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国企下岗后去私企看见一台 180 万机器被搁置无人会用我:我能修_ 内容: 当那台价值一百八十万的德国机床,在我手下发出一声沉稳而清脆的嗡鸣,重新启动时,整个车间落针可闻。 那一刻,我不是下岗工人陈建国,我是陈总工。 这声嗡鸣,我等了整整五年。 从国营红星机械厂的大门出来那天起,我手里那套跟了我半辈子的德产工具,就再没发出过这么悦耳的声音。 五年来,我从一个受人尊敬的技术大拿,变成了一个四处打零工的中年男人,看过的白眼,比我拧过的螺丝还多。 我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一身的手艺,会跟那套工具一起,在床底下慢慢生锈。 直到三个月前,我揣着简历,走进了这家叫做“宏发精密”的私营工厂。 一切,都是从那个堆在车间角落,蒙着厚厚一层灰尘的大家伙开始的。 第1章 生锈的老师傅“陈建国,五十岁,原红星机械厂八级钳工,高级技师……”面试我的,是老板王宏发本人。 他大概四十出头,精明强干,手指在我的简历上敲了敲,眼神里带着一种审视和怀疑。 私营企业,尤其是这种正在上升期的,最不喜欢我们这种从国企出来的“老师傅”。 在他们眼里,我们思想僵化,干活磨洋工,浑身都是“单位”的陈腐气。 “陈师傅,我们这儿可不是红星厂,没那么多规矩,但也没铁饭碗。 ”王宏发开门见山,“活儿多,催得紧,年轻人多,跟得上吗? ”我攥了攥洗得发白的工作裤,点了点头:“王总,我别的不会,就会伺候机器。 只要是机器,我就有办法让它好好干活。 ”我的语气很平静,但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 这份工作对我太重要了。 儿子陈浩刚上大学,正是花钱的时候;妻子张桂芬身体不好,药费常年不断。 家里的积蓄,在下岗后的头两年就已经见底了。 我不能再靠打零工度日了。 王宏发大概是看我态度还算诚恳,又或者,他只是需要一个能立刻上手的熟练工,来应付车间里那些三天两头闹脾气的老旧设备。 他沉吟片刻,说:“行吧,先干着。 试用期三个月,工资三千五。 跟着车间主任刘明,他让你干啥你干啥。 ”三千五,这个数字像一根针,轻轻扎了我一下。 想当年在红星厂,光是我的技术津贴都不止这个数。 但现在,我没资格挑剔。 “谢谢王总。 ”我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 就这样,我成了宏发精密的一名普通维修工。 车间主任刘明,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戴副眼镜,说话夹枪带棒,总爱拽几句听不懂的管理术语。 他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件刚从废品站淘换回来的旧零件。 “陈师傅是吧? 叫你老陈行不? ”他斜睨着我,“咱们这儿讲究效率,KPI考核,懂吗? 就是说,你修一台机器花了多长时间,换了多少零件,都得记录上报。 别跟过去在国营厂一样,一杯茶一包烟,一个螺丝拧一天。 ”我没吭声,只是默默地从布袋里拿出我的工具。 那是一套德国“WALTER”牌的老工具,手柄被我的手汗磨得油光锃亮,每一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刘明瞥了一眼,嘴角撇出一丝不屑:“哟,还是古董呢。 老陈,现在都用电动的了,谁还费那劲儿。 ”我还是没说话,只是走到一台发出异响的冲床前,侧耳听了听,然后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根细长的金属听杆,一头贴在机器外壳上,一头抵在耳边,闭上了眼睛。 这是我当学徒时,师傅教我的“听诊”法。 机器跟人一样,生了病,声音会变。 几分钟后,我睁开眼,对旁边一个年轻工人说:“准备一下,是三号轴承的滚珠碎了,还有点偏心,得马上换,不然要伤到主轴。 ”年轻工人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我说的去拿备件。 刘明抱着胳膊站在一边,冷笑道:“装模作样,拆开看不就知道了? 搞得跟老中医似的。 ”半小时后,当磨损严重的旧轴承被拆下来,里面果然有几颗碎裂的钢珠时,刘明的脸色有点挂不住了。 他没再说什么,转身走开了。 我知道,我在这里的第一天,算是勉强站住了脚。 但这种站住,是脆弱的。 我像一棵移植过来的老树,根还没扎进这片新的土壤。 车间里的年轻人,大多跟刘明一样,对我这个“老古董”敬而远之。 他们聊的是游戏、是网红,是各种我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我插不上话,只能在休息时,一个人捧着那个用了二十年的军绿色大茶缸,默默地喝水。 茶缸是当年进厂时发的,搪瓷磕掉了好几块,露出黑色的底子,像我饱经风霜的脸。 日子就在这种沉默和疏离中一天天过去。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车间里那些国产的、俄制的、甚至还有几台叫不出名字的老机器打交道。 它们就像一群被使唤狠了的老黄牛,虽然还能干活,但浑身都是毛病。 我耐心地给它们清理油路,校准精度,更换磨损的零件。 经我手调教过的机器,噪音小了,产出的次品率也明显降低。 这些变化,王宏发看在眼里,偶尔会在车间碰见时,对我点点头。 但刘明,却似乎更看不惯我了。 他觉得我这种精雕细琢的搞法,是在“浪费工时”,影响他报表上的“维修效率”。 我们之间的矛盾,就像一道看不见的裂痕,在沉默中慢慢扩大。 而引爆这一切的,是角落里那台一直被遗忘的大家伙。 第2章 沉睡的铁疙瘩那是一台德国产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型号是DMG MORI,通体灰白,线条流畅,即便蒙着厚厚的灰尘,也能看出它精密而昂贵的设计感。 它就像一个落魄的贵族,被随意地丢弃在车间的角落里,周围堆满了废弃的模具和油桶。 我第一次注意到它,是在入职的第三天。 午休时,我习惯在车间里溜达,看看每台机器的状况。 当我走到这个角落,拨开它身上的防尘布时,心里咯噔一下。 在红星厂的时候,我只在德国专家的技术交流会上,远远地见过这种级别的设备。 那是工业制造的艺术品,代表着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机械加工精度。 据说,我们国家当年想进口一台,都被各种理由限制。 这样一台宝贝,怎么会在这里吃灰? 我忍不住伸手,轻轻拂去操作面板上的灰尘,露出了德文和英文的操作界面。 屏幕是黑的,显然没有通电。 我绕着它走了一圈,发现机身侧面有一块明显的撞击痕迹,一块盖板被撞得凹了进去。 “看什么看? 一个破烂玩意儿。 ”刘明的声音冷不丁地在背后响起。 我回过头,他正抱着一份文件,一脸嫌弃地看着我和这台机器。 “刘主任,这台机器……”我迟疑地问,“是坏了吗? ”“坏了? 何止是坏了! ”刘明嗤笑一声,“这是老板三年前,从一家倒闭的合资厂拍卖回来的,花了足足一百八十万! 说是捡了个大便宜。 结果呢? 拉回来一通电,系统就报警,根本动不了。 请了市里好几个专家来看,都说主控模块坏了,要从德国原厂订,光一个模块就得几十万,再加上维修费、运输费,折腾下来小一百万没了。 ”他顿了顿,指着那块撞痕:“看见没? 就是运输的时候磕的。 那家倒闭的厂子耍赖,说是我们自己弄的,老板打官司都没赢。 最后只能认栽,就这么一直扔在这儿了。 一百八十万,买回来一堆废铁,成了全公司的笑话。 ”我听着,心里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不是惋惜那一百八十万,而是心疼这台机器。 一个顶级的战士,还没上战场,就因为一次意外而折戟沉沙,被遗忘在角落里,任由岁月锈蚀它的荣光。 这不就像我自己吗? 从那天起,我每天下班后,都会在车间多待半个小时。 等所有人都走光了,我就一个人来到这个角落,拿出我的手电筒和工具,悄悄地研究这个大家伙。 我不敢通电,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只是凭借着我几十年的经验,一点点地观察它的机械结构,它的传动系统,它的液压管路。 我找来抹布,把它身上的油污和灰尘一点点擦干净,就像在照顾一个重病的亲人。 我还托在省城图书馆工作的远房亲戚,帮我找这台机器的德文原版说明书。 一个星期后,亲戚把扫描的电子版发了过来,整整几百页。 我不会德语,就买了一本厚厚的《德汉大辞典》,晚上回家后,一个词一个词地啃。 妻子张桂芬看我每晚熬到半夜,对着一堆天书一样的外文唉声叹气,心疼地说:“建国,你这是图啥呀? 厂里又不给你加工资,你操那份闲心干嘛? 把自己身体累垮了,不值当。 ”我放下词典,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说:“桂芬,你不懂。 我看见那台机器,就跟我看见自己一样。 都是好东西,就因为一点毛病,被人当成废物扔在一边。 我不甘心,替它不甘心,也替我自己不含心。 ”我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张桂芬没再劝我,只是默默地给我端来一杯热好的牛奶。 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把那台DMG机床的机械部分摸了个透。 它的设计之精巧,用料之扎实,让我叹为观止。 越是了解,我越是觉得,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也可能没那么复杂。 那些所谓的专家,很可能只是看了一眼系统报警,就草草下了“主控模块损坏”的结论。 他们根本没有像我这样,把它当成一个生命体,去仔细地“听诊”。 我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在被撞击的那个部位,内部有一束控制线路的保护套被挤压变形了。 从外部看,电线没有断裂,但谁也说不准,里面的铜芯是不是已经有了损伤。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我心里慢慢成形。 第3章 我能修机会很快就来了,以一种谁也没想到的方式。 宏发精密接到了一个大单,是给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做一批高精度的传动零件。 这批零件要求极高,公差要控制在0. 005毫米以内。 车间里现有的几台国产数控机床,精度最好的也只能勉强做到0. 01毫米。 连续试生产了三天,废品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眼看交货日期越来越近,王宏发急得嘴上起了燎泡。 他整天待在车间,盯着技术员调试参数,脸色比锅底还黑。 刘明作为车间主任,压力最大。 他带着几个年轻的技术员,熬了两天两夜,换刀具,改程序,想尽了办法,但精度就是上不去。 这天下午,王宏发在车间开现场会,把所有人都召集起来,当场发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平时一个个都跟我说没问题,现在呢? 一个单子就把我们打回原形了? 要是这批货交不出去,违约金就够我们喝一壶的! 到时候,你们谁也别想拿到年终奖! ”车间里鸦雀无声,技术员们都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刘明擦了擦额头的汗,硬着头皮说:“王总,主要是我们的设备精度确实达不到要求。 这活儿,除非有进口的五轴加工中心,不然……神仙也难做。 ”他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飘向了车间那个蒙尘的角落。 王宏发的脸色更难看了。 那台机器,是他心里的一根刺,一提就疼。 他烦躁地摆摆手:“别提那个废铁! 提了就来气! ”整个车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唯一的希望,就是那个“废铁”。 但谁都知道,那是希望的废墟。 就在这片绝望的寂静中,一个声音响了起来,不大,但异常清晰。 “王总,”我往前走了一步,迎着所有惊诧的目光,“那台机器,或许……我能修。 ”一瞬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 有惊讶,有怀疑,有不解,但更多的是看笑话的眼神。 王宏发愣住了,他大概是没想到,说话的会是我这个刚来不久、沉默寡言的老头子。 刘明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老陈,你没睡醒吧? 你知道那是什么机器吗? 德国DMG! 市里请来的博士专家都束手无策,你一个修国产破机器的,说你能修? ”他的话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嘲讽,周围几个年轻工人也跟着低声笑了起来。 我的脸颊有点发烫,但我没有退缩。 我看着王宏发,一字一句地,把憋在心里很久的话说了出来:“王总,我这一个月,一直在研究那台机器。 它的机械部分,基本完好。 所谓的‘主控模块损坏’,我觉得是误判。 问题很可能出在线路上。 运输时的那次撞击,可能导致了内部线路接触不良或者短路,这才让系统产生了错误的报警。 ”我的话,让现场的笑声渐渐停了。 一些老师傅,开始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我。 他们知道,一个经验丰富的技工,对设备的判断,有时候比仪器还准。 刘明却不依不饶:“说得头头是道,你有什么证据? 就凭你用耳朵听? 老陈,这不是在你们红星厂,靠经验主义拍脑袋。 这是精密仪器,讲的是数据,是科学! ”“科学? ”我转过头,第一次正视着刘明的眼睛,“科学的基础是实践。 你们连盖子都没打开,就凭一个报警代码就给它判了死刑,这叫科学吗? 这叫草率! ”我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压抑了许久的火气。 刘明被我问得一愣,脸涨得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 车间里再次陷入了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王宏发身上,等他做决定。 王宏发死死地盯着我,眼神复杂。 他看到了我眼里的执着,也看到了我身上那股老一辈技术工人才有的、对机器的执拗和自信。 他现在是死马当活马医,任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过。 他沉默了足足一分钟,然后猛地一拍大腿,像是下了一个巨大的赌注。 “好! ”他指着我,对所有人宣布,“陈建国,从现在开始,这台机器归你管! 需要什么人,什么工具,你尽管开口! 公司全力配合!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但分量千钧:“你要是真能修好它,从今往后,你就是我们宏发精密的总工程师,工资……我给你开一万五! 年底还有分红! ”人群中发出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但是,”王宏发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丑话说在前面。 我给你三天时间。 三天后,要是机器没动静,或者被你鼓捣得更坏了,你也不用等试用期结束了,自己卷铺盖走人! ”这个赌注,太大了。 赢了,一步登天;输了,卷铺盖滚蛋。 我深吸一口气,迎着王宏发的目光,重重地点了点头。 “一言为定。 ”第4章 听诊与手术王宏发一声令下,整个车间都动了起来。 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在我的指挥下,七手八脚地把堆在机器周围的杂物清理干净。 接电工的老师傅拉来了临时电缆,钳工组送来了全套的测量工具。 就连一直对我冷嘲热讽的刘明,也被王宏发派来给我当“副手”,负责协调和记录。 他虽然一脸不情愿,但老板的命令,他不敢不听。 我没有立刻通电,而是先指挥人,用千斤顶和导轨,小心翼翼地将机器平移出来,留出足够的检修空间。 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的清洁。 我让刘明找来无水酒精和不起毛的棉布,亲自带着两个年轻徒弟,把机器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缝隙,都擦拭得一尘不染。 刘明看得直皱眉:“老陈,现在是争分夺秒,你搞大扫除干什么? 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我停下手里的活,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刘主任,机器跟人一样,做手术前,不得先消毒吗? 灰尘和油污,是精密设备的大敌。 不把它弄干净,你连问题出在哪都看不清。 ”我的态度不卑不亢,刘明被噎了一下,没再说话,只是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写着什么,大概是记录我的“低效行为”。 清洁工作整整花了半天。 当这台DMG机床恢复了它原本的灰白本色,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时,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工业美感和压迫感。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听诊”。 我让电工师傅合上了电闸。 一瞬间,机器的控制面板亮了起来,各种指示灯闪烁,冷却风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但很快,一声刺耳的警报响起,屏幕上跳出了一长串红色的德文故障代码。 “看吧,我就说,是主控模块的问题。 ”刘明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说道。 我没理他,而是走到机器侧面,那个被撞击过的地方。 我让所有人保持安静,然后,我再次拿出了我的那根金属听杆,贴在机壳上,闭上了眼睛。 车间里静得可怕,只能听到电流通过线路的微弱“滋滋”声。 我的耳朵,就是我的示波器。 通过听杆,我可以感受到机器内部最细微的震动和电磁信号的变化。 我能“听”出,主电源供电正常,各个子系统的待机信号也都在。 但是,在靠近撞击点的那一块区域,我听到了一种不正常的、时断时续的微弱杂音,像是接触不良的电火花声。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找到了。 ”我睁开眼,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 giác的兴奋。 我拿起螺丝刀,开始拆卸那块被撞凹的侧盖板。 螺丝已经有些锈蚀,我费了很大劲才拧开。 当盖板被取下时,里面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束比拇指还粗的黑色线缆,被死死地挤压在变形的盖板和机身框架之间。 线缆的保护层已经被磨破,露出了里面五颜六色的细线。 其中几根,因为长时间的挤压和微小的震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痕迹。 这束线缆,正是连接传感器和主控模块的核心数据总线! “天哪……”刘明也凑了过来,看到这一幕,眼镜差点掉下来。 他脸上的表情,从嘲讽变成了震惊,再从震惊变成了羞愧。 很显然,之前来的那些“专家”,根本就没打开过这块盖板。 他们只是看了一眼电脑上的报警,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核心部件坏了。 谁能想到,问题会出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接下来的工作,就进入了我的领域。 这对我来说,就像外科医生做一台精密的缝合手术。 我让刘明去打印我之前找到的德文电路图,并让他帮我逐一核对线缆颜色和针脚定义。 这个要求,让刘明再次愣住了。 他没想到,我连这种资料都准备好了。 他看我的眼神,终于开始有了一丝敬畏。 我剪断了受损的线缆,用专业的工具,一根一根地剥开绝缘层,然后用烙铁和焊锡,重新进行连接。 我的手很稳,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几十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电线,在我手下被完美地接续起来,每一根都用热缩管做了绝缘处理,最后再用绝缘胶带重新包裹,做得比原厂的还要规整。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 我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全神贯注。 整个车间的人,都自发地围成一个圈,默默地看着我工作。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催促。 他们看我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当最后一根线接好,我直起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通电,重启系统。 ”我对电工师傅说。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王宏发也闻讯赶来,站在人群外围,紧张地攥着拳头。 电闸再次合上。 控制面板亮起,风扇转动……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这一次,那刺耳的警报声,没有再响起。 屏幕上显示出一行绿色的德文:System bereit。 (系统就绪)“成功了!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 整个车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5章 嗡鸣与尊严掌声中,我却异常平静。 我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还没完。 ”我说,“这只是解决了电路故障。 机器能不能正常工作,精度怎么样,还得试。 ”这盆冷水,让沸腾的车间瞬间又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明白,能开机,不代表能干活。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我走到操作台前,看着那复杂的德文界面,深吸了一口气。 这一个月来,对着词典硬啃的几百页说明书,此刻在我脑海里像电影一样闪过。 我调出手动模式(Manueller Modus),开始逐一测试机器的各个功能。 主轴启动、变速、停止,工作台X、Y、Z三轴的移动,刀库的自动换刀……每一个指令下去,机器都精准地做出回应,动作流畅,声音沉稳,充满了力量感。 它就像一头沉睡了三年的雄狮,终于被唤醒了。 刘明站在我身边,看着我在全德文的界面上熟练地操作,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他结结巴巴地问:“老……陈总工,您……您还懂德语? ”我摇摇头:“不懂。 我只是把说明书上每个按钮对应的单词和功能,都背下来了。 ”刘明彻底不说话了。 他看着我这个只念过技校的老头子,眼神里只剩下两个字:服气。 基础功能测试完毕,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精度测试。 我让技术员把那批高精度零件的图纸拿过来,亲自编写了一段测试程序。 这对我又是一个挑战。 我虽然懂加工原理,但对这种先进的数控系统编程并不熟悉。 我只能一边回忆说明书里的编程规范,一边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加工经验,用最基础、最稳妥的G代码,一点点地写。 这个过程又花了一个多命小时。 王宏发一直陪在我身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比我还紧张。 程序写完,我选了一块废料装夹在工作台上,关上防护门,按下了绿色的“启动”按钮。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机床内部,冷却液喷涌而出,主轴带着刀具高速旋转起来,发出悦耳的嗡鸣声。 工作台精准地移动,刀具在金属毛坯上飞快地切削,银色的金属屑四处飞溅。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工业的力量与美感。 十分钟后,加工完成。 当防护门打开,一个闪闪发亮的金属零件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时,所有人都围了上去。 “快! 拿去检测! ”王宏发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品检部的主管,拿着零件飞快地跑向检测室。 车间里,剩下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宣判。 五分钟,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品检主管拿着一份报告,一路小跑回来,脸上是难以置信的狂喜:“王总! 王总! 出来了! 所有尺寸全部合格! 最高精度,达到了0. 002毫米! 比图纸要求的还高! ”“轰”的一声,车间里再次爆发出比刚才还要热烈的欢呼声。 几个老师傅激动地跑过来,抓住我的手,一个劲地说:“陈师傅,牛! 太牛了! ”王宏发一把抢过检测报告,看着上面一排排完美的数据,眼圈竟然红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手,用力地摇晃着:“老陈! 不,陈总工! 你……你就是我们宏发精密的财神爷! 大功臣! ”我被他摇得有些站不稳,咧开嘴,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我的手上,还沾着机油和焊锡的味道。 但在这一刻,我感觉我找回了丢失了五年的东西。 那东西,叫做尊严。 第6章 新的齿轮第二天一早,王宏发就在全厂大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正式宣布了对我的任命。 “从今天起,陈建国同志,就是我们宏发精密技术部的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公司的设备维护、技术改造和人员培训工作! 工资待遇,按我昨天说的办,一万五一个月,年底参与公司分红! ”台下掌声雷动。 我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工作服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曾经或怀疑、或轻视、或同情的目光,如今都变成了敬佩和信服,心里百感交集。 会后,王宏发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亲自给我泡了一杯上好的龙井。 “陈总工,”他递过茶杯,称呼已经改得非常自然,“昨天的事,是我有眼不识泰山。 我得向你道歉。 我一直以为,你们这些从国企出来的老师傅,就是混日子等退休,没想到……你给我上了一课。 ”我端着茶杯,摇了摇头:“王总,您言重了。 其实,我们那一代的技术工人,很多人都跟我一样。 我们没什么大学问,但我们爱机器,懂机器。 机器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好好给你干活。 这个道理,到什么时候都一样。 ”王宏发感慨万千:“是啊,道理是一样的。 是我被现在这些花里胡哨的管理理论给迷惑了,忘了制造业的根本,还是技术和人。 陈总工,以后公司的技术方面,你说了算! 我只有一个要求,帮我带出一支像你一样过硬的队伍。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王总你放心,只要我还在干一天,就不会让咱们的机器受委屈。 ”我的工作,从那天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就在车间旁边,窗户正对着那台重获新生的DMG机床。 王宏发还给我配了两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当徒弟,让我重点培养。 而变化最大的,是刘明。 他像是变了一个人。 以前见了我,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现在,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我办公室,帮我把水打好,把桌子擦干净,然后拿着他的小本本,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向我请教昨天遇到的技术问题。 “陈总工,三号冲床的液压系统昨天又报警了,我查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您看……”他不再叫我“老陈”,而是毕恭毕敬地称呼“您”和“陈总工”。 我也没有拿架子,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他。 我会带着他去现场,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听诊”,如何从最细微的异常中判断故障根源。 一次,我教他如何用“塞尺”和“百分表”来检测机床导轨的直线度。 他看着我用最原始的工具,测出比电子水平仪还准的数据,彻底被折服了。 他由衷地对我说:“陈总工,我以前真是坐井观天。 总觉得书本上的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才是最重要的,看不起你们这些老师傅的‘土办法’。 现在我才明白,经验,是再先进的理论也替代不了的。 您这一身的本事,才是我们工厂最宝贵的财富。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刘,理论和经验,不是对立的。 它们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得一起转,车才能跑得快,跑得稳。 你有文化,懂管理,这是你的优势。 我呢,有点经验,这是我的长处。 咱们俩,正好互补。 ”我的话,让刘明若有所思。 从那以后,车间的管理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刘明开始推行“设备责任制”,让每个操作工都参与到自己所用设备的日常保养中来,并建立了详细的保养记录。 我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设备检修流程和安全规范,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坏了再修”的粗放模式。 新旧观念的齿轮,在我这个老工人的推动下,开始严丝合缝地啮合、转动。 整个宏发精密,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 那台DMG机床,成了车间的“明星”。 它承担了所有高精尖的加工任务,产品合格率百分之百,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也打响了“宏发精密”在行业内的名气。 那天晚上,我揣着第一个月一万五的工资回到家。 妻子张桂芬数着那厚厚的一沓钱,数着数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建国,你受苦了。 ”她抱着我,哭得像个孩子。 儿子陈浩也放假从大学回来了。 他听说了我的事,眼神里充满了崇拜。 他把我的故事写成了一篇作文,在学校里还得了奖。 作文的结尾,他这样写道:“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让冰冷的钢铁重新歌唱。 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站在多高的位置,而在于他是否拥有让生锈的机器重新转动的能力。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我看着儿子的作文,眼眶湿润了。 窗外,月光皎洁。 我想起了那台DMG机床,在寂静的深夜里,它的指示灯一定还在闪烁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我知道,我和它一样,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都没有生锈,我们只是在等待那个懂得我们价值的人,为我们重新插上电源。 发布时间:2025-10-26 11:14:57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