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晚清最便脊梁70岁左宗棠抬棺出征,拼尽老命保住中国6分之一国土 内容: 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不忘中华民族的一位民族英雄--清朝的名将左宗棠,下面来讲述的收复新疆的壮丽故事。 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三千里河山1876年4月,新疆哈密城外,一支清军正缓缓西行。 队伍最前方,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身着官服,目光如炬。 他身后,一口黑漆棺材由士兵抬着,在风沙中格外醒目——这位老者便是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而这口棺材,是他向朝廷、向国人立下的军令状:不收复新疆,便葬于西域。 彼时的新疆,正处于被外国势力侵占、国土将失的危急关头,正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收复河山的重任,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晚清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壮举。 塞防与海防之争:力主收复的“逆行者”19世纪70年代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 1864年,新疆爆发农民起义,各地豪强趁机割据,形成混乱局面。 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入侵,先后占领南疆诸城,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实行残酷统治。 更严重的是,1871年,沙俄以“安定边境秩序”为由,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声称“待中国收复南疆后再归还”,实则妄图永久霸占。 就在新疆告急时,东南沿海同样面临危机。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海防问题骤然凸显。 朝堂之上,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争论激烈展开。 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清朝财政拮据,应“暂弃关外,专顾关内”,将西征军费挪用至海防,理由是“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收复无用”。 此时,正在西北督办军务的左宗棠坚决反对。 他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痛陈:“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 他指出,新疆并非无用之地,其地“水草丰美,牲畜成群”,且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若新疆丢失,蒙古、甘肃、陕西将无险可守,京城的安全也将受到直接威胁。 他强调,“塞防”与“海防”同等重要,若此时放弃新疆,无异于“自撤藩篱”,后患无穷。 左宗棠的奏折有理有据,打动了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文祥。 最终,朝廷采纳其建议,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授予他“筹兵、筹饷、筹粮”的全权,命其出兵收复新疆。 战前筹备:“缓进急战”的决胜谋略左宗棠深知,收复新疆并非易事。 新疆地处偏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粮草、弹药运输都是难题;阿古柏军队虽装备西式武器,但兵力分散;沙俄则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干涉。 为此,他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缓进”是为了充分准备,“急战”是为了速战速决,避免陷入持久战。 首先是筹兵。 左宗棠从陕甘军中挑选精锐,淘汰老弱,组建了一支约7万人的西征军,其中核心战力是他一手训练的“楚军”。 他强调军纪,严禁士兵扰民,同时加强训练,尤其是针对沙漠作战的适应性训练。 为提升战斗力,他还设立军械局,仿制和购买西式枪炮,仅从德国购买的后膛步枪就达数千支,让西征军的装备水平远超阿古柏军队。 其次是筹粮。 粮食是西征的命脉。 左宗棠在兰州设立“粮台”,统筹粮草筹集。 他派人到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采购粮食,又通过商人从俄国购买部分粮食,共筹集军粮近2000万斤。 为解决运输问题,他开辟了三条运粮路线:一是从甘肃河西走廊经哈密至吐鲁番的“河西道”;二是从内蒙古乌里雅苏台经科布多至古城的“北路”;三是从新疆巴里坤至古城的“东路”。 他还雇佣了大量骆驼商队,仅骆驼就达2万多峰,确保粮食能运抵前线。 最后是筹饷。 西征军费预估需800万两白银,而清朝国库空虚,仅能拨付500万两。 左宗棠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借款,先后三次借洋款共1375万两,又向国内商人借款846万两,才勉强凑足军费。 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已年近七十,岂敢妄贪天功? 惟念新疆系祖宗疆土,尺寸不可让人。 ”这份决心,支撑着他克服了筹备中的所有困难。 三年苦战:从北疆到南疆的收复之路1876年4月,一切准备就绪,左宗棠率军从肃州(今甘肃酒泉)出发,正式拉开收复新疆的战幕。 按照“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他首先将目标对准北疆的乌鲁木齐。 当年8月,西征军将领刘锦棠率部抵达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今米泉)。 阿古柏派重兵驻守,企图阻止清军前进。 刘锦棠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佯攻古牧地东北的阜康,吸引敌军注意力,随后连夜突袭古牧地,激战两日,攻克该城,歼敌6000余人。 紧接着,清军乘胜追击,直逼乌鲁木齐。 驻守乌鲁木齐的阿古柏部将白彦虎见势不妙,弃城而逃,清军顺利收复乌鲁木齐。 至11月,北疆除伊犁外的所有失地均被收复。 北疆收复后,清军休整过冬。 1877年4月,左宗棠下令进军南疆。 此时,阿古柏在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地部署重兵,构成三角防线,妄图阻挡清军南下。 刘锦棠率军先攻达坂城,清军架起大炮轰击,城中敌军伤亡惨重,最终开城投降。 随后,清军分兵两路,一路攻克托克逊,一路收复吐鲁番。 三城失守后,阿古柏的防线彻底崩溃,他本人在逃往库尔勒的途中,因众叛亲离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杀死)。 阿古柏死后,其子伯克胡里继位,继续负隅顽抗。 1877年9月,左宗棠命刘锦棠率军继续南进,攻克库尔勒后,追击白彦虎残部。 清军在沙漠中长途奔袭,克服缺水、缺粮的困难,先后收复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 1878年1月,清军攻克南疆最后一座重镇和田,伯克胡里和白彦虎逃往俄国。 至此,除伊犁外,新疆全部收复。 收复伊犁:以战促谈的强硬外交新疆大部收复后,收回伊犁成为当务之急。 沙俄此前承诺“待中国收复南疆后归还伊犁”,此时却出尔反尔,拒不交还,还提出苛刻条件,要求清朝割让伊犁周边土地,并赔偿军费。 1878年6月,清朝派崇厚为特使赴俄谈判。 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朝廷同意,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以南、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俄国,赔偿俄国“兵费”500万卢布,仅收回伊犁九城,但伊犁已成为一座“孤城”。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左宗棠怒不可遏,坚决反对签约,要求朝廷“改约”,若谈判失败,便以武力收复伊犁。 1880年5月,左宗棠再次率军西征,进驻哈密。 他制定了“三路进军伊犁”的计划,命金顺率军驻守精河,张曜率军从阿克苏出发,刘锦棠率军从喀什噶尔出发,对伊犁形成包围之势。 同时,他再次命人抬棺随行,以示收复伊犁的决心。 左宗棠的军事部署给沙俄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时,沙俄因在俄土战争中消耗巨大,无力再与清朝开战,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1881年2月,清朝派曾纪泽(曾国藩之子)赴俄谈判。 在左宗棠军事力量的支持下,曾纪泽据理力争,最终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又称《圣彼得堡条约》),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的大部分土地,仅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小部分土地割让给俄国,赔偿军费增至900万卢布。 至此,新疆全境收复。 1884年,在左宗棠的建议下,清朝正式在新疆设立行省,任命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和建设。 功在千秋:不朽的民族英雄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岁。 他的一生,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而收复新疆无疑是他最辉煌的功绩。 在国家积贫积弱、国土将失的危急时刻,他以年迈之躯,抬棺出征,用三年时间收复了新疆三千里河山,保住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 历史不会忘记这位民族英雄。 如今,新疆乌鲁木齐的人民公园内,仍矗立着左宗棠的雕像;哈密的“左公柳”,是他当年西征时下令栽种的树木,如今已枝繁叶茂,成为他收复新疆、建设边疆的见证。 正如后人评价:“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左宗棠用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的功绩,永载史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守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 发布时间:2025-09-28 10:13:59 来源:阅天下 链接:https://www.haidaliao.com/html/61390.html