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车何以誉全球?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这样说 内容: 【文/观察者网 潘昱辰 编辑/高莘】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稳步攀升,加之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稳居全球前列,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迈入“品牌向上”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汽车真正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品牌出海”,已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突破全球竞争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命题。 在此背景下,10月25日,以"中国车·誉全球"为核心主题的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在上海嘉定举行。 来自中国汽车主要行业协会、全球各地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地方政府代表,以及来自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企业的高管、精英出席论坛,围绕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海外市场布局、产业生态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中国汽车产业从全球汽车市场“参与者”向 “塑造者”的跨越提供战略指引。 2025年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以长期主义为价值观,用创新筑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大会开场致辞中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目前的三大主题是创新、全球化和国际化;当下的中国汽车精英也要有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国际化视角为中国汽车建言献策、坚持国际学术交流和坚持为全球化贡献智慧。 他特别提到了中国汽车行业普遍关注的内卷问题,强调内卷严重伤害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再这么卷下去,我们的产业生态、发展价值观受到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 ”付于武表示,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行业内卷问题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多次批示把整个产业纳入到法治化管理中。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 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我们要用创新来筑魂,用长期主义为价值观,为助推人才成长发挥各自的智慧。 ”付于武总结道。 另外,在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由付于武撰写的《我心深处是汽车》的赠书仪式。 该书记录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筚路蓝缕到迈向全球的历程,承载了一代汽车人的情怀与追求,也象征着中国汽车精神的传承。 品牌建设是“种树”而非“种草”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汽车品牌向上》为题,揭示了中国汽车品牌从"被看见"到"被认可"的关键跃升。 柳燕表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有力地支撑了“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她看来,过去十年间中国品牌价值提升的速度高于行业平均,但与全球头部品牌的差距仍然明显。 在BrandFinace发布的全球汽车品牌价值100强中,24个中国汽车品牌的总价值约为460亿美元,仅为榜首品牌丰田的70%,且没有品牌进入前十;Interbrand发布的2024《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TOP100中有13个汽车品牌,也无中国汽车品牌上榜。 柳燕表示,中国要成汽车品牌强国还任重而道远,目前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首先是品牌大而不强、多而不强的现象还比较明显;其次是缺少统一形象标签;第三是各品牌未有效形成合力;第四是有内卷外溢倾向;最后,合规本地化经营仍是较大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 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柳燕表示,自2001年奇瑞汽车出口叙利亚市场以来,中国汽车出口经历了"走出去""融进去"“立起来”三个阶段:“走出去”解决有无问题,把车卖到国外去;“融进去”把产业链和生态融入当地,解决“深度”问题;“立起来”则是实现技术引领与品牌认同解决"高度",引领未来。 “很多年轻人喜欢使用小红书,小红书是‘种草’的代表平台,而‘种草’的下一步就是收割。 但品牌建设是‘种树’,需要经过长期培育,但未来会为品牌提供强大的保护,能帮助品牌穿越市场波动周期。 柳燕认为,“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站在品牌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还要‘站得稳’‘叫得响’和‘走得远’。 ”柳燕强调,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以“本土化价值共建”作为营销传播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战略上要从“攻城”转向“耕田”,传播上要从“高调宣传”转向深度沟通,行为上要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向上“。 柳燕表示,希望中国品牌能够共荣共生,一起体现国家的价值:单一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代表企业实力;一个行业的品牌“在一起”,则是彰显国家实力。 中国汽车要实现全球化,就必须要以长期主义的姿态去做。 因此,强化行业自律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品牌建设上更是如此。 中国品牌“多子多福”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以详实数据,解读《中国汽车海外市场销量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勾勒了一副中国汽车全球化的全景图。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2024年出口量达640万辆,2025 年预计突破780万辆,已实现爆发式增长。 从动力类型看,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驱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插电混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98%,纯电动汽车出口也增长了25%。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 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但崔东树同时提醒,现在中国汽车出海还面临着宏观风险、中观风险和微观风险:短期来看,供应链的拓展、物联、金融服务均存在风险;中期来看,政策标准、消费者抵制、环保主义等影响较大;长期来看,地缘政治、贸易风险、汇率风险比较明显。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产业链出海将是中国车企及海外华人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崛起的发展阶段。 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的核心挑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各区域消费者偏好差异显著,产品需针对性适配;二是中国车企海外品牌认知度仍处低位,缺乏长期积淀的品牌影响力;三是部分海外市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能拖累当地汽车电动化推进节奏。 对此,产业链相关企业需提前预判风险、制定应对策略,合理规划发展预期,主动化解潜在挑战。 “中国汽车出海已从‘特色市场’转向‘主流市场’。 ” 崔东树表示,未来,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将从美日韩向中国和新兴市场转移,而中国产业链的巨大优势,必然带来中国汽车制造巨大规模的提升。 他提出,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因推出新品效率极高,将会“多子多福”;而很多国际品牌由于推新速度太慢,正面临着“断子绝孙”的风险。 崔东树预计,中国汽车出口在“十五五”期间将取得巨大增长。 在此期间,中国汽车的产销总规模预计达到4000万辆,其中海外将达到1000万辆以上的规模。 他表示,日本车企在2023年生产了1900万辆汽车,其中国内销售只有400万辆,海外却有1500万辆的规模,而目前中国汽车出口只有600万辆的规模。 因此中国汽车要向日本学习,实现走出去、走进去、站起来、立起来,在实现为全球人民服务的良好目标,也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代汽车人的历史使命此外,前比亚迪集团品牌公关处总经理助理曹曦围绕中国车企出海的核心战略路径与AI时代的品牌传播升级两大关键议题,强调中国车企需率先破除“以缓解国内市场内卷为出海目的”的认知误区,以“构建长期全球化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始终围绕“讲好中国汽车故事”这一核心,让中国品牌从技术输出者成为全球用户可感知、可共鸣的价值伙伴。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与金融服务专委会副主任、普华永道(中国)汽车产业主管合伙人金军在论坛期间解读了ESG对中国汽车出海的重要性,强调欧盟碳关税、CSRD报告、新电池法等合规要求已成为中国车企在海外的 “必答题”。 中国车企需重点聚焦强化供应链ESG管控,完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善用绿色金融工具与规范信息披露三大方向。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周博林则强调,中国汽车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领域具备技术优势,但标准话语权仍弱,需加强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输出,通过推动人才培养、开展多边及双边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产业合作等方式,完成标准化成果推广。 而在以 “中国车・誉全球的技术与品牌升级探寻” 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前美国福特汽车高级技术专家、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副主席董愚担任主持人,与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寻序智能CEO丁华杰、中汽创智副总周剑光、前美国通用汽车高级工程师、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邹大庆等人,围绕 “技术可信、品牌可敬、生态可持续、用户可共鸣” 四大维度展开深度探讨,贡献诸多实操性观点。 众高层认为,中国汽车需以技术可信为基、品牌可敬为魂,通过本地化生态构建与用户共鸣,实现从 “被看见” 到 “被尊重” 的跨越。 圆桌对话 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论坛最后阶段还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由欧洲地区代表接过2026年轮值主办旗,标志着全球华人汽车精英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2026年轮值主办交接仪式 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 ‘中国车·誉全球’,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一场正在发生的产业变革,也是一代汽车人的历史使命。 ” 论坛主持人、世界汽车工程师联合会中国大使、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常务副主席刘小稚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论坛汇聚的观点与实践经验,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提供清晰路径,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发布时间:2025-10-28 12:16:35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