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走笔丨重逢“米王” 内容: 恰逢秋收,途经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 窗外掠过连片的金黄稻浪,忽然记起一位老朋友。 心底涌起念想:“多年不见了,老人家还好吗? ”我拿起手机给他打电话。 响了两遍,接了,爽朗的笑声传来:“到村口,我来接你!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南洲村,李昌浩查看水稻长势。 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发(曾丹 摄)老人叫李昌浩,我和同事多次写过他的故事。 他种了50多年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种田笔记》,有自己独特的种田思路:别人耕田两遍便罢,他偏要深耕四遍,说“土松了,稻子才能更好扎根”;别人追求化肥的速效,他却热衷于沤农家肥,哪怕成本翻倍,只为“人养肥地,米才养人”;除草剂省工省力,他却蹲在田里人工拔草。 他家稻谷产量不算高,可田里总有青蛙跳、泥鳅钻,他守着这方水土,乐在其中。 2016年湖南首届“米王争霸赛”,忆起来仍觉鲜活。 当时,在外地的女儿替他报了名,说服他背着一蛇皮袋米,搭班车去了赛场。 见旁人要么是企业组队,要么有干部带队,阵仗十足,他倒坦然,蹲在角落,用自带的酒精炉煮了一小锅饭,准备就着辣椒酱吃完就返程。 谁料饭香飘出去,邻座的人闻香过来尝了几口,扯住不让他走,“你这个肯定拿冠军! ”后来的事,便是传奇——经过一系列指标检测、100多名评委品尝和“盲选”,老李竟真的举起奖杯,成了“米王”。 站在绚丽的舞台上,他手足无措,紧张盖过了激动。 获奖后,许多人慕名而来,邀请他当顾问。 他婉谢了所有邀请,欢迎大家来现场学习,他愿意免费提供食宿。 车拐过一个路口,上了湘江大堤,秋水映着蓝天白云,金黄稻田与青翠湿地交织成画,沉睡的记忆苏醒,突然想起了去他家的路。 我正指路,一辆摩托车远远驶来,骑手腰杆挺得笔直,戴着头盔,不是他是谁? 我急忙下车挥手。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南洲村,“米王”李昌浩在家里碾米。 多年未见,“米王”双眼依旧炯炯,头发虽添了些霜色,却依旧浓密,握手时那股遒劲的力道,半点不输当年。 “李爹,现在没种田了吧? ”“怎么会不种咧! 还在种哦。 ”“前几年有次在电话里,你不是跟我说年纪大了,种不动了嘛! ”“要种,身体还行。 不种田,在家里坐不住。 ”还是那栋熟悉的小楼,庭院换了扇不锈钢推拉门,锃亮锃亮的,地面新铺了水泥。 堂屋收拾得整洁干净,靠墙码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装着刚收的新谷。 老爷子扯开袋口,让我看金黄饱满的谷子,一脸自豪:“你看这质量,比你上次来又高了一个档次! ”坐下寒暄,他端来一杯姜盐芝麻豆子茶。 抿一口,暖意从舌尖往胃里流淌,黄豆的脆爽、芝麻的香醇在鼻腔里缠缠绕绕,姜绒的微辣在唇齿间轻轻游走,仿佛来自洞庭湖深处那一股股细浪,带着土地的温润与湖水的清冽。 老爷子今年75岁了,两个女儿不放心,多次提出要接老两口进城住。 他欣慰于孩子的孝心,也动心过,但最后还是舍不得离开。 “种了一辈子田,现在干得动,还是要继续干。 ”老伴也拗不过他。 如今家里种着三亩五分田,比起高峰时的十多亩,他觉得轻松了不少。 提到田里的事,“米王”站起身:“走,去田里看看!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南洲村,“米王”李昌浩前往田里查看水稻情况。 他的田已经收割完毕,田土的颜色明显比隔壁的田深上几分,黑黝黝的。 这些年,老人始终坚持深耕、撒农家肥、不打除草剂,田土里的有机质在经年累月的滋养下愈发丰沛。 只是这份坚守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田里的螺蛳、鱼虾多,偶尔还有水蛇出没,鸟儿也爱往他的田里钻,每到播种季节,他不得不守在田埂上,吆喝着驱鸟,像守护自家孩子般护着刚播下的稻种。 “现在耕种收都有机械,三亩五分田种起来很轻松。 ”有了机械化的助力,老人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田间日常管理。 石灰撒到田里,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农田多深耕几遍,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水稻生长;米糠、茶枯、豆粕等沤成的农家肥,可以为水稻提供更全面的养分……这是他数十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记在那本老旧却珍贵的《种田笔记》里。 “水稻真是好东西! ”站在窄窄的田埂上,聊到种田,平素话不多的老爷子滔滔不绝。 他最喜欢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有时深夜12点,还会打着手电筒去田埂上转,闻闻稻花淡淡的清香,甚至能听到扬花时那若有若无的“噗噗”声……呵,这哪里是“米王”,分明是“米痴”! 临分别时,我问他准备干到多少岁。 老爷子挽留我再坐会儿:“等我100岁时,你要再来采访我,我争取那时候还在种田。 ”(周楠) 发布时间:2025-11-02 10:49:35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