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9组数字致敬中国科技脊梁 内容: 从戈壁滩的蘑菇云到太空的“中国宫”,从深海的“万米灯”到云端的“量子算”,中国科技的每一步跨越,都刻着一组组滚烫的数字。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写就的勋章,是支撑民族复兴的“科技脊梁”最生动的注脚。 “1”:从0到1的火星之约 “1”,是中国航天史上最浪漫的突破——天问一号,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实现人类航天史上首次一次任务完成对火星“绕、落、巡”三大目标。 2021年5月15日,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精准触地,红色星球上第一次留下中国印记。 这背后,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和团队的“十年磨一箭”。 从方案论证到探测器研制,他们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为应对火星“恐怖7分钟”的着陆黑障,团队做了上千次仿真试验;为让“祝融号”火星车适应-150℃的极寒,他们研发出新型保温材料。 当着陆成功的信号传回首府北京时,张荣桥红了眼眶:“我们把中国的印记刻在了火星上,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骄傲。 ”这个“1”,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火星探测的垄断,更宣告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时代”。 “2”:2公斤月壤里的千年梦想 “2”,是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重量。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携月壤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采样返回,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 2公斤月壤,看似轻盈,却装着中国探月工程团队20年的坚守。 嫦娥五号总设计师胡浩记得,为了让采样机械臂在月球表面精准“铲土”,团队在地面搭建了1:1的月球重力模拟环境,反复调试机械臂的力度——轻了采不上来,重了会破坏月壤结构。 最终,机械臂成功采集1731克月壤,加上钻取的200多克,刚好凑成“2公斤”的目标。 这些月壤里,藏着月球46亿年的演化密码,而背后的科研人员,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让“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3”:北斗三号的全球守护 “3”,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身份标识”——它是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唯一由发展中国家自主建设的全球系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成功,从此,中国摆脱了对国外导航系统的依赖,全球用户都能享受到中国的“时空服务”。 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杨长风曾说:“北斗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实现这一点,团队攻克了300多项核心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星载原子钟,精度达到每300万年误差1秒;独创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能让救灾人员在没有信号的地方发送求救信息。 如今,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渔船导航到高铁调度,从农业播种到灾害预警,这颗“中国星”正用“3”的力量,守护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4”:奋斗者号的深海勋章 “4”,是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的“关键数字”——它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万米级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掌握载人万米深潜技术的国家。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是中国载人深潜领域的“老兵”。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他带领团队攻克了4大核心技术:钛合金载人舱的抗压能力、深海推进系统的稳定性、深海通信系统的清晰度、深海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测试载人舱的抗压性能,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上百次模拟试验,最终让奋斗者号能承受相当于1100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放一辆汽车。 当叶聪通过潜望镜看到深海的“黑色星空”时,他说:“深海是人类最后的边疆,我们要做探索深海的‘先行者’。 ” “5”:C919的蓝天突破 “5”,是C919大型客机的“自主密码”——它的5大核心系统(航电、飞控、液压、燃油、环境控制)实现100%自主研发,打破了波音、空客对全球大飞机市场的垄断。 2017年5月5日,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为了这架“中国大飞机”奋斗了15年。 他记得,刚开始研制时,国外供应商曾说:“你们根本造不出大飞机的核心部件。 ”为了证明中国的实力,团队从零开始,自主研发航电系统:仅飞控软件就写了几百万行代码,经过上万次测试;液压系统的管道布局,修改了500多版方案。 2023年,C919完成首次商业飞行,当乘客们看到机舱里的“中国红”标识时,纷纷拍照留念。 吴光辉说:“C919的首飞,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航空工业迈向全球的起点。 ” “6”:华龙一号的能源守护 “6”,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建设速度”——它从开工到商运仅用60个月,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建设的最快纪录。 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运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把核电技术比作“国家能源安全的盾牌”。 为了打造这面“盾牌”,团队攻克了6大技术难题:双层安全壳的抗爆能力、堆芯熔毁的防控技术、应急冷却系统的可靠性、放射性物质的密封技术、设备的国产化率、运行的经济性。 其中,双层安全壳能抵御9级地震和大型飞机撞击,确保核电站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邢继说:“华龙一号不仅是中国的‘国之重器’,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如今,华龙一号已出口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为全球低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7”:新冠疫苗的生命速度 “7”,是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应急速度”——科研人员仅用7天就分离出新冠病毒株,14天完成病毒基因测序,3个月研制出灭活疫苗,创造了全球疫苗研发的最快纪录。 2020年12月30日,中国首个新冠灭活疫苗获批上市,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武器”。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赵振东,是新冠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 疫情暴发后,他带领团队进驻武汉P3实验室,7天24小时连轴转: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10多个小时,只为尽快分离出病毒株;为了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团队成员率先接种疫苗,成为“人体试验者”。 赵振东说:“疫苗是对抗病毒的‘特效药’,我们多快一秒,就能多保护一个人。 ”截至2024年,中国新冠疫苗已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22亿剂,用“7”的速度,诠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8”:九章的量子飞跃 “8”,是量子计算机“九章” 的“算力优势”——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问题的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8个数量级(即1亿倍),标志着中国量子计算进入“量子优越性”时代。 2020年12月4日,“九章”的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中国成为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九章”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是中国量子科技的“领路人”。 为了研发“九章”,团队用了8年时间:自主研发高亮度量子光源,让光子的产生效率提升10倍;设计新型干涉光路,让光子的传输损耗降低90%。 当“九章”完成计算任务时,潘建伟说:“量子计算是未来科技的‘制高点’,我们要在这里站稳脚跟。 ”如今,“九章”已能应用于药物研发、材料设计等领域,用“8”的算力,为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工具。 “9”:青藏铁路的天路奇迹 “9”,是青藏铁路的“攻坚密码”——它攻克了9大世界级难题(冻土、高寒、缺氧、生态保护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青藏铁路总工程师、中科院院士张鲁新,是“冻土难题”的攻克者。 青藏高原的冻土在夏季会融化,导致铁路路基塌陷,这是全球铁路建设的“禁区”。 张鲁新带领团队用了9年时间,研发出“主动降温、被动保温”的冻土防护技术:在路基下铺设通风管,让冷空气带走热量;在路基表面覆盖碎石,反射阳光照射。 最终,青藏铁路的冻土路段实现了“零塌陷”。 张鲁新说:“青藏铁路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它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天路’,是中国科技的‘争气路’。 ” 这9组数字,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见证,更是一代代科技脊梁的精神缩影。 他们中,有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有人在实验室里熬白了头发,有人在戈壁滩上奉献了青春。 正是这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人员,用执着、创新、奉献,撑起了中国科技的“脊梁”。 如今,中国科技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探月工程已进入“载人登月”阶段,量子计算正向“通用量子计算机”冲刺,可控核聚变已实现“1亿度燃烧100秒”……未来,还会有更多数字,记录中国科技的新跨越;还会有更多科技工作者,成为新时代的“脊梁”。 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中国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2025-10-05 10:37:10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