星不停的旋转则被古人视作地球的伞盖。 这就让北斗星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时钟。 由此中国古人以北极星、北斗七星、二十四星宿、七曜的变化设计了属于中国人的历法,划分周天为360度,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等等! 浪漫的古人视北斗七星为“帝车”,天上所有星辰皆围绕北极行圆运动,只有它岿然不动,如同至尊天帝。 而七星则如同钟表的指针,形状万年不变,围绕北极星日夜不停的旋转。 于是古人用这种天然的自然奇观,“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 由此可见,北斗在古代是有多么重要。 中国人最先有了时间的概念,所以我们的历法才如此辉煌,实际上今天我们使用的历法也都是来自中国古人的成就! 之所以选择科学这个词涵盖各种领域的知识,我们是有深刻的考量的,从最我们日日所需的粮食,到日日可观的星斗都要考虑进去。 这与我们华夏文明的的根基深度吻合,阴阳五行,时间空间全都涵盖在科学二字之中。 科学之本意,是我们的祖先研究整个宇宙时空与地球万物关系的总称,所以我们的文明也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通过观察实践去验证中国古人所告诉我们的那个“道”究竟是什么。 那些说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不科学的人,是因为他们根本还没有入中国式科学的门槛。 只知道人云亦云,而不去知行合一,这些人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中国式科学究竟有多么的博大精深的!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9:59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